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朋友圈中的“点赞”之交,到生活中的“搭子”交友,从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到保持距离、注重边界,当前,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和社交需求呈现出许多新变化。

打开这届年轻人的交友方式,着实让人眼花缭乱。打球有“球友”、吃饭有“饭搭子”、看电影有“票友”……似乎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可以关联到不同的社交群体。只要你有相关活动的诉求,在社交平台上发个帖,或者在活动群里发条消息,就会有人热情响应。调查显示,77.4%受访青年觉得“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可以说,高效、便捷的“轻量化”社交,正在成为无数年轻人呼朋唤友的“结伴神器”。

“神”在哪里?首先是相处简单。“轻量”二字,意味着不用投入大量精力时间来维系情感,这也是很多人热衷“轻量化”社交的关键。随着工作生活中的社交行为不断增长,消息列表的提示数字也随之增加。在有限的精力下,希望拥有轻松、简单的社交关系也是人之常情。相较于需要定期维系感情的深度关系,“轻量化”社交可以是“已读不回”,也可以是“消息免打扰”。这种“看心情联系”的做法,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更低,精准性更强,对于一些只想要快餐式情感陪伴的人来说,不失为“高性价比”。

其次是边界感较强。与过往“如胶似漆”的社交模式不同,亲密且独立的社交关系是很多年轻人的理想图景。随着移动互联打破沟通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的交流看似便捷,却也极容易给人造成打扰。如何划定出个人边界且不侵入他人边界?面对这道社交难题,在没有具体标尺的情况下,很多人由于拿捏不好交往的分寸感而“社恐”。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轻量化”社交无疑是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毕竟,无论是参与活动,还是组局吃饭,既不需要有多少深层次的交流,也不必深究对方言行,这种“君子之交”让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社交舒适区。

不过,若是将个人的社交完全轻量化显然也不可取。毕竟,轻量化社交只能满足一定的陪伴需求,想要让一群“酒肉朋友”提供深度的情感支持,也实在有些强人所难。当前,异地求学、就业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切片,不妨把轻量化社交视作是社交关系的一种筛选,在志趣相投的圈层中寻找可以深度社交的伙伴,为自己扩圈。

人不是一座孤岛,与人交往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想要取得满意的结果,仍然需要将心比心地付出。对此,还要在社交关系构成中做好点头之交、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的分配比重,在“轻量化”交往之余,也要珍惜身边的知心朋友,莫让自己在想要推心置腹时,只能“对影成三人”。

赶紧关注我们的官方账号吧~

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共同守护!

扫码进入举报不良信息页面

来源丨广州日报

编辑|李洋

柳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