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骁骑的第510篇文章
近期一些感想。
1
姜萍的事情最近很火。
一开始我没有关注这个新闻,是母亲跟我说有个天才少女,在中专读书,在阿里举办的数学比赛里获得了比很多专业的人才都好的初赛成绩,才知道这件事。
母亲的态度是,觉得这个女孩很神奇,很不可思议,太值得敬佩了,我想这个事件一开始网友们都是这样的态度。
我对这个新闻没有什么反应,是真的没什么反应,而不是去质疑这件事是真是假。到了现在这件事在网上吵的沸沸扬扬,各路大V纷纷下场要么质疑要么支持,甚至还有官媒的参与是令我很意外的。
我有点不明白这个新闻为什么会获得这么大的舆论流量。
事到如今,有人拿着她以前的成绩说事,有人拿着她有瑕疵的板书说事,有人拿着数学系教授的分析说事,还有大V说保证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他要下跪向网友道歉。各方的情绪已经相当激动了。
先说在前面,我很反感理性质疑变成无底线的恶意狂欢。
其次,也能理解在“猫一杯”“胖猫”等事件后,网友更加敏感的神经。
我们经历过太多反转了,被骗过太多眼泪和感动的情感了,尤其是在知晓以往官媒也曾经刻意制造过一些“感动”的新闻后,大家普遍有了抵触甚至警惕的心理,这也很正常。
你说本次事件,和猫一杯等事件有何不同,更细微的分辨我也做不出来,但我还是觉得有一点不同可以注意到。
那就是作为舆论狂欢攻击的主体,是否吃到了真正的红利。
或者说,炒作这件事本身,到底谁才能获利。
在猫一杯事件中,网红可以制造一个丢寒假作业的小学生的新闻,获得了流量,好处显而易见,影响也是极为恶劣的;
那如今的事件中,是她想去免试获得大学录取吗?不是的。人家自己说了还是想做服装行业。得到宣传的是阿里的竞赛,和她的数学老师。
可是这个比赛已经搞了好几年了,赛制一直是不被监控全凭自觉的状态;她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专业出身,去中专任教的人士,也参加了好几届比赛了,成绩也都还过得去。
本来这可能是一个,在嘈杂的没有学习氛围的环境里,一个热爱数学的自学少女与她的隐藏数学教练的励志故事,这也是官媒一开始的宣传导向。
后面的扑面而来的恶意,我只能说,是宣传手段和方式,还是不够高级,或者不懂人心以及当下的互联网环境。
如果是真的,那有些恶意的质疑网友,就该郑重道歉,而不是在事后拂袖而去,像秃鹫般去追逐下一个热点;
如果是假的,那应该被谴责的,也不是姜萍本身,不可能是她自己给自己决定要成为神,也不可能她在没人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从考试到接受采访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是这个世界中的某些丑陋部分应该道歉。
第一,这是一个不适合造神的时代。
在所有人从小到大的言论可能都被互联网记录在案的年代,再像过去信息不通畅时那样去造神,是天然存在翻车的可能性的。
互联网只会不断解构和消解宏大,而不是反向塑造宏大。
没有人是永久的神,没有人在人生里不会因为一念之差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拿着放大镜去看一个人的人生是不忍卒读的,人是环境的动物,历史的动物,群居的动物,唯独很难说有真正独立的思想。
只有死去的英雄才是真的英雄,因为他的人生已经可以画上句号,经得起反复的检视了。
第二,我们的新闻,乃至整个资讯世界,包括小红书,头条,快手,微博等等,真的需要重新再检视一次了。不是说要进行内容审查,也不是说必须官方规范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什么,甚至有猜测也不是不能发,但质疑毫无成本真的有点问题。
另外,很多新闻真的可以再确定一点再发。
纸媒的年代,新闻态度会严谨一点儿,注意也不是说完全严谨,还是有很多胡编乱造的小报。但不像互联网传播那样,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原来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可以变成网络的疯狂传播,混乱的可能性呈几何级别增长。
对于姜萍这个事件,我觉得官媒应该至少再等决赛结束,充分了解她的亲友和她本人的评价,再去做这样一个宣传报道比较合适。
有的时候,感觉官媒也挺急吼吼的,就把典型造出来了,不一定经得起推敲。
2
我曾经也杯念过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那个轻舞飞扬的时代,那个人们善意更多的时代,但在如今种种事情发生后,我越来越支持实名上网,每个人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我们看到的被恶意骚扰和造谣攻击的事情还少吗?这跟互联网的自由精神并不违背。
真实的情绪,真实的分享,真实的关系,真实的人设,人们需要的始终是这一点,这些不是早期互联网的自由原则带来的,我们往往把所谓的自由的重要性看得太重要了,而忽略了为什么越来越多摆拍的东西出现,越来越多的尴尬的段子满天飞。
第三,新闻背后的喧闹,永远都是在反映进一步被分化的利益群体,和他们不被满足的诉求。
我敢说,现在所有质疑姜萍的,里边肯定包括以下几类人;
有的人一路都是小镇做题家,非常珍视自己的学历,那现在一个中专女生狠狠打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学历的脸,让他们的优越感不再那么“珍贵”,就会下意识想去找出证明她在说谎的证据;
有的人是学数学的,非常懂行,从专业角度看到了姜萍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不是很符合这个成绩的人设;
有的人,一直相信官媒,视官媒为权威,对质疑官媒的人会下意识维护;
有的人,天然喜欢挑战权威,喜欢跟官方对着干,就喜欢找官媒的茬儿;
有的人,并非精英,很能共情姜萍,带着本能的共情和朴素的善良去相信这件事是真实的:
有的人,一直相信官媒,视官媒为权威,对质疑官媒的人会下意识维护;
有的人,天然喜欢挑战权威,喜欢跟官方对着干,就喜欢找官媒的茬儿;
有的人,对阿里不顺眼,觉得他们举办这个比赛有瑕疵,在背后推手宣传也只是为了商业利益,不是出于本着发展数学的公益目的去干的这个事儿;
有的人,追求的只是真实,谁造假,就锤谁;
有的人,只是想从这个事件中获取一部分流量,为自己牟利;
有的人,认为这件事涉及到女权,觉得是男人们看不惯一个女人在数学上的造诣;
现在出场的所有人,都只是这几类人的组合而已。
那至少能说明,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女权的问题,中专学习氛围的问题,民间竞赛的问题,官媒导向的问题,就是现在存在的问题。
最后,这个事件也能扯到女权,是我没想到的。
不同app有不同的气质,贴吧就是玩抽象,知乎就是精英的质疑,b站就是年轻人天不怕地不怕,小红书就是姐妹比较多,这可能是大家的固有印象。
事实上这背后可能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平台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玩着不同的梗。
说到女权,前几天北京户外圈还有个事儿,一个只招收女性徒步者的组织,叫“她的山”,组织了一个徒步活动,结果领队很不专业,五十个人困在山上十点才下来,电闪雷鸣的差点有人出事儿。
结果下了山领队不太情愿道歉,还把在山上认识的,帮助她们的两个男性驴友称为陌生的酒醉男子,还强调自己的LGBT身份,想要以此免责。
这就给这个自诩姐妹们互帮互助的组织扯下了遮羞布,根本不是单纯的认为女孩跟女孩玩更舒服,这何尝不是一种反向歧视?
户外这种危险运动,体力更强的男性以一定比例存在于队伍中,互帮互助本来就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不应该已一两次受到的徒步过程的骚扰就上升到不跟任何男性一起徒步了。
退一万步讲,想单性别一起玩,也可以,但也没必要以一种潜在的所有男性都是可能的加害者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事情。
我就是有种感觉,如果什么事情都要这样以男女分开,那是不是又要回到大清的女子学校,女子电车,女子健身房了?
那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
真正的自信和平等,难道不是在一起做同样的事情,证明自己也可以吗?
这样挑动对立,自己不够专业的组织,实在不能理解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户外就是户外,上升到男女性别,真没必要。即使个别人有介意,那也不用大规模宣传或者以此牟利。
这就是我的态度。
职场 | 文学 | 探险 | 情感
校对/ 雪总 | 配图 /雪总
作者 / Marlow
历史文章(点击标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