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河北法院发布金融审判白皮书,通报了2019年至2023年河北法院金融审判工作情况,全省法院2023年相比2019年金融纠纷案件数量增幅153%,总体调撤率在43%左右,金融纠纷案件申请再审比率处于由高转低阶段,体现了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取得的实效。

白皮书显示,2019年以来,河北法院共受理商事案件86万余件,其中金融纠纷案件近42万件,在商事案件中占比48%以上,由此可见金融纠纷案件审判质效直接关系到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局。在助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过程中,河北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持续强化大局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诉调对接机制在金融纠纷诉源治理的定分止争作用,注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平等保护金融主体合法权益,凝心聚力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白皮书显示,全省法院持续加强金融纠纷源头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石家庄、保定金融法庭示范引领作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二号司法建议”。2023年,全省法院根据金融审判工作实际,向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发出金融类司法建议21份,提示相关主体从金融纠纷源头化解矛盾,预防和减少类案频发情形,协同提高金融主体风险防控意识,合力维护金融信用体系。

全省法院持续强化金融审判工作质效,坚持以平等保护金融主体权益为切入点,不断探索完善“诉前调解——类案速裁——依法审判”金融案件办理机制,并适时总结金融主体司法需求,有效开展金融案件多元解纷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系统,形成数字化联防联控机制,优化金融风险防控工作,高效发挥典型金融纠纷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白皮书显示,五年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保险纠纷、信用卡纠纷和票据纠纷的案件增长数量较多。通过调研分析金融纠纷发展趋势,全省法院金融审判呈现新类型案件多、案件风险传导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等突出特征,诉讼主体更加多元化、金融机构涉诉范围更为广泛。全省各地法院受理的金融纠纷案件数量与复杂程度呈现地区差异,反映出金融纠纷与地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机构数量、金融市场活跃程度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性。

白皮书对银行信用卡及信用类消费贷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保险纠纷、票据纠纷和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五种主要类型金融纠纷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金融审判司法实践现状,对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审判业务条线分别提出相应工作建议。

河北高院同时发布了6件河北法院金融审判典型案例,涉及信用卡纠纷中过错责任认定、诉调对接机制在涉房产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的适用、名为“借款协议”实为配资协议的合同效力认定、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中金融服务费与利息的认定、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事故中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认定、网络投保中如实告知义务的认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