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的放映场次均已开票,指定售票平台淘票票,欢迎各地影迷就近观影。电影周还准备了电影票根、精美杯套等限量文创周边馈赠影迷,可于指定展映影院领取。

本篇文章推荐的是本次入围了“一带一路”电影周的苏丹影片《再见,朱莉亚》,它也是史上第一部入围戛纳官方单元的苏丹影片,荣获了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自由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见,朱莉娅》(Goodbye Julia)穆罕默德·科尔多法尼导演,本片讲述了一名来自苏丹北部的退休歌手莫娜,因为一桩误杀案而深感内疚,于是收留了被害者的遗孀朱莉娅及其儿子丹尼尔。然而,她内心的罪恶感与国家的动荡交织在一起,让她不得不直面曾经的罪行。借助一个小家庭的人情纠葛,观众得以通过本片深入非洲大陆的中心,窥见距中国8000公里之外的苏丹所经历的巨大历史变革和复杂社会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历史背景:

道德困境与南北争斗

1898—1956年的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对苏丹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厚北薄南,为独立后的两次苏丹内战与南北分裂埋下了祸根。电影从2005年左右喀土穆内战阴影下的民众生活开始向前推进,这场内战的影响持续到了2011年,并最终导致了苏丹公投和相继而来的南北历史性分裂。

南苏丹与苏丹的最终分裂源于南北苏丹人在种族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从人种上看,苏丹以阿拉伯化的努比亚人为主,南苏丹主要是黑人。从宗教上看,苏丹信奉伊斯兰教,南苏丹大多数人仍信仰原始的部落宗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种族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苏丹的南北势力注定摩擦不断。二者在历史上就曾因黑奴贸易而结下血海深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采用了聚焦人物、强化戏剧内在冲突的1.33:1画幅,将这两个年份之间苏丹南北势力的种族对立和宗教矛盾,凝缩在了一个家庭、两位女性的关系互动上。

电影中的莫娜和阿克拉姆是生活优渥、享有特权的北苏丹人,生活在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社群中;而来自苏丹南部的朱莉娅、桑提诺和儿子丹尼则信仰基督教,因受到来自北方社群的歧视和打压而生活窘迫、颠沛流离。

两个种族、阶级、信仰迥异的家庭被一出犯罪事件强行聚拢在一起,人心的道德困境、苏丹的南北争斗形成了影片剧作结构中互为照应、互具象征意义的双重“撕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看点:

女性意识在苏丹的萌芽

女性的困境或来自家庭内部的挤压,或来自社会外界的威胁,不论贫富阶级、种族信仰为何,女性群体都在反复承受着相似的阵痛。苏丹是少数将伊斯兰教法纳入了法律体系的国家,在这一背景下女性必须服从社会层面的诸多限制。

而在南苏丹,黑人浓厚的父权制文化和重男轻女的传统也让女性备受压迫。影片《再见,朱莉娅》在展现种族冲突的同时,也通过莫娜和朱莉娅两位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各自遭遇和彼此互助,传达了创作者对性别议题的自觉关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两位女性角色的相遇则达成了对父权压迫的破局,暗含了影片女性成长、自我觉醒的副线主题。莫娜与朱莉娅的主仆关系在二人的密切相处和彼此理解中发生了特殊的转变,两个女人形成了一种令旁人讶异的友谊关系。

莫娜资助朱莉娅母子接受教育,朱莉娅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朱莉娅缓解了莫娜不敢公众场合唱歌的恐惧,鼓励她重拾所爱。二人在阿拉伯音乐中焚香共舞,在福音音乐中呼应合唱,艺术追求与性别处境的共鸣使二人暂时放下种族信仰的芥蒂,互相传递女性独有的热量。历史议题和性别议题在情节的推动下彼此裹挟、交互传递着,达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丹电影:

发展现状与创作优势

1991年,苏丹国家电影基金会、电影制作部和电视公司被清算,直接导致了1990年代到2010年代苏丹电影长达20年的空白。直至2010年,一批独立电影制片人、年轻演员、电影爱好者积极从事电影摄制,试图振兴苏丹的电影制作和电影业。

民间组织苏丹电影工厂等私人电影企业的建立使这片干涸的电影沙漠上重新涌现出了一批苏丹电影。从初期呈现苏丹民族多元性和现代性的民族志风格的纪录片开始,重新发声的苏丹电影不断被世界听到,并相继受到了国际电影节的关注和认可。

2013年威尼斯电影节推出的“终剪”项目,为苏丹等不具有完备电影业国家的电影项目筹集了后期资金,其在2018年帮助完成了苏丹纪录片《当我们谈论树的时候》,该影片随后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荣获“最佳纪录片”;2019年的苏丹电影《20 岁时的死亡》在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评论家和观众齐聚一堂,向该电影致敬。

和大部分阿拉伯电影一样,苏丹电影往往采取跨国电影的合作模式,超越了固有的国别机制。在阿拉伯世界跨境流动的传统以及共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苏丹电影得以与阿拉伯地区不同国家交流互动;在电影节体系的帮助下,欧洲、北美地区成为苏丹电影等阿拉伯世界电影重要的市场和资金来源。本片便是在瑞典、德国、沙特阿拉伯、法国、埃及等国家资金和市场扶持下合作完成的苏丹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始终面临制作和发行上的诸多挑战,怀揣着电影梦的苏丹电影人们仍然奋战在前线,他们用镜头记录着苏丹土地上不同类型的地理景观和自然生态,捕捉着种族社群中多种多样的人民和部落,思考着始终存在和不断涌现的特殊社会议题,传播着阿拉伯和非洲文明文化论坛的独有声音。本片《再见,朱莉娅》是苏丹电影在戛纳战绩上的第一枪,可我们却能听见枪响后汩汩滔滔的尼罗河上方,歌鹰振翅的不绝回响。

“一带一路”电影周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要板块之一,“一带一路”电影周继续带来影片展映、映后见面会等系列活动,并特别呈现集视听与味蕾体验于一体的“拉美风情”嘉年华指定放映影院现场,还特别准备了限定纪念票根、主题杯套等文创周边供影迷伙伴们领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一带一路”电影周纪念票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演员大鹏(董成鹏)以及演员、监制姚晨受邀担任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推广大使,他们将深度参与本届电影周的系列活动,并借各自的行业影响力推动相关的交流与传播。这个夏天,让我们相聚影院与活动现场,和他们一起见证这场电影文化的精彩交流盛会。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导筒系列报道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