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虽然国足依然步履艰难,但中国品牌在场外「承包」国际足球赛事的做法已经成为常态,正在捉对厮杀的欧洲杯,也不例外,无论是密集的场边广告,还是官宣的合作伙伴,中文出现频率之高,都创下了新的纪录。

其中,海信完全称得上是球迷们的「老朋友」了,这是它第三次赞助欧洲杯,熟得就像是在自己的主场广迎宾客,而将赞助权益发挥成一套连续性操作,更是堪称围棋技艺里的妙手。

就在2年前的卡塔尔,海信打出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破圈刷屏,在抢夺注意力的竞争里成为那个最大的赢家——我相信不会有人现在还能记得那场世界杯里的其他任何广告文案。

即便如此,当海信在细雨淅沥的德国再次延续这句公开名次的清脆口号,并将「不止于世界第二」的升级表达也同时更新出来,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就和足球比赛一样,那场奇袭式的营销,才刚刚吹响下半场的哨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2016年首次赞助欧洲杯的时候,海信还是一个近似敲门人的角色,此前虽有赞助澳网等体育项目的短暂经验,但在参与「世界第一运动」的全球顶级赛事这件事情上,不止是海信,绝大多数中国公司,恐怕都是茫然的。

仅仅时隔3届冠军,海信已经从欧洲市场的新面孔,变成了市场占有率突破8%的主流玩家,包括接近1万名欧洲本土的员工,所有的积累,都转化成了这个品牌的自信心,甚至给人一种反客为主的感觉,似乎「自古以来」,海信都在招待全世界的客人,观看一场接着一场的高水平球赛。

这种亲笔书写商业历史的权力,是海信——也是中国制造业——过去几十年来精进不休的时代缩影,都说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每一座山,都有过辉煌的名字。

1988年,三星顶着金融危机和亏损裁员的压力,耗费巨资成为汉城奥运会的家电赞助商,用三星高管的话来说,在那之前,三星只是一家韩国企业,是和其他国际品牌一起出现在奥运会上,让三星开始变成全球企业。

日本家电品牌在尚未衰落时,也是大型体育赛事的「常驻金主」,索尼东芝轮流赞助世界杯,夏普更是因其Logo印在三冠王曼联的球衣胸口而为韩乔生老师贡献了「7号球员夏普传给8号球员夏普」的经典段子。

可以说几乎所有让人记得住名字的日韩家电品牌,都是借力体育招牌走向全球的,原因不难理解:竞技比赛不受国界或是文化的阻隔,像是足球更是一种通用语言,全世界任何地方的观众,都能从中获得乐趣,而这种在场感,正是缩短品牌和用户之间距离的最佳杠杆。

看上去,海信是要复制日韩家电品牌的全球化路径,重演它们当年从比肩到超越欧美品牌的历史轨迹,但实际上,这条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旅途环境,早就和往日完全不同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始的全球化,风和日丽,春深似海,李嘉图理论的大行其道,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合理性保障,地缘政治和商业贸易之间,有着足够的安全距离。

几十年前的传播环境简单纯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大权还未旁落,更不存在让人应接不暇的社交网络,每一秒钟都在刷出新的消息,削弱注意力的留存。

就连家电产业的技术迭代,曾经也是温和的,比如LCD材料就花费了接近百年的研究时长,再经历了数十年的应用推广,才为液晶电视打开了市场大门。

这些所谓的有利条件,海信在今天已经不再享有,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过程一样,中国的企业,其实吃不到多少产业红利,而是只能——也必须——自食其力,用双腿去丈量攀登高峰的每一步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至今日,全球化的趋势虽在,保护主义的逆流也有回潮,网络热搜层出不穷,迅速的火爆带来同样迅速的遗忘,电视技术的革新风驰电掣,海信也把激光显示技术做成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标杆,带动激光电视成为高端科技产品的标杆。

所以才有海信接连借助世界杯和欧洲杯向全球市场「喊话」的动作,四年一度的竞赛正是因其稀缺性而价值独特,而海信则将品牌的国际化压缩成了广告牌上的一首叙事诗,中国第一霸气侧漏,世界第二引起遐想,新的「不止于」三个字,又让人猜测藏招的悬念,这种高明传播的穿透率,远高于用吆喝声去填塞有限的展板空间。

某种程度上,海信的营销伴随着陪伴感:球赛可以结束,海信从未离场。

「PayPal黑帮」的成员之一、LinkdIn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曾经讲过在中美两国创办公司的最大区别:美国公司从一开始就有着全球视野,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同种同源,在美国市场的成功经验,绝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复制到其他国家,正如可口可乐不需要第二种口味,但在中国,建立海外业务的前提,通常需要先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卷」出胜利。

这意味着中国诞生的全球化公司,至少需要打赢两场甚至更多比赛,先要成为国内的领先者,再将成功优势对外输出,之所以说「更多」,则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十亿级别消费者构成的庞大原生市场里,见到了太多因为不尊重本土化而折戟沉沙的外企,这份近在咫尺的吃亏教训,让中国品牌在向海外扩张的路上,格外重视对于每个细分国家和市场的适应,以致于每一次的业务落地,都是一场独立比赛。

对此,海信的领悟,可能是最深刻的。

这家青岛企业也是经历了国内家电产业的混战,从只能引进和收购生产线,到自主创新的领头羊,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厂房开始起步,到收购东芝电视、日本三电等资本运作,海信完整的穿越了这轮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并在最需要向海外释放产能的节点,开启了自己的全球化。

开始经营海外业务之前,海信扮演的也是OEM角色,没有自己的品牌,无论造出多少台彩电冰箱,海信这个商标,始终都在市场份额统计列表里的Other(其他)一栏里。

从事代工本身没什么错,有订单才有活路,而做品牌尽管充满了事后的「正确性」,它的风险也是造成「知易行难」的最大原因,海信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挨个叩响高净值的发达国家大门,直到2016年第一次赞助欧洲杯,彻底站稳脚跟。

很有意思的是,正是从2016年开始,海信在「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里连续跻身海外民众最熟悉的中国品牌Top 10,直到今天,海信海外家电产品的销售额占比,已经超过了国内,全球知名度也扶摇直上,突破了54%。

理解了这样的环境历练,才能理解海信为什么要用国内和海外都能一眼看懂的名次表达,去建立繁荣向上的力量感:中国制造曾以代工和贴牌闻名,但现在已有引领高端的品牌扎根,玩出花活的营销背后,是技术创新作为底座支撑,世界第二的flag立得越深,到了能喊世界第一时,就越能爆发出轰动,而这盘棋,已经快走到了收官时刻。

去年,海信电视的全球出货量达到2611万台,同比增长6.4%,在头部阵营里增长最快,这也意味着海信距离第一名的距离日渐缩小,新王从中国品牌里诞生的那一天,也越来越接近了。

20年前,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创作「世界是平的」一书时,选择了中国一座沿海城市访问,当地市长对他说过这么一席话:

「市场经济的规则就是,如果某个地方拥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最便宜的劳动力,全世界的企业和商机都会到这里来。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人最初是雇员,为外国制造商打工,几年之后,我们学会了所有的生产流程,我们自己也开始办公司……这就像盖大楼一样,今天,你们美国人是设计者和工程师,发展中国家只是泥瓦工,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也成为建筑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弗里德曼后来在书里写道,这名市长看到了世界的变化,发达国家的人却未必。

是的,世界的变化不是突然出现的,从泥瓦工到建筑师,不止是海信,有太多的中国公司都如此发展起来,而在商业的大航海未来,它们都不会错过全球插旗的机遇。

从欧美到日韩再到中国,家电产业把没有永恒的王冠这条铁律写进了自己的基因里,海信不是凭空摘了桃子,而是信奉技术创新永无止境的道理,通过提供价值力拉满的产品而非流血低价去取得了竞争优势,甚至带动了像是激光电视成为海外主流爆款品类这样的消费趋势,属于中国品牌的时代,只能由中国品牌如此亲手创造出来。

这次欧洲杯上的「不止于世界第二」,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坐二望一固然鼓舞士气,更重要的是,在销量之外,还有太多看不到的竞争,比如技术专利,或是软件配套,在这些赛场上,海信和中国公司的胜利,还在不断拿分。

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