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学术界,邓小平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在毛主席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代的重要领导人和引路人,也充分、客观地评价过毛主席及其思想。
1980年8月21日,邓小平和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采访。
当在讨论毛主席的时候,邓小平眼睛带着锐利的锋芒,郑重其事地说:“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还会在黑暗之中摸索更长更久的时间。”
在邓小平的眼中,毛主席一直都是伟大的领袖和他的“老师”,毛主席的大智慧也被他明确地感觉到和学习到,所以他给到了毛主席这样一个高评价。
但实际上,如果对毛主席的智慧和思想有所了解之后,才发现邓小平同志的评价还是保守。
毛主席都有哪些高明智慧?邓小平还对毛主席作了什么评价?也许你我都没有充分地了解到这位伟大的领袖。
秋收起义时毛主席的决策智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其实是在毛主席率部在经历了反动派的重大打击之下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来的反应。
而现在这个战略方针也已经被我们所熟知,这说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里,它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要知道,类似“农村包围城市”的想法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毛主席为我党革命事业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而“武装夺取政权”,虽然不是首次出现在历史上,但也确实包含着巨大的智慧,这一句话的背后,是作战命令的下达,是作战计划的制定。
战士们要知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完怎么办”,这都是需要周密计划的,否则就是飞蛾扑火,白白牺牲,最后自断前程。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雷厉风行地计划出这种重大的方针与决定的,可见毛主席是多么强大的一个人,拥有何等远大的见地、何等卓越的智慧和何等果敢的毅力。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紧急召开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当时毛主席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我们要注意军事力量,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这就是“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前身,是什么让毛主席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呢?
1927年4月,蒋介石、汪精卫等人逐渐偏离了孙中山当初的路线,变成了反动集团。
12日起,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了突然袭击,大肆杀害、迫害共产党人和爱国革命人士,那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
7月15日,汪精卫又联合军阀对共产党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和驱逐。
到了1928年6月,已经有超过30万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群众牺牲在了反动派的屠刀之下。
在那样一个太阳都散发出灰蒙蒙光芒的时期,还处于幼年时期的我党面临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毛主席深刻地认识到,人再多也扛不住敌人的枪管子,只有自己端起革命的枪口,才能保住那势能燎原的星火。
“打?”这话容易说,却不容易做,怎么打?智慧的毛主席给出了答案。
当时正是秋收时节,我党正在领导农民运动,一时间农民高涨的热情成为了起义的最大动力,毛主席就紧紧地攥住了这个关键的节点。
“我们现在要用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来注意军事运动。”毛主席说出了他的重要指示。
随后毛主席集结了浏阳、平江等多地的工农武装力量成立军队以对抗反动派。
但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武装力量基本就是民兵,他们没有正规的武器,也没有过硬的作战素质,单靠一腔热血是不能赢得胜利的。
要找正规军,毛主席先是写信送到了南昌起义正规军中,邀请他们参加秋收时期湖南的起义,但是当时这支军队已经南下广东作战,在战略上实在是脱不开身。
后来毛主席又得知,在江西省修水县有一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正规军,他们曾经是一个警卫团,没有跟上南昌起义大部队,正滞留在那里。
毛主席的果敢又一次被体现了出来,他没有犹豫,尽一切所能与这支正规军进行沟通,随后这支军队被工农革命军成功收编,成为了秋收起义最重要的主力。
当时中央计划由毛主席领导,从长沙、衡阳、常德等三处开始散射性对周围区域进行武装起义。
但实际上,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部队只以长沙一处为中心进行了起义行动,这意味着暴动范围较之前的计划缩小了很多。
时任湖南省委的彭公达说:“论战事缩小一事,泽东最坚定。”
就是毛主席反对了所有人都同意的三处起义的计划,他说:“我们搞暴动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量力而行。”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映射出来的问题是巨大的。
首先,毛主席对我方战斗力有着超乎其他人的理解;其次,毛主席坚定了自己一贯的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
在他的计划下这将是一场充满智慧与韬略的战斗,而不是“匹夫之勇”。
1927年10月27日,毛主席率领工农革命军登上井冈山,这也意味着秋收起义取得了圆满的胜利。
这场战斗,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风,为建立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机会,赢得了时间。
同时,毛主席同志还在默默无闻之中纠正了当时党内存在的问题,摆正了党的发展路线。
很难想象毛主席拥有怎样的远见,他的起义成功除了有群众基础和科学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他那令人难以形容的对战争的顶级理解,这种智慧与他长年阅读大量书籍是离不开的。
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计划得以实施。
他放弃了自古以来“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攻城作战形势,转而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无人问津的农村,还形成了游击战斗风格,给了我党战士们赢得胜利创造了先驱条件。
西柏坡时期毛主席的智慧
西柏坡时期可以载入史册的重要时期,主要概括的是从1948年到1949年之间革命即将取得成功的这段时期。
作为革命的掌舵人之一,毛主席面临的选择和压力往往都是普通人难以体会的。
他要以凡人之躯作出比肩神明的正确决策,稍有不慎,为之负责的将会是数不清的战士和群众。
即便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毛主席也基本不会出现错误,这就是他最大的智慧。
1946年8月6日,毛主席在面对美国记者安娜的采访的时候,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初,列宁也说过类似的话,他把反动派比作了“泥足巨人”。
这看似简单的形容背后,其实隐藏着毛主席对于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
通过多年的经验和实践,毛主席已经充分认识到反动派实际上就是“外强中干”,强大的外表下,他们的内部已经几近塌方。
而这塌方的形成,就源于他们没有底线的行动和对自身利益的疯狂追求,这种失去原则的“团队”是做不成大事的。
认识到这些之后,对毛主席坚定自己的路线也有着极强的警示作用。
这也就是说,看透反动派存在的问题,并不全是毛主席的目的,他还要通过自我反思规避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让工农阶级始终洋溢着象征热血和自由的鲜红色。
1947年3月,胡宗南的部队对我党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撤出延安。
很多战士并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一腔热血地对毛主席说:“为什么啊主席?”“俺们不怕打仗!俺们打退他们!”“主席,我们不能撤离延安啊!”
听到众战士的疑问,毛主席言简意赅地回答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毛主席也不想离开延安,但敌人就在眼前,我党较之疯狂又不择手段的敌人有着巨大差距。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那一刻,毛主席展示出了伟人的光芒。
1948年年底,蒋介石“下野”,认命了李宗仁为新“总统”,后来还派出了“和平谈判团”,提出“划江而治”的说法。
当时很多人都在不经意中进入了反动派谋划的表面美好实际凶险万分的选择之中——划江而治还是继续革命。
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划江而治,根本不可能,“革命一定要进行到底。”
毛主席还说:“可曾听说农夫与蛇,这只是他们给我们诱惑罢了。”
高瞻远瞩的毛主席拥有着无比清晰的头脑,几乎在一瞬间就看透了一切。
当所有人都在“极目远眺”的时候,毛主席已经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当成了望远镜,借此看得更远、更清楚。
除了眼光独到,毛主席的领导才能也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发生在1948年下半年的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党至关重要的大胜利。
当时毛主席就这样简单地形容自己的工作:“要我看,领导的工作内容就两个,出主意和用干部。”
可能就是因为毛主席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作用,才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思考上,用在“出主意”上。
说到底,他还是一个“人”,他也是需要绞尽脑汁规划对策的,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的生活。
直到毛主席退休之后,他都没改正自己多年来白天睡觉,夜里工作的习惯,因为很多时候他都“加班”到深夜。
在三大战役前期,毛主席比所有人都最先关注到东北的情况,他说:“东北很重要,可以把华北,中原联系在一起。”
三大战役就是在毛主席的这种思考下才敲定的。
辽沈战役,三大战役之一,在战略上至关重要,当时解放军虽然人多,但也面临着李宗仁、卫立煌、黄百韬的部队的疯狂反扑,对于这种情况毛主席语出惊人:“我们要出一半的兵力,牵制李宗仁的军队,这样才能歼灭黄百韬的军队。”
这就像是雪天行车遇到急转弯,让蒋介石和黄百韬都防不胜防,他们没想到毛主席竟然用了这种意想不到的“奇招”。
直到战斗打响很长时间,蒋介石才看透毛主席的计划,而这时他也已经无力回天。
辽沈战役之胜利,也扩大了淮海战役的成果,蒋介石面临了空前绝后的大败北。
东北全境解放之后,毛主席在敌人还没有动向的时候就已经看透了他们下一步的行动:他们将会固守华北,然后向南方和西方逃窜。
果然,随后不久敌人就作出了这样的动向,但是后路已经被提前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完全堵死,最后只能大败。
毛主席的高情商
毛主席是一国、一党的主席,他面对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要解决这些就需要他的“高情商”出马了。
1945年5月24日,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介绍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
结束之后他就说了这样的话:“中央委员的名额有很多,你们不用担心,好多同志,我送他一个名额都不要,就是不愿意做这委员,这个态度很好,但孔夫子又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你们不要说革命失败,是因为我没当中央委员,我们必须要慎重的就职和选举,这样才好。”
其实当初有很多人不愿意当中央委员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害怕名额够了之后,毛主席不能当选。
他们认为,作为重要领导的毛主席不能脱离这样的一个身份。
毛主席是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发生,让大家放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切从客观、理智出发,慎重选举和任职,因为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毛主席用了“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来阐明这个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事情要谨慎小心,只有善于计划才能成功。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高度概括了毛主席讲话的中心思想,同时,他也不忘安慰同志们,强调:“这个态度很好”、“这样才好!”。
这种看起来简单的关怀,实际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安慰别人,大家都会,但是怎么在最快时间用最短的话说到人的心坎里,一语中的地打消他人的顾虑,这就需要智慧。
1948年8月,毛主席经常和各民主党派、人士进行交流,还邀请他们参与到会议中。
虽然其中都是爱国、正向、进步的党派组织,但在一些问题上,他们的观念往往会有差别,毛主席就是那个发现并调解问题的人。
同时,毛主席还对这些党派和民主人士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包容:“我们要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干部,和他们坦诚的商量和解决问题。”
有道是“海纳百川”,对他人的包容,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博弈与调停,也是高情商的一种体现。
这位伟大的领袖,拥有着常人难以匹敌的智慧。
当然,也许会有人的智慧超过毛主席,但毛主席永远只有一位,他的才能并不只体现在一方面,而是综合在各个方面。
那种高瞻远瞩和果断勇敢,是只能在经历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之后才能拥有的,结合邓小平同志对毛主席的评价,现在看来他还是说得有些保守了。
时钟拨回1980年8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上次我来,看到这里到处挂的都是毛主席的照片,这次我来,只看到天安门上有。”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问道,“你们以后还会保留毛主席的相片吗?”
邓小平微微一笑骄傲地说道:“要永远保留下去!他是我们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
在伟人心中,伟人也是伟人的伟人。
毛主席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芒照耀的,不仅仅是邓小平,也是所有共产党人和华夏同胞,他的强大,他的智慧,也永远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