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小霞

今年以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各地监管部门对于电动车生产、流通环节的整治愈发猛烈,电动自行车及相关部件的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加大。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市场走访中发现,当前,进入市场销售的部分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利润,制造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再加上流通环节的非法改装、加装等违法行为频频发生,给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非法改装成“隐形杀手”

记者日前走访了多个电动自行车线下销售点,发现非法改装、加装电动自行车已成为行业内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的一家电动车销售门店,当记者以买车人的身份询问能否改装时,店主表示要看情况。“现在正在严查,就算解除限速和改装配件,一方面,上不了牌照,另一方面,骑行在路上很容易被交警查处,到时候会被罚款的。”该店主表示,可以先去上牌照,骑一段时间如果再想改装,在合理的范围内都可以“帮忙”。

在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的一条商业街上,记者走进一家知名品牌的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在近100平方米的店里,摆满了不同款式和型号的电动自行车;离店门最近的墙面上张贴着几张品牌广告以及车型介绍,另一面墙上则贴着醒目的“严禁销售违规电动车、严禁改装电动车”红色提示,并留有监管部门的监督电话;旁边还有一份打印版的《自觉抑制非法拼改装电动自行车承诺书》,要求不加装、改装蓄电池、电动机、电池仓、电源连接线、车篷、车厢、鞍座、伞架、防撞钢梁等,不改装控制器,不拆除或者改动限速处理装置等,承诺书上有门店负责人的手写签名。

记者以顾客身份向销售人员咨询了电动车的各种性能,当问到能否解除限速和加装电池时,销售人员表示“现在不行”,但在记者追问下,该销售人员回复“过一段时间应该可以”。

在走访中,也有一些电动车销售门店的工作人员很谨慎地表示,当前店里销售的电动车都不能进行改装。

通过走访多家电动车品牌销售门店记者发现,此前,在一些电动自行车销售店内,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往往会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非法改装。这些改装包括将原车装配的48V电瓶改装为60V、72V电瓶,提高车辆的续航能力;或者通过解码的方式,解除电动自行车的限速装置,让车辆的速度远超国家标准。这些非法改装的电动自行车,虽然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速度和续航的追求,但却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与此同时,在线上平台,电动自行车的销售也较为火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线上平台中只有部分商家支持快递寄送车辆,而大部分商家表示可以线上购买、线下门店预约提车。虽然记者询问的多家品牌客服均表示,不能改装,但在一些商家的购买评价中可以看到,不少客户都留言表示在线下提车时对车辆进行了改装。

在一家越野型电动自行车的线上店铺,有买家评价表示,自己购买的电动自行车动力强劲,解除限速后时速可以达到40公里,骑起来很“飒”;还有买家留言表示,解除限速后时速可以达到45公里,“直接飞起了”。

在走访中,记者还发现,除了销售点外,一些维修点也参与了电动自行车的非法改装。这些维修点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或隐蔽角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顾客。在这里,电动自行车可以被随意改装,甚至可以加装音响、灯光等装饰件,让车辆看起来更加酷炫。然而,这些非法改装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严重威胁了道路交通安全。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除了非法改装,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利润,也在制造和销售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非标”或“超标”电动自行车。

“北京等大城市查得严,‘超标’车很难销售,但此前在有些地方,‘超标’车并不少见。”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动自行车经销商告诉记者,很多“超标”车之所以能够取得产品合格证并销售的主要原因是“报小产大”。

上述经销商表示,一些厂商会生产一些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车用来送检,获得产品合格证后,则生产高功率、超重量的电动自行车来套用之前的合格证。这也是众多大功率电动自行车之所以能取得合格证,甚至能够上牌的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超标”电动自行车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强劲,尤其是快递、外卖等行业,需要抢时间、跑得快,所以会尽可能地采用高电压电池或者多装电池。

与此同时,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降低成本,采用低价采购原材料、简化生产流程、减少质量检测环节等手段,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这些质量不过关的电动自行车,在流入市场后将存在安全隐患。”上述经销商表示,这类电动自行车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电池漏液、刹车失灵、控制器损坏等,不仅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以前来修理的车子很多都是因为充电器、刹车、轮胎等用材比较差,还有很多电动自行车电瓶都是翻新的。这类车外观看起来没啥毛病,但是使用时间长了,问题、毛病一大堆。”某维修点师傅告诉记者,以前这种车多,现在这类车少了,因为管得越来越严,市场也越来越规范了,以后可能会更少了。

源头治理是管住、管好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动自行车产业安全与发展。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电动自行车相关企业65.16万家。近十年,其注册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2023年注册量分别达9.85万家、13.49万家、18万家,同比分别增长61.57%、37.04%、33.41%。截至目前,2024年注册量已超过4万家。

在企业数量急剧攀升的同时,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也面临着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创新研发能力较弱、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为加强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促进电动自行车企业规范化生产,强化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和《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再加上此前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业界简称“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整车质量、电机功率等关键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加大了对非法改装、加装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在政策推动下,各地也加大了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的深度整治。近日,河北省保定市开展为期1个月的电池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活动;湖南长沙开展电动自行车及配件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以来,北京市已检查电动自行车经营门店2.2万家次,查处电动自行车产品违法违规行为76起,查扣违法车辆543辆,罚没款84万余元……

在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要求。6月12日,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联合新日、雅迪、爱玛、绿源等四家头部电动自行车企业,共同倡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生产及销售锂电池,不篡改、不改装、不使用劣质锂电池,不使用梯次利用锂电池,让电动自行车合规出厂。

“源头治理到位,是电动自行车管住、管好的关键。”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只有严把生产、销售关,才能有效预防违规电动车流入市场,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保障电动自行车的安全使用,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