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本是许多人表达爱心、回馈社会、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方式,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将其作为实施诈骗的新手段,利用人们的善意和信任,设下层层圈套,使不少爱心人士深受其害。

以往我们发过假借公益之名的不同骗局;而近期,一种以“捐赠返现”为幌子的新型诈骗案件频发,不仅严重侵害了民众的财产安全,也对公益事业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伤害。

林女士的真实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法制日报)

无独有偶,李女士也遭遇了类似情况:

李女士被拉进一个微信群,群主称可以一边做爱心公益一边赚钱。投入五千块,一个月后就可以有10倍的收益,甚至发展下线有奖励。李女士感觉看到了商机,并且积极拉动身边人参与活动,就在李女士幻想着自己即将赚大钱时,群主突然将其踢出群聊并解散该群,李女士这才意识到被骗。(来源:江苏网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诈骗手法解析

此类诈骗案件的模式与刷单诈骗极为相似,核心都是“小额返利,大额收割”。

1

初步建立信任

诈骗分子首先通过好友邀请的方式或者以公益组织的名义接触受害者,让受害者进行小额捐款,并确保受害者能够在慈善机构的网络平台上查询到捐款信息,以此建立初步信任。

2

返利诱惑

在受害者对捐款返利产生信任后,诈骗分子进一步诱导受害者在指定的APP或链接中进行更大额的捐赠,并承诺更高的返利回报。

3

实施诈骗

当受害者投入更多资金后,诈骗分子便停止返利,甚至要求受害者支付额外费用,最终导致受害者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如何防范与应对?

1

警惕“公益任务”诈骗正规的公益捐赠不存在“任务”或“返利”机制,任何要求你先捐款后返利的信息均应视为诈骗。

2

核实信息源:在参与任何公益活动前,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3

小额测试不可靠:初期的小额返利是诈骗分子常用的诱饵,切勿因此放松警惕。

4

不轻信高额回报:对于任何承诺高额回报的活动,都应保持怀疑态度。

5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添加不明来源的社交账号,更不要在未经验证的平台上输入个人银行信息。

6

下载反诈软件: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工具能有效预警和拦截诈骗信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7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以便尽快挽回损失。

公益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和防范诈骗,让每一份善良都能发挥出应有的光芒。

公益之心值得鼓励,但善良不应被利用。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一个安全、诚信的公益慈善环境,让爱心和善意在社会中自在流动。

分享,点赞,在看;助力公益慈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