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

《图兰朵》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源头可追溯至阿拉伯民间故事《杜兰铎的三个谜》。意大利剧作家戈齐于1762年根据杜兰朵的传说,创作了悲喜剧《杜兰朵公主》。此后,《图兰朵》通过多种形式演绎得以传承与发展,其中包括多个版本的舞台剧,普契尼的经典歌剧《图兰朵》于1924年问世,赢得无数赞誉。同时,韦伯、布索尼、戈齐和布莱希特等改编版本也广受好评。

当这部经典之作被川剧艺术家魏明伦改编为《中国公主杜兰朵》时,其剧情获得全新的诠释与呈现。此次改编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次深刻交融与碰撞,更是一次对杜兰朵形象进行“东归”之旅的探索。杜兰朵那原本由西方艺术家所覆盖的、充满东方主义神秘色彩的面纱被缓缓揭开,进而展现出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剧情的本地化改编: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在剧情的本地化改编中,魏明伦在遵循原作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巧妙改动。剧情设置的具体变革,主要体现在对结局的精妙调整上。

在创作《中国公主杜兰朵》中,魏明伦敏锐地捕捉到现代西方社会对都市纷扰的厌倦情绪,以及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望。他巧妙地将中国的儒释道哲学融入剧情中,对结局进行了重新设定。杜兰朵在柳儿与无名氏的感召下,毅然抛弃权势之美,决绝地告别皇宫的荣华富贵,转而追求自然之美与平民之情。这一转变不仅符合当时世界回归自然的潮流,更展现了公主内心对真实与纯粹的向往。

这样的结局,超越了简单的“被真爱所打动”的层面,“并非出世或出家,亦非逃避人间是非。公主所面对的矛盾,在于权势美与自然美、平民美与帝王美、外貌美与心灵美之间的抉择。”。杜兰朵最终选择抛弃权势美,将自己的外貌美与柳儿的心灵美相结合,回归自然,融入平民中,与百姓共甘苦。这一变革不仅深化了剧情内涵,也赋予了故事更为深远的意义。

人物的本地化设置:杜兰朵的中国化形象塑造

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中,杜兰朵的形象焕发出新的光彩。相较于西方版本中的图兰朵,她更具自我觉醒与成长的力量,不再是冷漠的复仇者,而是一个在探索中逐渐领悟人性真谛的有血有肉的女性。

相较之下,杜兰朵在对待求婚者的两性关系态度上,展现出与图兰朵截然不同的特点。图兰朵深深憎恶男性,通过设置3道谜题,无情剥夺前来求婚的他国王室贵族们的生命,以此实现报国仇之愿。

魏明伦所创作的川剧版杜兰朵,所设置的3道难关并非意在夺人性命,而是在告诫求婚者勿要打扰。这样的人物转变,将杜兰朵塑造成一个更贴近人性的少女形象。魏明伦曾明确指出:“歌剧塑造的图兰多是残酷的形象。而我的这个杜兰朵是一种少女怀春而扭曲了的心态。”杜兰朵的意图并非在于毁灭其爱慕者,而是借助一系列考验心智的关卡,以获取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此举旨在挑战封建时代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常常扮演的被动与顺从角色,进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坚守。

在处理与柳儿的关系上,川剧版杜兰朵深受柳儿真挚情感的触动,对柳儿抱有深切的敬重之意,自始至终都未曾萌生过取其性命之念。柳儿作为杜兰朵的镜像角色,是公主内心本我重情义的映照。柳儿为保守无名氏姓名的秘密,决然自裁,对杜兰朵产生了巨大冲击。此次事件所引发的镜像失衡现象,更是促使公主对本我的坦诚态度得以显现,公主此刻圆满完成其个人成长的终极阶段。

公主自省,褪去傲姿,主动走下自己构筑的权位高台。她毅然舍弃王权富贵所带来的权利光环,挣脱“公主即美,美即公主”这一狭隘的自我束缚。在此过程中,她感叹“清风明月自然美,天高海阔仍鸟飞。真情挚爱心灵美,千秋万载映光辉”,此刻的杜兰朵,终于重新发现并珍视了人性中最为珍贵且崇高的美——真善美。

川剧艺术的本地化延伸: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在创作《中国公主杜兰朵》中,魏明伦不仅针对剧情与人物进行深入的本地化改造,更在表现形式上巧妙地将川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杜兰朵的故事融为一体。

代角,作为川剧表演中的一种独特形式,通过“甲角色的扮演者代演剧中乙角色,用以反映其他角色的内心幻觉,或起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本剧落幕之际,柳儿与公主实现了角色融合,公主换上柳儿的行头,继续扮演柳儿的角色。两个相互映照的镜像角色,至此合而为一,达到完整与统一的境界。得益于代角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观众得以更深刻地领略到杜兰朵内心的蜕变与成长轨迹。此处代角手法的运用,使剧情更紧凑而富有深度,层次感鲜明。

川剧表演中的“写意”风格也在代角的运用中得到充分体现。扮演柳儿和杜兰朵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拉船、划船的动作和神情演绎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杜兰朵在江面上奋力前行的身影。这种虚实相间的表演方式,既保留了川剧的传统韵味,又赋予了剧情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功,源于其巧妙地将川剧传统精髓与创新理念相融合。魏明伦在积极寻求川剧艺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始终坚守对本土化语境的敬畏与尊重。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传统川剧艺术的继承与升华,更是对中华文化中人性与美的深刻挖掘与赞美。它展示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潜力和勃勃生机,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积极回应的典范。它深刻体现了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体系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