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演构图解压轴

2024年成都市中考数学第26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情况下选择几何综合题压轴的考卷,难度不会很低,2024年成都市中考数学第26题,取材于数学活动,层层设置问题,在几何情景中探究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对学生构图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组成图形极为简单,两个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绕其中一个顶点旋转,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经历特殊位置关系,求线段长,然后探究新的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作图确定直角三角形,从而完成解答,考察了学生基本作图能力。

由于图形是动态的,并且在运动过程中探究存在性问题,因此如何准确作图非常关键,尽管我们解题时可以用草图来近似构图,但在解题之后,仍然需要多问自已,能否准确作图,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前不久张钦博士的那节示范课,其中提到了反演原理,因此借助本题解题思考,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题目

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完全重合放置,固定一个顶点,然后将其中一个纸片绕这个顶点旋转,来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已知三角形纸片ABC和ADE中,AB=AD=3,BC=DE=4,∠ABC=∠ADE=90°.

【初步感知】

(1)如图1,连接BD,CE,在纸片ADE绕点A旋转过程中,试探究BD:CE的值;

【深入探究】

(2)如图2,在纸片ADE绕点A旋转过程中,当点D恰好落在△ABC的中线BM的延长线上时,延长ED交AC于点F,求CF的长;

【拓展延伸】

(3)在纸片ADE绕点A旋转过程中,试探究C,D,E三点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若能,直接写出所有直角三角形CDE的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析:

01

(1)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BD∽△ACE,且相似比为3:5,故BD:CE=3:5;

02

(2)由于BM是Rt△ABC斜边上的中线,所以极易联想到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我们可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分别是△ABM和△BCM,同时由于旋转,同样可得△ABD是等腰三角形,并且和△ABM还有一个公共角,于是本小题突破口就此打开,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MB∽△BAD,可以得对应边成比例,即AB:BD=MA:AB,得AB²=BD·MA,可求出BD=3.6;

由相似三角形还可以得到∠MAB=∠ADB,由旋转可知∠MAB=∠EAD,于是∠EAD=∠ADB,证明了DM∥AE;

借助这组平行线,我们得到第二组相似,△FMD∽△FAE,得比例线段FM:FA=DM:EA,不妨设FM=x,则x:(x+2.5)=(3.6-2.5):5,求出x=55/78,最后CF=CM-FM=70/39;

另一种思路:

连接CE,类比第1问,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然有△ABD∽△ACE,∠ABD=∠ACE,又∠ABD+∠MBC=90°,且∠MBC=∠MCB,所以∠MCB+∠ACE=90°,即CE⊥BC,不妨过点A作AG⊥CE,在等腰△ACE中,由三线合一得点G是CE中点,易证矩形ABCG,得CG=AB=3,于是CE=6,再利用△ABD∽△ACE,相似比为3:5,求出BD=3.6;

后续解答同方法一,不再重复;

03

(3)本问的难点在于作图,而作图难点在于构思,想不到所以作不出图是很正常的,这也是区分学生能力的重要依据。

我们先从常规作图开始,用草图来解题,然后探究有无更高效的作图方法,最后研究作图原理。

在旋转过程中,△CDE可能成为直角三角形;

①∠DCE=90°时,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等腰△ACE中,我们作AG⊥CE,由三线合一得点G是CE中点,再加上∠DCE=90°,可证GH∥CD,则GH是△CDE中位线,即点H是DE中点;

我们容易得到△ADH∽△ECD,其中AD=3,DH=2,于是EC:CD=3:2,在Rt△CDE中,设EC=3k,CD=2k,根据勾股定理得9k²+4k²=16,故k²=16/13,可求得△CDE面积为1/2·3k·2k=3k²=48/13;

②∠CDE=90°且点D在边AC上,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情形相对容易求,CD=5-3=2,DE=4,则△CDE面积为4;

③∠CDE=90°且点D在边AC延长线上,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情形也不算难,CD=5+3=8,DE=4,则△CDE面积为16;

③∠CED=90°,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点A作AG⊥CE,易证矩形ADEG,且点G是CE中点,于是CE=6,DE=4,则△CDE面积为12.

综上,△CDE面积为48/13,4,16,12.

解题思考

继续第3问的作图思考,在我自已解题或学生解题过程中,通常是作草图,大致估测合适的位置,只要看上去像直角,便确定旋转后△ADE的位置,然后连接CD,CE,得到某种情形下的图形,用于解题没问题,但如果进一步作出准确的图,则上述方法行不通了。

我们重新审题,△ABC和△ADE,题目中描述是“其中一个纸片绕这个顶点旋转”,这个顶点已经确定是点A,但并未强调是哪个三角形绕另一个旋转,只不过在每个小问前面的描述中,“在纸片ADE绕点A旋转过程中”令我们先入为主地将△ABC“固定”住了,去旋转△ADE,所以在精确作图时遇到了障碍;

其实命题者已经留下了空间,促使我们在构图时不拘泥于旧有印象,所以我们调整下旋转主体,将△ADE“固定”,将△ABC绕顶点A旋转,点C旋转到某处,使得△CDE为直角三角形;这样我们就只需要观察△ADE的顶点D和E,以及绕点A旋转的点C,由于旋转过程中AE始终等于AC,所以点C在以A为圆心,半径为5的圆上,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观察焦点集中于顶点C,D,E上,可以发现,几乎不用管点B在何处,问题转化成已知线段DE,点C在圆A上,当点C位于何处时,△CDE是直角三角形?

这个问题是我们已经解决过的,可以用“两线一圆”来解决,即分别过点D、E作DE的垂线,构造以D、E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再以DE为直径作圆,构造以C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测量,这四处位置均为直角,完成了精确作图.

事实上,第3问解法中的图,也是基于这种方法,用软件作图,几何画板或GGB都能很好地完成,有兴趣的老师们可以尝试操作一下。

最后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我们旋转△ADE作草图,和旋转△ABC精确作图,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一致性?

回到题目本身的描述中来,正如前面所分析,命题者并未强调哪张纸片绕另一张纸片旋转,因此无论“固定”哪个三角形,结论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在每个小问的描述中,如果去掉“纸片ADE绕点A旋转过程中”,改为“其中一张纸片绕点A旋转过程中”,就没有固化作图思维了,当然以上仅为个人看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面临“存在几种情况”的疑惑,尽管可以依靠较强的想像力去估测可能的情形,但要准确知道结果,仍然需要反演构图,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

在解题教学中,不妨多准备几个备用图,让学生用手头的工具去画,去尝试,再相互交流,大胆猜想,小心验证,然后思考为什么。

在教师自已研题时,虽然我们可以借助软件作图,但用软件之前,仍然需要对图形结构有清晰的认知,以本题为例,若不是采用反演作图,恐怕也得靠鼠标拖动一个大致位置,在这种情况下,89.99°和90°区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