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创新非遗传承实践、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日前,“立足创新创造,构建共同未来”2024年济南市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现场会在胶济铁路博物馆成功举办。济南市积极推进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活化非遗资源利用途径,激发非遗传承创新活力。

创新建立交流机制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呈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才能不断激活非遗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不断融入美好生活。近年来,济南市将当代社会生活、知识生产方式、文化形态和教育形式融入其中,探索非遗系统性保护实践。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提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效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是国家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创新强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探索非遗知识产权践行路径,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方式。

2024年济南市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现场会上,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天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加强非遗联合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明确了从执法检查、法律服务、普法宣传等方面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保护工作,加大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新形势下非遗协同保护体系,提升保护水平。

《协议》包含建立协同交流机制、信息通报机制、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制、非遗联合执法机制、业务研讨培训机制、协同宣传机制等内容。通过定期召开非遗协同保护交流会议的方式,协议双方从执法检查、法律服务、普法宣传等方面加强沟通配合,推动落实非遗全方位、全链条协同保护工作。协议双方互相通报非遗保护工作进展、重大专项行动、研究成果与政策措施,实现常态化沟通和信息共享。

《协议》提出,就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加强合作。通过研究非遗知识产权出现的新问题,协议双方认真分析每一件非遗项目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点,及时给非遗传承人提供全面有效的法律保障,加强非遗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提供法律保障

2024年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周年。20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在许多领域展开积极探索,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

依据《公约》,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将对非遗的保护规定转化为国内法,通过法律手段加强非遗保护、保存工作。此外,针对非遗的著作权保护也在积极探索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创作的成果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的类型主要有著作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济南市天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科负责人李岩介绍。

对非遗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率,也能够让自身获得法律的保护。醋酿造技艺(洛口醋酿造技艺)是山东省级非遗项目,其最早诞生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666年,制作工艺独特,香味浓郁。“我们与文旅部门一同前往洛口醋生产企业了解情况时发现,企业只有一件注册于1989年的商标,没有申报过其他知识产权。我们认为,洛口醋生产过程中独有的‘手工扒缸’工艺和工人制醋时穿戴的‘铁甲套’设备是具备知识产权申报条件的。企业可以从实用新型专利和扩大商标注册类别角度挖掘,以防遇到抢注风险。”李岩介绍。

在现场会的专家见面会环节,山东省文化版权交易中心、天桥区鼎信知识产权工作站、山东省齐鲁商标事务所专家来到现场,介绍服务职能,并解答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给出合理建议。吕纪凯从事非遗技艺花丝镶嵌相关工作。日常,他为客户提供定制花丝镶嵌首饰,但经常发现一些仿制作品出现在市场。定制类产品数量较少,单独根据款式申请著作权成本较高,吕纪凯对如何维护知识产权产生了困惑。对此,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商标注册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保护,或申请相关知识产权,并与批量生产厂家进行产权交易方式保证作品的原创价值。

探索保护路径

在济南,针对非遗领域开展的知识产权探索从未停止。本次现场会邀请了诸多代表前来分享宝贵的探索经验,为其他非遗传承人、企业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科负责人闫莹作题为《黄河非遗娃IP——会讲故事的IP》的演讲,提供了非遗IP形象打造、品牌活动开展的新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创建了‘黄河非遗娃’文化活动品牌,‘黄河非遗娃’的形象设计应运而生,研发关联产品,形成较为完整的‘黄河非遗娃’IP文化项目。这个文化品牌内容丰富,既包含IP形象组群系列,也有文化活动系列。我们不仅为形象注册了知识产权,也对活动形式申请了专利,积极推动文创开发与应用。我们先尝试性走出一条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道路,这样也可以为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提供更好的帮助。”闫莹介绍。

在“黄河非遗娃”IP运作下,140次校园活动、70余次黄河研学活动有序开展。围绕“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实践研究”课题,非遗十大门类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相结合,由辖区非遗传承人与学科教师共同授课,优选非遗课堂,将“非遗进校园”转化成为“非遗在校园”,逐步实现非遗课程体系化。2024年4月,《中小学非遗示范课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出版,梳理读本框架3万字,研发非遗关联教学产品30余套,提供济南市中小学非遗实践示范课6节。相关尝试不仅激发了非遗传承活力,也探索出IP支撑文化产业创新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线上活动及平台有序开展,线下活动积极参与,构建起非遗系统性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的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推动非遗知识产权落实的道路上,许多济南非遗传承人也做出积极探索。济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娟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合作,推出AI人工智能打造数字皮影藏品,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展开联名合作,提升传承人收入的同时,也通过品牌化运作实现非遗传播。在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黑陶团体标准制定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据可依的标准,推动行业群体进步;龙山黑陶地理标志的认证也成为保护区域文化产品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来源: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王宇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