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不同门类的艺术家通过多面向、多维度的创作实践铺陈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美术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为当代美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美术进程的推进,当下的美术创作应该围绕哪些问题展开?如何结合创作实践具体地把握这些命题的文化意涵?美术创作怎样才能实现对中国意韵与时代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围绕这些问题,特此推出系列专题视频,旨在通过呈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果的美术家的观点与作品,由点及面地梳理、总结破题之道。本期特邀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教授田黎明就“艺术创作要独立思考和历史厚重”这一主题展开阐述与应答。

——编者按

艺术创作要独立思考和历史厚重

中国画创作仍然面临着学术课题。例如,在表达方法上有重叠复制的现象,以及美术作品缺少画家独立思考和对中国画内涵与精神的把握,尤其缺少个人情感所触发的形式语言的表达等。艺术创作不能只追求画面效果,还应注重情感与形式的内力、情感与笔墨的内力,力求情感与整个绘画境界完美地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黎明《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黎明《观照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黎明《远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黎明《老河》

中国画中呈现的一切形象都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产物。例如董其昌所讲的:“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题材都可以构成主题,但主题当中的文化认知极为重要。只有将中国文化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整体观注入绘画中才有意义。艺术家创作时,一笔一墨、一块颜色或者一个形态,都要思考它的意义所在,要思考是否符合主题的整个指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节平《小夫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传真《工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震生《回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黎明《时代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黎明《窗外》

我们强调造型。卢沉老师在60年代画的《机车大夫》就极具指导意义。画面中老中青三代人共同构成“时代车轮”这一主题,人与钢铁融在一起,人物的造型如钢铁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沉《机车大夫》

詹建俊先生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将人和山融为一体,这是中国画意象理念(的体现)。20世纪60年代很多经典作品都采用了这样一种意象的表达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我运用范宽的画法创作了《碑林》,不是完全用线,而是用点的方法把人塑造起来,把纪念碑式的感觉体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黎明《碑林》

语言的积累生发于情感,一旦找到触发审美感知的情感,美感就会跟你过往积淀的语言产生关联,因此主题创作离不开情感。中国画的内力在笔墨当中、在矛盾的相互转换当中产生千变万化、无限可能的表达方式。我们表达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人民愿望时就要通过笔墨。所以,当代画家要有责任感,建构或者创造属于新时代的笔墨。但是新的笔墨一定是从传统当中、体验当中生发出来,它是一个再创造,这个再创造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刑庆仁《玫瑰色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启雄《决战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奇《在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冠军《锦瑟年华之九——HELLO,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黎明《都市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治 武欣《尖峰时刻》

我很希望看到中国画创作的艺术语言更加宽阔一些,宏大叙事的方式也必须有一种形式跟上来。我们要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创造风格,更要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产生一些有独立思考的、有语言探索的、有厚重感的作品。

(文/田黎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盛烈《八女投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浅予《北平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鲁《转战陕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有多《新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思聪《人民和总理》

(来源:《美术》杂志社融媒体中心)

画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黎明,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