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车网融合(V2G)作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互动的重要途径,正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当前,汽车、交通、能源各领域已对车能融合发展的潜力和重要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相关技术趋于成熟,应用场景得到初步验证,配套政策和机制持续完善。在这一阶段,商用化配套价格与电力市场机制已成为摆在行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在近日召开的“车网融合”沙龙上表示。

试点建设与运营取得较大进展

车网融合,即将电动汽车与电网通过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实现能源与信息的双向流动。当前,车网融合技术日趋成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展现出推动能源转型和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的巨大潜力。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大力度开展车网互动试点示范,力争参与试点示范的城市2025年全年充电电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私人充电桩充电电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电化学储能资源的潜力通过试点示范得到初步验证。

据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光储直柔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介绍,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执行峰谷电价已成为主流模式。“对于公共与专用充换电场站等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实行优惠电价政策,执行大工业电价免收基本电费。除了部分转供电用户外,基本实现了峰谷电价机制的覆盖。居民充电峰谷电价已覆盖大部分地区。”李立理指出。

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保定、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开展V2B试点,试点建设与运营取得较大进展。比如,国网电动、南网电动与多个车企开展十余款V2X试点车型开发;另外,长寿命动力电池技术突破较为明显,比亚迪刀片电池循环寿命大于3500次,宁德时代则推出8000次以上的循环寿命锂电池。

在需求响应方面,国内十余个省市陆续出台了需求响应机制,主要以电力缺口型为主。其中,山东、陕西出台了经济型需求响应,广东、上海和山东等地出台了市场化需求响应。

仍存诸多痛点

尽管车网融合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不少难题和挑战。业内专家指出,首先是价格机制问题,如何制定合理的电价政策,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保障各方利益,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次,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亟待统一和明确,以促进不同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之间的互联互通。此外,用户参与意愿不高、担忧电池寿命等问题也制约了车网融合的广泛应用。

“目前,居民充电峰谷电价在价差幅度、时段划分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截至2024年1月,全国有20多个省份实行了居民充电峰谷电价,大部分价差低于0.5元/kWh,仅广东、海南在0.7元/kWh以上。”李立理提出,“此外,V2G‘车—桩’的通信标准、并网计量标准等尚不明确;放电价格和聚合调控机制等尚未有效建立;用户对电池寿命存在顾虑,缺乏明确质保体系。需求响应试点方面,目前仍存在开展频次较少、与现有市场机制衔接性不足、补偿费用的理论研究不足、聚合门槛较高等问题。”

国网智慧车联网车网互动专家李培军表示:“目前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车网融合互动的市场化发展。然而,由于市场机制仍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车网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痛点。例如,市场化活跃度低、组织交易频次低、电动汽车移动储能价值体现度差等。”

“车网融合发展的市场需求明确、技术条件基本具备,重点要充分考虑车主的参与意愿和多方利益主体的诉求差异。原来,电池只用来驱动汽车行驶,现在电池要具备车网互动功能,这也会消耗电池寿命。目前放电与充电收益比最高可达8—10倍,对具备条件的车主和行业很有吸引力,因此应该加大研究适应的场景和重点车型。”深圳市车电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羽指出。

必须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如何进一步推动车网融合发展,助力由试点验证向大规模商业化运营迈进?多位专家对此给出建议。

刘小诗指出:“车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和商业化应用,必须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尊重各方诉求和利益的基础上,构建起合理的车网互动商业关系、利益共享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以价值驱动的方式激发运营商、新能源供应商、电动汽车用户、电网、聚合商等多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更有效的商业体系和应用氛围。”

“首先,要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出台顶层设计文件、开展示范城市建设。其次,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智能有序充电车辆和充电桩的标准和测试认证体系。最后,在电价和市场机制方面,要实现居民充电峰谷全覆盖并进一步扩大峰谷差价,结合国家示范工作推进V2G峰谷分时上网电价试点;积极引入经济型和局部型需求响应机制,丰富场景和扩大频次;积极探索车网互动配套中长期、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和绿电交易的机制和品种。”李立理建议。

李培军表示,进一步促进车网融合,要明晰车网融合资源的聚合调节能力、市场调节能力和调度调节能力,强化车桩网技术协同攻关,实现“人—车—桩—路—网”信息高效流通与深层次价值挖掘。“针对电动汽车等移动负荷和离散负荷资源特性,进一步完善现有市场政策,明确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参与电网平衡的运行细则,激发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参与电力市场运营积极性,引导车网互动高质量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电动汽车力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