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多位同仁有参加浙东运河申遗工作亲历。回忆过往,展望未来,本公众号编辑部特组织推出一批纪念文章,以期共同努力,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

通江达海,利济天下无穷

——再论浙东运河的历史价值地位与特性

邱志荣 张卫东

(2024年6月18日)

浙东之名,在《水经注》记载为“句践霸世,徙都琅邪,后为楚伐,始还浙东”。

浙东运河主要航线:西起钱塘江南岸,经西兴古镇到萧山,东南到钱清镇(历史时期另一主要起点在富春江边渔浦,通西小江),再东南过绍兴城至曹娥江,过曹娥江以东至梁湖镇,东经上虞丰惠旧县城到达通明坝而与姚江汇合,全长约125公里,此段为人工运河。之后,经余姚、宁波会合奉化江后称为甬江,东流镇海以南入海,此段以天然河道为主,亦有部分人工改造工程。自西兴镇到镇海单线全程200余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浙东运河图

之前,有关浙东运河历史地位和特色多有学者研究,有着精辟论述、独到见解。随着对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入,对新思想、新理念的学习和理解,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就此作一新的梳理和探索,以求方家指导。

一、统一性

(一)中国大运河三条运河之一

中国大运河分别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组成。浙东运河在国家大运河中的地位显著,有着重要的国家地位。

1.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山阴”之地名起于秦代,《越绝书》是一部流传于先秦,编撰成书于东汉的著作,“山阴”之“故”说明这条运河在先秦时期句践建都城之时(即公元前490年,早于邗沟的公元前486年)已经存在;它既是越国的基础设施,也是最大的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通过钱塘江沟通吴越两地,通过沿海连通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大运河水道图

2.中国大运河的南端

自秦始皇巡越开始,浙东运河就一直是中国大运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朝廷绘制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中绘制标记浙东运河为大运河南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东运河园《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照壁

3.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

越国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以山阴故水道为主要航线。从越国的固陵、句章开始形成的对外港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繁华,绍兴丰盛物产与宁波良港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大运河南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三江口

(二)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工程

1.越国建立时期的基础设施保障

以山阴故水道为枢纽的水利交通设施,连通了越国的核心生产基地富中大塘,越国的农业生产、养殖、冶炼、园林(灵文园)、外交迎送都在这里发生。此区域是越王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根基和生发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越国山会平原水系航运图

2.南巡会稽是古代帝王统一国家的重要标志

除秦始皇沿大运河巡越外,北宋《吴郡图经续记》记载“隋大业六年敕开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郡八百余里,面阔十余丈,拟通龙舟巡会稽”,说明隋炀帝开挖江南运河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南到会稽;至宋代浙东运河成为国家运河最重要的一段,南宋定都临安,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浙东运河的重要性更加显现,浙东运河也成为当时临安与海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南宋姚宽在《西溪丛语》卷上中说:

今观浙江之口,起自纂风亭,北望嘉兴大山,水阔二百余里,故海商舶船,畏避沙潬,不由大江,惟泛余姚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于杭越矣。

说明杭州湾的航运存在着海潮和沙堆的危险,由明州至杭州商船多走浙东运河航线。

3.大运河和大禹陵

历史上,大运河是国家南北统一的标志,而禹会会稽,大禹归葬大禹陵有着国家建立的重要象征意义。故历史上多由帝王沿大运河南巡会稽祭禹之举。浙东运河周边地区,也是大运河沿线禹迹最集中的核心区域之一。

秦始皇祭禹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秦始皇来东南巡视,其主要目的,一是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政治控制,二是为祭禹。这次巡视表明:其一,从长江至苏州(已有泰伯渎、吴古故水道等),经嘉兴再到钱塘江的航道已经形成;其二,以秦始皇的万乘之尊浩大的船队,要求通航的航道条件必定较高,规模亦较大;其三,秦始皇原是在今钱塘江口渡江过固陵直达山会平原走水上主航道山阴故水道的,后虽因钱塘江风急浪高而改道,但仍足以证明当时这条东起炼塘、西至固陵的山阴故水道航道已形成了相当规模,同时秦始皇来越巡视,必定会对山会平原的主要道路和河道作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整治和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稽石帆山大禹像

康乾南巡祭禹

清代康乾盛世中,康熙、乾隆两位帝王尤重拜祭大禹,因此在乘龙舟途经浙东运河时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为清代大运河增添异彩。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载:“二十八年己巳春正月庚午,诏南巡临阅河工。丙子启銮。”二月“丁未,驻杭州。……辛亥,渡钱塘江,至会稽山麓。壬子,祭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制颂刊石,书额曰‘地平天成’。癸丑,上还驻杭州”。

据《清实录·高宗实录》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三月(戊戌朔)辛丑(初四)“遣官祭南镇之神,并明臣王守仁祠,赐王守仁祠扁,曰‘名世真才’”。乾隆二十七年正月至五月,乾隆第三次南巡,渡江到绍兴祭禹陵。《南巡盛典》记载了当时为迎接乾隆皇帝祭禹整治浙江海塘、浙东运河的情况,以及乾隆在运河的途径和所写的诗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南巡绍兴大禹陵祭禹(摹自清代宫廷画《康熙南巡图》)

(三)大运河六大文化高地、五大片区之一

2019年2月1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大运河六大文化高地分别为京津文化高地、燕赵文化高地、齐鲁文化高地、中原文化高地、淮扬文化高地、吴越文化高地。一般将长江下游和浙闽一带定为吴越文化。浙东运河区域是越文化的核心之地。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还提出一条主轴、五大片区,“一条主轴”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五大片区”即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片区(含雄安新区)、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片区、浙东运河片区、隋唐大运河北片区、隋唐大运河南片区,从中可见浙东运河战略地位之重要。

二、完整性

(一)区域的完整性

钱塘江以南,浙东运河区域的自然态势除海岸线的扩展变化外,古今变化不大,主要呈山—原—海的地貌分布。

其中主要山脉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组成。

主要的萧绍宁平原位于钱塘江、杭州湾南岸,东临东海,包括萧绍平原、姚江平原、鄞奉平原三大片,总面积7633平方千米。

(二)发展的完整性

浙东运河区域河流众多、洪潮出没,滩涂变迁、沧海桑田,因此,各段运河的开凿时间不同,人工运河和自然河流交接,主线和复线也随时代而变化,但就整体而言,各河段的源头有迹可循,建设年代和变迁脉络清楚,具有古今清晰的发展系统完整性。

1.萧绍运河

主要由山阴故水道、鉴湖、西兴运河等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东运河西兴运河现状图

2.上虞—虞姚段

主要由四十里河、十八里河、虞甬运河等组成。

3.宁波段

主要由姚江-甬江航道,慈江-中大河,刹子江-中大河等组成。

(三)河道的完整性

运河沿岸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兴建了公路、高速路、高架路、铁路、地铁,城镇也在快速扩张与发展,而浙东运河约200公里航道从形成到今天,基本保存完好,是当代正在使用的活态的交通博物馆。

三、创新性

浙东运河的水工技术在各历史时期,随着自然环境、水利形势和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创新,在世界运河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所谓“一些很少受到物理及水平测量原理教育的人,竟然能将如此伟大的工程完成得尽善尽美,真是让人难以相信”。

(一)水工技术创新

1.越国山—原—海水利

建山阴故水道、富中大塘、吴塘、水闸、灵汜桥等水利工程。

2.东汉鉴湖水利

东汉建成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鉴湖,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水利、航运功能兼具。

3.唐代开运道塘

这是西兴运河南岸塘路合一的河岸工程,部分主要路段应已从泥塘改建为石塘路。

4.宋代著名堰坝

北宋知明州军蔡肇(?—1119)曾记载了他从杭州到明州运河沿途所见是:“三江重复,百怪垂涎;七堰相望、万牛回首。”“三江重复”,是指把运河分隔成多个段落的钱塘江、钱清江、曹娥江三条潮汐河流,一条接一条横截运河,最后总归杭州湾大海;“百怪垂涎”,是指运河沿途上游山区河流众多、蜿蜒而下,犹如游龙;“七堰相望”则指西兴堰、钱清北堰、钱清南堰、都泗堰、曹娥堰、梁湖堰及通明堰;“万牛回首”,指小者挽牵、大者盘驳,主要依靠牛力,老牛负重,盘旋回首,步履艰难拖船过堰,形成一条运河风景线。

5.明代三江闸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兴建了著名的滨海三江大闸,正常泄流量可达280立方米每秒。三江闸建成,山会海塘连成一线,始与后海隔绝,山会平原形成了以三江闸为排蓄总枢纽的绍兴平原内河水网,完成了从鉴湖水系向运河水系的演变,绍兴平原河网格局基本形成,也开创了绍兴水利史上通过沿海大闸全控水利形势的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江应宿闸平面图(录自明万历《绍兴府志》)

6.清及民国古纤道

今所见纤道多建于清及民国时期。纤道可分单面临水及双面临水两部分。单面的塘路依河平铺砌石护岸;双面临水多筑于河面宽广之处,又主要可分为呈梁式平桥型和实体式两类。纤道以北河道宽广,系主航道,称“外官塘”;以南河道相对较窄,称里官塘,旧时主要为小型农用船通行、水生作物养殖,以及风急浪大时船只避风之地。

古纤道以柯桥以西至阮社板桥7.5公里的塘路建筑最为古朴奇特。在阮社太平桥以西一线,又多以呈梁式平桥型的纤道桥形式设置,河中每隔约2.5米置一桥墩,上架三块大小大致相同的大石梁,桥面宽一般1.5米。《纤道桥碑记》载:“自太平桥至板桥止,所有塘路以及玉、宝带桥,计二百八十一洞,光绪九年八月,乡绅士章文镇、章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宝修。”不但记载了规模,还记了当时修筑纤道是民间捐修之举,以及建筑责任人铭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兴运河柯桥段古纤道

(二)文化创新

1.思想创新

从大禹治水、胆剑精神到新时代的胆剑篇

大禹治水精神的核心

鲧因治水没有成功而被杀,禹的伟大之处是不计个人的恩仇,而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肩负起了治水的重任。禹以十三年治水之功,遍行高山大川,历尽千难万险,终获治水成功。大禹治水成功的过程,同时也是禹统一民族建立夏王朝过程。

正是大禹这种绝对以民族利益为重、克己奉公的思想,任劳任怨、万难不屈的意志,才使大禹治水传说具有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和成功的基础。

大禹治水、胆剑精神一脉传承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越民为大禹治水及大禹陵在会稽感到自豪,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量和忠诚于国家的意识传承。

《史记》称句践“盖有禹之遗烈焉”。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反败为胜、中兴越国的历史,表明了句践崇仰、继承大禹精神,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了升华和演绎。

大禹治水、胆剑精神在绍兴的弘扬光大

“境绝利溥、莫如鉴湖”。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为建鉴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含冤被惨杀。

谢安在今上虞东山再起。《世说新语》称谢安“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谢安在与王羲之对话时说:“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所谓:“东山隐居心忧天下,忠诚国家建功立业。”

陆游《示儿》诗“但悲不见九州同”,壮怀激烈,感天动地。

南宋“绍兴”得名,“绍祚中兴”蕴含复兴之意。

王阳明在大禹得天书的宛委山、阳明洞“修心”“致良知”。

辛亥革命徐锡麟、秋瑾、陶成章慷慨赴死,气壮山河。

鲁迅《理水》,传承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又在《〈越铎〉出世辞》中称:“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

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痛断肠”就是绍兴名士对国家和文化的自信、自觉与担当。

时至今天,胆剑精神已概括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绍兴人民正在努力谱写新时期的“胆剑篇”。

2.艺术创新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群贤由运河会集兰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留下了举世无双的《兰亭序》;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开创者,多有浙东运河、鉴湖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唐代诗人来越,或游览,或朝圣,形成“唐诗之路”。李白“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杜甫“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令人回味无穷。

南宋陆游泛舟运河,有“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等绝妙好诗。明袁宏道的“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流传久远;清齐召南的“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脍炙人口。

3.对外交流创新

“海上丝绸之路”泛指全球东西方通过海洋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浙东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指浙东地区通过浙东古运河东到宁波港(为主),西至杭州港形成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早在7000~6000年前,越人足迹已到过“台湾、琉球、南部的印度支那等地”。浙东海上丝绸之路印记了中外文化,禹迹、佛教、书画、纺织、印刷、造船、航海等对海外,尤其对日本、朝鲜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运河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至于日本僧人成寻、朝鲜官员崔溥的运河日记,则成经典文献。

(三)保护传承利用创新

1.浙东引水

浙东引水工程是浙东水利一体化,确保浙东萧绍宁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干线总长323公里,由萧山枢纽、曹娥江大闸、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引曹南线)工程、新昌钦寸水库、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等6项骨干工程组成。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东引水工程总布置图

曹娥江大闸——位于曹娥江河口与钱塘江交汇处,在绍兴城北东约30千米。该工程是国家批准实施的重大水利项目,是中国在河口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水闸工程,也是浙东引水的枢纽工程。工程效益以防洪(潮)、治涝为主,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和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大闸建成后曹娥江两岸防洪标准将从50年一遇~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闸上曹娥江将变成淡水内河,相应库容达1.46亿立方米,总可利用调水量多年平均可达6.9亿立方米。主体工程于2005年12月30日开工,2011年5月通过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娥江大闸与闸前大桥

萧山枢纽——位于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汇合口义桥镇。工程设计引水量为8.9亿立方米每年。

引曹南线——全长92公里,头部上虞枢纽兼具引水、排涝功能,引水线路穿上虞、余姚,至宁波市区,90%保证率年引水量3.19亿立方米。

浙东引水工程使萧绍平原和姚江平原连为一体,富春江引水经曹娥江大闸水库,向宁波、舟山等地补充工业和农灌一般用水。在改善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航运条件,杭甬运河曹娥江段500吨级航运保证率可从建曹娥江大闸前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至2013年2月28日,浙东引水工程的萧山枢纽、曹娥江大闸枢纽、曹娥江至慈溪引水等三个子项目基本建成,开始引水;2021年6月29日,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引曹南线)启动试运行,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东引水萧山枢纽

2.水环境综合整治

20世纪末起因城市防洪的提出,绍兴市率先开展城市防洪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环城河“举社会之力,治古越河道”;2002年古运河“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建设运河园等工程,把运河建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水清岸绿、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景色宜人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带。

本世纪初,宁波建设三江文化长廊,并首先在宁波中心城区三江濒水核心地段,实施文化保护与文化景观建设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环城河百花苑

3.新杭甬运河

杭甬运河自1983年7月40吨级航道全线沟通之后,对提高浙东地区水上货物运输能力和促进宁波市及沿线县市的经济繁荣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按40吨级航道建设的杭甬运河沿线受升船机和局部航段限制,实际只能通过25吨级船舶,严重地制约着浙江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新杭甬运河命名和改造工程被列入浙江省“十五”重点工程项目,按Ⅳ级航道标准改造,全长239千米。新杭甬运河主要河段已北离浙东运河,航道更为宽广和顺畅。杭甬运河通过京杭运河与浙北内河网及江苏、上海相连;沟通钱塘江、曹娥江、甬江三大水系,通过钱塘江,可上溯新安江至浙西南及皖东南地区,通过甬江与宁波深水港相通。工程于2002年开工,至2009年9月基本全线实现通航。

新杭甬运河的建成,不仅是航运事业的发展,航道的拓展,对古老的浙东运河水资源调配、文化的保护、旅游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关键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甬运河线路走向示意图

站位国家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和视野,从统一性、完整性、创新性的基点来认识浙东运河的历史价值地位与特性,能更深切地认识到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的重要意义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程丹

审核:壹之

总期:7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