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出版的语文教材,是人教版编撰的第四套教材。这套教材有其特点,也是最接近文革后教材的一套课本,因为这一套教材,开始全面使用简体字和汉语拼音。

从封面来看,典型地描绘了一幅农村三代人牵连着上学这个主题的现实场景,这也反映了这套教材的受众,是面向农村孩子。在教材的课文与插图里,都明确地体现了这种面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在六十年代,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中国的语文教材面向,必然要以最广大的社会主体为教学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课本第一页的彩绘插图,与封面有着内在的相连,画面中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乡村小学开学图,画面中的校园很简陋,但却洋溢着一种小花园式的美好。

我们看看八十年代人教版教材对同一场景的演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教材中显然学校的基础建设,已经有长足进步了。六十年代教材中线条简单的平房校舍,被教学楼取代,校园一角,也可窥见体育设施的健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看1978年版本里的教室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汉语拼音的配图,一直为之后的教材所沿用。包括现在的部编版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编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编版

1978版与1987版,配图近似,都将插图中的图像,画成拼音的模样。部编版的插图更为全景而浩大,基本保留了之前教科书中的插图常用符码,而且在乌鸦之外还增加了乌龟的角色。

注意一下,部编版把声母y、w提到这里,后面没有专门讲授这两个声母。所以在整页的配图中,还有树叉的Y形状,而屋面的形状,还对应“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版

1978年版与1987年版继续保持内在统一性,不过,1978年在f的拼音旁边,画的似乎是佛手瓜,而到了1987版,却采取了简单直接的处理,画成了一尊大肚子佛。

1961年版,在每一个声母旁边画的图符(布、皮球、木头、斧子),与后来的教材完全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编版

部编版设计了一个旅游与游艺的场景,b对应“包”,p对应人物正在攀爬的“坡”,m对应捉迷藏的“摸”,f对应拐杖的“扶”。可以看出,与之前的课本里的插图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版

1978、1987版把1961版里插图中的主题词“打秋千、塔、拿书、拉车”,变成了“哒哒声、托、纳、勒”,有没有感到太玄乎了?这完全是削足适履,把图符匹配上声母的形貌,才如此生搬硬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编版

部编版独出心裁,把场景设置在演艺环节中,用打鼓对应d、托伞对应t、门洞里的女孩对应n,勒棒对应l(笔者未作细究,错会之处,请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版

1961年版的配图是鸡、七、西瓜,1978、1987版变成了鸡、气球、西瓜。变动不算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编版

部编版中,是把1978、1987版里的分散的图片,拼合到同一个场景中,元素配件完全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版

1961年版声母对应的是鼓、裤、壶,而1978、1987版则对应的是鸽、蝌、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编版

部编版完全采用了1978、1987版的意象,把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图符,拼入到一个场景中,的确够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版的图符是:澡、蚕、伞,而1978、1987版则是字、刺、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编版

部编版是把刺猬学字拼到一个图中,蚕没有地方摆放,就插到了前景里打酱油,正好它在吐丝,于是三个声母一锅端到画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版

1961版的图片分别是:猪、车、树、人,1978、1987版则是:织、吃、狮、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编版

部编版基本是把1978、1987版的意象,拼装到一个场景中,可谓是绞尽脑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面的简略比较来看,1961年版的汉语拼音插图版本,与日后的教科书里的同一版块的构图与联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版本的教科书中也是殚精竭虑,想方设法,把枯燥无味的声音,转化成可见可摸的图形,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打开入脑入心的链接入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第5期《小朋友》上的页面

我们很难说哪一个版本教科书在画影图形的处理上,更为科学,更为智慧,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教材编写者在实现从“音”到“画”的通感转化中所耗费的匠心与惠心。这一点值得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