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女子家住15楼,晚上在家休息时,就听到窗外传来“嗡嗡”的声音,往外一看,女子被吓得不轻,一辆无人机就在自己窗前盘旋,她意识到,自己很可能被偷拍了,随即选择报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子介绍,当天她独自一人在家,准备休息时,就听到窗外隐约有声音,来到窗边一看,一个无人机就在自家窗户旁边,而且自己靠近窗户后,无人机立刻就飞走,这更加让她意识到,对方可能是在偷拍

随后,女子将此事告知了男友,男友让她报警,警察第一次来的时候,无人机并没有在,也没有证据,所以提醒女子,如果再次发现有无人机的情况,第一时间拍照举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好奇不巧,警察前脚刚刚离开,无人机再次出现,这次属于送上门的证据,女子再次报警,最终跟着民警、小区保安,跟着无人机找了半个小时,找到了开无人机的男子

对方隔着女子有三栋楼,开始被找到后,狡辩说自己是在练习无人机,只是拍着玩,但民警在查看无人机拍摄记录后发现,该男子并不止拍了一家,后续将其拘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有网友表示:报警就对了,现在小区里经常看到无人机,看到这件事,才意识到可能是在偷拍啊

但也有网友表示:你怎么知道他在偷拍,这能拍到什么,为什么不拉窗帘?

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拉窗帘确实是一个保护隐私的有效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操控无人机的人就可以随意在居民区飞行和拍摄。 个人隐私权应受到尊重和保护,拉窗帘是住户的自我保护措施,而不是对潜在隐私侵害行为的默认和妥协

对于无人机的操控者而言,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在居民区内未经许可飞行并拍摄都是不妥当的。 这样的行为不仅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即使只是“拍着玩”,也应遵守相关法规和道德规范

隐私指的是当事人不能或不愿对外公开的内容,如果执飞人拍到了此类内容,无论是否传播,都已经构成了侵权的事实。如果无人机在小区内“黑飞”坠机,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主要侵权人(执飞者)都应当负主要责任,而小区物业因为没有给业主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这里也要提醒大家,无论是无人机操控者还是普通居民,都应增强对隐私保护的意识。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侵犯他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