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知道去哪里找到更多的个案?”

“我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个人体验和督导?”

“我该如何降低来访者‘一日游’的比例?”

作为咨询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迷茫?做一名不愁个案的心理咨询师,是很多从业者的理想。今天,壹点灵【攀登计划】主讲老师之一——陈智瑶的文章,将为我们介绍她在迷茫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文末附壹点灵“心理咨询师执业成长助力包”领取方式。)

*文章作者:陈智瑶

*文章来源:深海之家PsychoanalyticHome

*转载已获原作者授权,部分文字有删改

大家好,我叫陈智瑶,是一名个人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我的分享比较个人化,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主,仅基于一名动力学派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如果你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欢迎与我探讨。

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做一名不愁个案的心理咨询师》,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新手咨询师,成长为一名“不愁”个案的成熟咨询师的。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重点是“不愁”。

在我从业早期,也曾去很多机构挂靠、知乎答题、找合作渠道介绍,为得到更多个案而奔波。

那有没有可能我们有一天可以不需要为了个案来源而四处奔走,只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我们现有的个案上,想着怎么样把现有个案做好呢?

我认为在这个状态下,咨询师的内在焦虑是较低的,内在资源也是富足的,所以他可以给来访者提供更多的咨询空间去消化和容纳来访者的焦虑。

打个比方,如果说咨询和咨询师是一艘船,而来做咨询的来访者是上了船的乘客,如果这艘船很小,船员也是新人,那么他们在航行的过程之中,就比较难以承受大的风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咨询师可以容纳来访者的焦虑是比较少的,能为来访提供的支持也是比较少的,尤其在与困难个案工作时,会更加困难。但是如果咨询师能够得到足够的外部支持,那么咨询这艘小船就会比较稳一点,承受风浪的能力也会增强。

所以总的来说,我的方法,就是当自己内在资源有限的时候,是去外界寻求更多的支持,比如朋辈支持、个人分析、个别督导、系统培训、稳定的个案渠道,这些都是有效的支持。

同时也依靠个人分析,逐步改变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让自己内心拥有更富足的内在资源。

01

迷茫阶段

我的职业道路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其实是非常迷茫,也走了很多弯路,和现在很多的新手咨询师一样,非常焦虑,后一段就走得相对稳定,逐渐从一个“发愁”个案的咨询师,变成“不愁”个案的咨询师。

我09年考取二级咨询师资格,当年在北京一些小有名气的咨询机构实习,即便如此,我发现机构的来访者还是非常少的,连带教老师都个案稀少,毕业求职的时候也试图去心理咨询机构求职,却依然看不到希望,所以最终放弃了心理咨询行业,选择了其他行业的工作。

现在想来那时的退缩其实不是必要的,从事心理咨询之路确实很难,但如果当时有勇气有魄力直接花钱去做个人体验个别督导,也许就可以早几年走上执业之路了。

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由于当时我的资讯渠道非常有限,非名校出身,也接触不到优质的培训资源,而这些外在的困境折射出来的是自身内在资源的匮乏,所以这也算是难以避免的弯路吧。

2013年,我再次踏入心理咨询行业,因为仍然觉得这行很难养活自己,所以选择了从高校开始。

然而进了高校以后就不缺个案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进了高校以后,依然感觉很“缺少”个案,所以我那时候也会想到底要怎么样可以有更多的新来访,这也许是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就好像当你经济紧张的时候,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开源”,一种是“节流”。

我以前一直习惯的思维模式是“开源”。不过我在这篇文章中应该不会详细介绍这个部分——虽然我在这方面很努力,但是一直没有太大成效,所以也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分享。所以本文的重点还是在于分享我是怎样做到“节流”的。

我那时做了很多的宣传工作,也去平台挂靠,试着写一些科普文,然后每周都会有1-2个来咨询的新个案(主要是学校的学生),但是大部分都是“一日游”——只工作一次就走了。所以我一直感觉非常挫败。

从投射的理论来看,如果你总是感觉得不到满足,也许并不是外部世界不能满足你,而是你内心的阻抗令你无法得到满足。所以这时我觉得自己必须要做个人成长了。于是重新开始个人体验和个别督导。因为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舍得掏荷包了。

虽然这些支持并没有能够快速帮我摆脱焦虑,却依然令我比之前更加稳定了。虽然这份稳定当时还没有体现在临床工作中,但它让我可以继续维持咨询师之路,面对成长之路的各种挫折和迷茫,有了继续探索的勇气,而不是像09年那样畏难退缩。

就在这样的龟速前进中,我遇到了更多的人和事,然后我的职业之路就像上了快车道,很快就有了质的飞跃。

接下来我会分享我认为在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

02

朋辈支持

我一直认为朋辈支持是一个系统受训能够提供给咨询师的最重要的帮助之一,但是我在刚开始做咨询工作的时候,长程系统培训资源很稀缺,根本没有机会被录取,所以只能是自己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搜索。

直到2015年,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些朋友,加入了一个小群,这个小群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情感支持,让没头的苍蝇终于找到了归属感,虽然现在这个小群已经不再活跃,但我会依然记得和感激那些给予过我温暖和承受过我愤怒的朋友。

在那个小群里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对我后来的职业之路有巨大影响的信息,帮助我从迷茫之中找到了成长的方向——之前的我因为没有能力和来访维持长期工作联盟,所以挖空心思去想怎么样多一些新来访。

而实际上,这样的咨询师自身并不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更加难以和来访者稳定工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更多的重心放在降低内在焦虑和提高内在稳定性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和来访建立长期的工作联盟,也就不需要过多地寻求新个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升内在稳定性,并不是说说而已,显然我当时的支持系统依然是不够的,虽然让我个人状态稳定了一些,但在临床上依然无法与来访建立稳定长期的工作关系,所以才会导致工作中频繁地“一日游”。

我当时的理解是,我的内在客体关系决定了我与来访者建立长程工作联盟能力的不足,所以需要改变我的内在客体关系才能突破临床的瓶颈,而一周一次的个人体验需要漫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改变内在客体关系,而我很焦虑,等不了。

03

个人分析

得益于朋辈们提供的信息,在2016年年中,我开始了个人精神分析。个人分析带给我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在整个职业生涯之中,给了我最有效的支撑。

虽然我当时已经进行了两段近一年的一周一次个人体验,但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看到个人体验带来的明显效果,而在接受高频精神分析仅仅半年后,就可以明显看到分析的效果了——这不仅呈现在我的梦中,也呈现在咨询工作中——工作中来访者对我的认可提高了,“一日游”的比例也降下来了。

这说明,内在客体关系开始改变了。

到了16年底,我的时间已经饱和,因为还在学校上班,只有周末接收费个案,每周收费个案大约7节,都是稳定的长程个案,而这些个案收入刚好可以支付每个月固定支出的分析费,所以我的焦虑也大大降低,这时我的职业状态已经相对稳定了,不需要再为新个案到处奔波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不仅收费个案稳定了,学校的学生个案也更稳定了。以前我把学校里的学生“一日游”归因于他们不交费导致的动力不够。但是从17年开始,我的学生个案平均来访次数显著提高了不少,大部分都可以至少做满一个学期。(感恩当时的学校并不限制学生的咨询次数,做长程是被允许的。)

仅仅半年,我就摆脱了“一日游”的帽子,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个案饱和,成为了“不愁”个案的咨询师,也为后来的完全个人执业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体制内的朋友来跟我讨论辞职的时机,还记得我辞职时,姜老师跟我说,当辞职不会带给你更多的生存焦虑时,就可以考虑了。而我在18年辞职时,学校和社会个案总量加起来,已经超过每周15节,我也自信辞职后的容量不会低于这个水平。

于是在顺利地入驻了新的心理咨询平台之后,我终于鼓起了勇气辞职。也感谢平台提供了充足的个案来源,在辞职两个月后,我的时间又再度饱和了。

04

个别督导

当然,如果说我半年摆脱“一日游”,完全靠个人分析,也不全面,我当时的督导和培训项目,也是有很大帮助的。2016年9月我入读了咨询师2年长程培训,有幸得到专业老师的督导,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克莱因学习之路。

老师的督导对我的帮助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督导水平高,对精神分析和对来访者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手把手的教我如何理解、如何回应来访者,给予我非常直接且清晰的技术指导,对于当时还是一张白纸的我,只需要依葫芦画瓢,把督导教的回应直接用在工作中,就有不错的效果。

2、克莱因学派的干预风格和我的个人风格比较契合。克莱因学派的技术风格是积极回应,适当的时候给予解释,不要求咨询师刻意保持沉默,这对作为新人的我来说很友好,如果有时间我可以再写一篇文章,谈谈为何我认为克莱因学派的技术风格对新手也很友好。

3、保持学习。虽然我在之前已经有过几个个别督导了,但我依然感觉自己是新手,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我之前没有匹配高频分析,而我的个人议题令我对督导教授的技术和理论产生了很大的阻抗,而和专业老师工作时我已经开始了高频分析,一些阻抗被修通,这时候对于督导的理解和吸收就更加容易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人分析促进了我对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动力学派咨询师的成长过程中,频率适当的个人体验和一个能够有效降低工作焦虑的督导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用学游泳打比喻,个人体验让你具备可以游泳游很快的体质,而督导是手把手教你的游泳教练,而这两者相结合可以让你游得更快更顺利。所以我也建议新手把大部分资源投入这两个方面,因为这两点是性价比最高的。

05

系统培训

如果资源有限,系统培训参加一个就够了。现在的两年项目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标准,遍地开花,那么这时候应该怎么选呢?那我觉得选择培训项目选择的时候主要看四条:

首先是师资,优选有系统培训背景,对所授流派有深入理解的师资。比如教精神分析的老师,最好自己有接受精神分析的体验,当然不排除有些天赋异禀的老师,虽然自己没有接受精神分析,但也能得到学员的喜爱,这个就大家自行选择了。

第二,优先选择浸泡式培训,心理咨询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临床工作中去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浸泡式的培训能够更好的融合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是,浸泡式的项目带来的规律感,有助于提升咨询师的内在稳定性,培训项目作为一个提供技术支持和情感支持的好客体,其存在本身,就可以降低咨询师的内在焦虑。

第三,优先选择有实践机会的项目,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自己去招募个案会增加他们内心的焦虑,而可以提供个案来源的项目在早期可以帮助咨询师避免这些焦虑,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第四、优选能提供充分朋辈支持的,还是为了可以给新手咨询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降低内在的焦虑,提升容量,更好地容纳来访的焦虑。

06

系统培训

最后谈谈获取个案的渠道吧。

这部分并没有太多捷径,写文章、发招募广告、宣传个人品牌,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爱好和特长,那么这种方式会比较适合你。有些人可能会幻想做出爆款,一炮而红,但这真的很考验个人能力和运气,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我回想起来我也有一段时间在知乎答题,不过那时并非急于想要获取个案,而是出于想要分享的心情(就像现在写公众号一样),比较随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也没有感觉到负担,虽然没有出过爆款,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也有了一些小流量,不过因为时间饱和了,所以大部分知乎的求助者我都转介给了我信任的同行。

但正如我前面所说,如果这些宣传方法提升了你的职业焦虑,甚至侵占了你与来访者工作的空间,那么选择一个大流量平台会更轻松,比如进入医院或者高校这种社会机构,与精神科医生或大流量平台合作,我之前就是选取的这条路径,从前段时间的咨询师成长访谈中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有大流量渠道支持的咨询师,职业之路会轻松一些。

另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同行转介,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再强调朋辈支持的重要性。当然我也认为我们需要优先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才能更多的得到同行认可,才会有更多的转介资源。

以我自己为例,我一般只会把个案转介给那些让我能相信他们内在状态足够稳定,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来访者焦虑的咨询师,如果是新手,我则会选择推荐有充分外部支持的咨询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

我个人的成长之路,在前一段很迷茫,很焦虑,几乎是“孤军奋战”,这是由于以个人特质为主的各种因素引起的,而突破困境的方式,是构建一个稳定的支持系统,其中包括同行的朋辈支持+个人分析+个别督导+浸泡式系统培训项目+大流量个案平台。

当我给自己搭建了这样的一套支持系统之后,我的成长之路就变得很稳定,这之后我再也不用为个案发愁,开始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躺平式”成长之路,当然这些因素里,最重要的是个人分析,因为当个人分析帮助内在世界获得稳定之后,外在世界也就随之变得稳定了。

获取方式

添加【易老师】

备注【助力包】

即可领取7大类、200+份资料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课程推荐

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必须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并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目前,市面上的机构,很多只提供零散的课程,缺乏专业的系统精进课程体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了让更多的心理咨询师系统地认识自己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壹点灵推出了「心理咨询师执业培养计划」教育项目。

——课程共有五大亮点——

500+h学习时长,掌握60+项核心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课程展示,上下滑动查看

30+专业大咖倾囊相授,攻克执业疑难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师资展示,上下滑动查看

50h与来访者1v1实习,夯实咨询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功能展示,上下滑动查看

8天地面集训借助大咖打造行业精英圈


毕业后考核可入驻平台,流量扶持更靠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台展示,左右滑动查看

到此为止?

还有更多惊喜!!!

6月大促,报名更划算!

扫码添加易老师,解锁7000元优惠

长按识别,添加【易老师】

了解优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