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守一
随着中专女生姜萍收获的关注越来越多,其所遭受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所谓“名满天下谤亦随之”,这是逃不脱的世态规律。“天才少女”的故事越震撼,之后所遭受的反弹可能越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不能说所有的质疑都怀有恶意,但是在姜萍还专心准备决赛的当下,在并没有什么过硬证据支持质疑的情况下,种种非议,未免太心急了。
咄咄逼人的群起而围攻氛围,如果让姜萍看到了,对于一个才17岁的女生来说,甚至显得残忍。
01
几种不靠谱的质疑
先来简单梳理下几种最常见的质疑。
有人说,姜萍的中考数学成绩并不优秀,还有一次中专之后的月考,满分150,她只考了83分。言外之意,她并不具备能考竞赛12名的能力。
这种论证看起来有点道理,可是我举个例子就能证明不靠谱。
大家知道的“中国数学之神”华罗庚,12岁读初中之后,数学成绩表现也不好,甚至经常不及格。如果当时拍一张他的试卷,也能言之凿凿指证华罗庚数学能力不行吧?
对此,华罗庚后来的解释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当时贪玩没好好学,再加上卷子写得潦草,所以老师给不及格。
姜萍当然未必有华罗庚的天才,可是中考之前没有好好发掘数学天赋,读了中专之后的她,更觉得月考没意思、不重要,随便写写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完全是可能的。她自己就说过,简单的题做得没意思。
还有人说,那段宣传视频里写在黑板上的数学论证,存在很多低级错误,好像是抓到了什么硬伤。可是据博主@北星微博 的验证,姜萍的整个验算过程,在专业上没问题,很符合一个没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写出来的答案。至于那些笔误和不规范写法,也在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
这一说法,得到了牛津大学数学博士 @牛津Kate朱朱 等专业人士的认可。数学专业的人都觉得没问题,一些小学奥数都不会的人,拿这个当硬伤揪着不放,好意思吗?
还有人说,姜萍的老师王闰秋,之前有过所谓“前科”,就是之前参加这个比赛时,自己和前妻分数非常接近,一个432一个433,有作弊嫌疑。这个我没法去验证是否属实,如果是有人杜撰的,就是对王闰秋老师恶意的诽谤,要负法律责任。
退一步说,即便这个事是真的,和姜萍又有什么关系?王闰秋老师帮姜萍造假,有什么好处?有人又拍脑门发挥想象力,说他是要做培训生意,可如果要为自己打广告,王老师为什么不自己去考好一点?他考了三次,都没有考进前100名,有什么能力帮姜萍一举考到12名?
其他还有些质疑,大体都属此类,盯着此前一些文章里的某些字句,捕风捉影,牵强附会,构不成有效质问。
一件事只要闹到足够大,当然也就能称之公共事件,谁都有权质疑,但质疑者不以开放心态,多看看相关事实,反省下质疑是不是有根据、合逻辑,就拍着脑门要别人回应,这就属于耍流氓了。
02
“一夜成神”的问题
质疑除了指向姜萍,当然还有指向赛事组织方,阿里巴巴达摩院。质疑者认为,他们可能是为了赛事出圈,所以包装打造了“天才少女”的故事。
首先从正常逻辑上说,个人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阿里数赛不是什么新的赛事,也不是面向普通公众的,其已经举办了6届,北大的韦神韦东奕,就是首届冠军。
可以说,在数学圈子里,这个赛事已经足够知名,不需要对吃瓜群众刷什么存在感。为什么要编故事,做这种极容易被拆穿、遭反噬、伤害企业品牌的事?
但是,目前的局面,组织者阿里达摩院有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我觉得也是有的。
因为姜萍的故事,一开始的信源全部来自于阿里达摩院,第一轮媒体的报道,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主要信息都是达摩院制作发布的。
从企业的角度,要适当宣传自己的活动,做一些工作,完全可以理解。可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初赛,仅仅因为一次初赛成绩,就如此力捧中专女生,是不是用力过猛?
哪怕就是要宣传,等到决赛成绩出来,多验证一下姜萍的数学能力,是不是更合适?
过早把姜萍推上“天才”的高位,如果她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并不匹配,那对这个女生,不是会构成很大的伤害?
03
多点善意 相信时间
事已至此,围绕姜萍基本成了各选立场站队,因为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质疑的和相信的,只能口水互喷。
阿里达摩院、姜萍、王闰秋……主要的当事方,现在就算愿意出来回应,其实也根本说不清楚。因为自证清白这件事,除非真的能剖开肚子看见几碗粉,质疑者永远是不会闭嘴的。
姜萍接下来的决赛,考好了,质疑者会说还是策划的剧本;考砸了,质疑者会说果然是假的吧!他们会无视专业人士提醒过的,初赛和决赛的难度本就不可同日而语。
唯一的证明机会,大概是姜萍今后通过别的更权威的赛事,来证明自己的数学水平。可如果她的水平,就是只能在预赛那样的比赛考好一点呢,是不是就只能掉进网暴的漩涡了?但愿不会有那么一天。
好在阿里数赛,只不过是个民间赛事而已,消耗的不是公款,比赛结果也不能用来作为读大学、找工作的通行证,真假对于公共利益的伤害并不大。
不妨多点善意和耐心,看一个中专女生能走多远,有多大的可能。
如果有一天,大家发现这真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编出的童话故事,再愤怒、再讨伐也不迟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