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大地上,中部地区以其肥沃的土地和辛勤的农民,用全国约四分之一的耕地,稳稳地生产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粮食。这里,每年总产量稳定在4000亿斤左右,“大国粮仓”的根基愈发稳固,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正源自这片丰饶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筑牢丰收基石

走进河南省商丘市,这片被誉为“豫东粮仓”的土地上,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936万亩。在这里,种粮大户李道杰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亩产1200斤应该没问题,这个产量我是比较满意的。”他的信心,来源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近年来,中部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在河南,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逐步将一半以上的耕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这些经过平整、合并的农田,更有利于机械化耕种,便于管理。同时,修建的水渠及时为水稻生长供水,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粮于技:科技育种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研究员李乐正在忙碌地进行分子育种实验。与常规育种相比,分子育种更加精准、准确。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上,还可以针对油菜、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进行技术推广应用。科技的力量,正在为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稳粮增产: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

中部地区在稳粮增产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从农田建设到科技育种,再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管理,都体现了对粮食安全的全方位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中部地区还加强了对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从种子选购、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服务。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部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思想。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头脑,稳稳地端牢了“中国饭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国粮仓”的根基将更加稳固,“中国饭碗”将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