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歪嘴小锅巴

如果人生只读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可能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德经》。

司马迁到鲁迅,从李约瑟到尼采、康德、黑格尔,无不对它推崇备至。

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托尔斯泰则说:“我良好的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它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

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谈为人之道:少则得,多则惑。 它谈处世之方: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它谈谋事之术: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它谈养生之法: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道德经》就像一位世外高人,为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平复心灵的风暴,抚慰焦虑的情绪。

全文5000余字,深奥且玄妙,普通读者往往不明其意、望而却步。

如果你想读懂《道德经》中的至高智慧,你希望探寻《道德经》的原貌,那么这本帛书版《道德经》将更具有参考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01

读《道德经》,就要读帛书版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万经之王”——《道德经》。

经整理复原之后发现,该版本与当下流行的传世版本《道德经》,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大多只在只字片语之间,但意义却有千差万别之远。

经过五十余年的研究与论证,帛书版更接近道德经原貌的说法已成为学界共识。

它所陈述的内容,明显要比其他版本更接近“道”的真相。

读了帛书版,你会发现《道德经》的原始面目其实是“德道经”。

经文一开始并没有分“道经”“德经”,而是分“上经”“下经”。由于书里主张以“道”“德”为尊,大家习惯称为“道德经”。

到南北朝时期,当时整理经书的人觉得,既然是《道德经》,那开篇“道可道,非常道”的下卷就应该挪到前面,《道经》和《德经》就这样被糊里糊涂地调换了位置。

于是“道可道,非常道”就变成了开篇首句,导致很多读者每次翻开《道德经》第一页,如看天书,不知所云。

而且,这句其实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为避讳刘邦之子——汉文帝刘恒,经文里所有的“恒”都被改成了“常”。过去大家对这个“常”字有不同理解,看了帛书版,才知道“常”就是“恒”的意思,恒久常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器晚成”,帛书本是“大器免成”。

传世版:大器晚成

帛书版:大器免成

此前我们常用“大器晚成”来励志进取,如任正非50岁创业,姜子牙80岁出山。

帛书本一出,才知完全错会了老子之意。“大器免成”,可以解释为最大的器物不会固定成型。

因为“成”就意味着完结,就此固定下来,便不能称之为大了,和“大成若缺”是一个道理。

就好比人一样,一旦“成器”,就会失去更多的可能性。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大器免成。

经过精确对比帛书版与通行本,发现类似的改动多达700多处,使《道德经》原来的主题内容和思想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连大文豪白居易也读不懂,为此他还写了《读老子》一诗:

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借此表达对《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说法的怀疑。

传世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帛书版: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后世对《道德经》改造的原因复杂多样,有些是讹误,更多是儒学化的改造,使之符合整理者的认知范围以及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但是这种改动对老子思想的传播无疑造成了诸多障碍,这也是我们致力于推广帛书版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脱儒式解读,真正领略老子的智慧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每天读一遍道德经会有什么用?

有个高赞回答是:

“《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的,结合生活、工作、经历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一把尺子,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好,用《道德经》一量,就全知道了。”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悟性不足,并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滋养。

市面上关于《道德经》的讲解,大多是在抠字句、掉书袋,让人翻两页就开始犯困。

而秦复观老师不一样,他研习《道德经》近二十年,并致力于马王堆帛书《老子》的研究与推广。

他不仅把《道德经》讲解得通俗易懂,还引用了大量真实的历史故事来解经,让我们从中领略老子的真意、《道德经》的智慧。

言语深入浅出,事例恰到好处,立意更为深刻。读来让人有一种茅塞顿开、相见恨晚的感觉。

比如他在解读“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这部分时,讲了《韩非子·喻老》中的一个故事: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攻打越国,凭什么?” 楚庄王说:“越国政乱兵弱。” 杜子说:“愚臣很为此事担忧。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您的军队曾被秦、晋打败,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兵弱;庄蹻在境内造反,官府却不能加以禁止,这是政乱。大王兵弱政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见远不见近啊。” 于是楚庄王停止了行动。

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事物的方法。

认清别人,只能说明你有明察的智慧,但认清自己,才是真的通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我们常常说的“知足常乐”,源自“知足之足,常足矣”。但在帛书里,原文为“知足之足,恒足矣”。

过去的一两千年里,我们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都是儒学化的。

我们常常劝慰自己要懂得知足,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甚至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劝慰所有人要懂得知足。

这些所谓的“知足”都是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存下限,但这样真的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吗?当然不会。

老子哲学里的“知足”不是这样的,“知足”本身要先“足”才能“知”,也就是说我们本身就要有基本的生存条件,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

先让自己“足”,才能在此基础上“知足”。而不是通过调整生存下限来让自己获得想象中的满足感,那样并不会让我们快乐。

秦复观老师对《道德经》脱儒式解读,能让我们真正领略并走进老子的哲学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道德经》全81篇

开启81扇人生智慧之门

一部《道德经》,讲透了真正的智慧之道。

大至天地,小至尘泥,治国、齐家、修身、为学……包罗万象。

不仅如此,《道德经》更是集文学之美与思想之美为一体:

文学上,文笔灵动飘逸,善用排比和比喻,“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思想上,“有与无”“强与弱”“静与动”“进与退”等的探讨,让我们学会辩证思考;“天长地久”“大巧若拙”“祸福相依”,随手翻一页,就是金句名言。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儒家就像粮店,佛家就像百货店……而道家就像药店,有病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道德经》了。

人生无坦途,我们总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道德经》可以帮我们拨开迷雾,找到人生的本真。

这本帛书版《道德经》采用「超大字+文本对照+全注释+逐篇逐句解析」,带领我们一字一句读经典。

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总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的领悟。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拥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