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某教授对“中国式科研”的酒后真言》的旧文,又在社交网站持续发酵,冲上热榜。该文戳中了当前中国科研的痛点,揭开了学界浮躁风蔓延,引发民众对“中国式科研”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称,即使把目前的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因为科研突破通常不需要‘人海战术’,而需要精兵强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话虽是该教授酒后激愤之语,但不乏真知灼见。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可困扰国人的卡脖子技术突破不多,不管是在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很难看得见的中国人的身影。
该教授表示:
“我国不少单位和科研人员,已不次于‘土豪’啦,但已习惯了‘跟班’式科研,当习惯成自然时,要想扭转,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
更可怕的是,我国学界浮躁风蔓延,功利心严重,为争抢‘帽子’急功近利甚至铤而走险,几乎丧失了科学精神。
除此,我国学界还普遍缺乏科学鉴赏力,缺乏伯乐,缺乏自信,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习惯于唯洋人马首是瞻,真正的人才基本上被‘黑暗’吞噬了,屠呦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若她没拿到NB奖,谁知道她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虽粗但理正,从中可以归纳出,我国学术界存在的几大问题:
一是“跟班式科研”,害人不浅。
所谓“跟班式科研”,就是不去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而是紧跟国际热点,为大牌科学家的理论作无关紧要的修补,有一点成果便自称“重大突破”、“国际领先”;或者紧盯几本流行的科技刊物的研究,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也攒一篇发在影响因子很低的刊物上。
此种研究,因为发文章快、“效率高”,被很多科研人员青睐有加。久而久之,那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那些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贻害不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唯论文”考评,与科学评价相悖
在学界,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看你发了多少文章、文章引用数,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于是,科研人员就拼命争发SCI论文,但关键是水军和水货太多,一些人连自己发表的论文都不想看。换句话说,科研人员不是为了科研的推进而发论文,而是为了争取达到指标而发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唯热点”研究,不愿坐冷板凳
“唯论文”考评,导致另一个后果“唯热点”研究,“哪个热、哪个好发文章”,就往哪个方向靠。比如研究高铁列车的轮子、转向架,我们国家也能做出来,但又不太敢用。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的产品都是催熟的,急功近利,短平快;而国外的一个轮子研究,要经过多年各种载荷下的检验,才做出来的。但要在中国,可能没等实验做完,你就被所在的学校、研究所辞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是科学鉴赏力丧失,充斥混圈子现象
比如,你要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就要证明你在这个圈子里小有影响,就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证明;当你要想去申请重点的时候,你就要拿出更多文章,证明你是这个圈子里能够数得出来的几个人了。
而且,只要是原创性的项目,就一定会和某些评委产生冲突,甚至会冲击到某一派人。久而久之,最后会让我们的科学家丧失对科学的鉴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认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应该是自由职业者,也就是“个体户”性质的。我非常赞同该教授“砍掉我国90%学术研究,几乎什么都不会影响!”的观点。
对于该教授酒后感叹:砍掉中国90%的科研人员,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再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