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是不是感情发生的载体?

有人觉得相亲是一种情感途径,有人觉得相亲纯粹是一场交易。

11号的热搜,到今天还在吵。

或许这个问题上海的老年人最有发言权。

众所周知在上海有两个相亲角,一个是人民公园,一个是宜家。

区别在于,人民公园是年轻相亲,宜家则是专属老年人的情爱圣地。

但相同的是,目前接管这两个地方的都是老年人。

他们周末去公园为子女相亲,周二来宜家为自己相亲。

下午一点半,上海宜家徐汇商店二楼餐厅,已经挤满了来相亲的老年人。

点一份宜家招牌菜品和小肉丸,然后把自带的茶水、瓜子一字排开在桌上,相亲便正式开始。

这种约定成俗的规则大概形成于2007年。

在这之前,阿姨叔叔们通过微信群聊交友,相亲地点主要在公园、上海北站、和浦东三林。

主要相亲方式是吃饭和跳舞。

如果有谁看中谁,就邀请谁跳舞,边跳边聊天了解。

自从2007年宜家推出了“消费者凭借会员卡可以免费换取咖啡”的活动。

前来打卡的老年人意外发现这里比跳舞更直接更有几率遇到精神契合的人。

而工作日宜家的餐厅又鲜少有顾客,还不受天气影响。

于是每周二下午,来自城市各个地方的人们不约而同聚集在这里。

每一个座位都是故事,每一个人都有对爱的表达和渴望。

为了展现自己的竞争力,很多老年人还准备了才艺。

有爷爷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强壮,当众表演倒立唱歌。

有阿姨为了证明自己能扛事,抡起椅子就和隔壁的长舌妇干架。

就像一个反转。

在年轻人高喊人生独美的时候,历经千帆的老年人却捡起了爱恨情仇。

在年轻人排斥父母为自己相亲的时候,父母却先一步拥抱相亲角了。

无论是丧偶的还是丁克的,无论是有孩子的还是没有孩子的,有钱的没钱的都站到了相亲大军里。

“你有什么条件,我有什么条件,说清楚,不符合的谈都不要谈。”

“你光头,带不出去。”

“你房子太小了,一室一厅怎么住。”

同为天涯寂寞人,相逢也要相鄙视。

和年轻人一样,老年人相亲也谈房子车子票子和面子。

做推拿的刘爷爷,往宜家跑了好几趟都没能找到另一半。

因为发量过少,他显得比实际年龄更老。

一个月退休工资4000多,远远达不到要求。

“她们要求太高啊,要房子啊车子啊……”

不过比较善良的一点是,在相亲角并不会往深了批判你为什么这么穷,你为什么光头。

已经到了这个年龄,该赚的钱都赚到了,不该赚的也要求不来。

这就是老年人的相亲哲学。

看上去相亲果然成了一种明码标价的交易性质活动。

但是他们心中的相亲这笔账算得又比谁都清楚。

换句话说,如果能把事实放在桌子上一眼便知,那么爱情和婚姻便会距离灵魂更近一些。

而通常在洞察灵魂上,阿姨的第六感起了很大作用。

路爷爷年轻时做过外事干部,去过51个国家。

因为和妻子没有共同话题两人结束了27年的婚姻。

但是听完路爷爷的故事,对面的张阿姨直呼太离谱:

“一个男人跑了51个国家,可能一个人跑吗?他有一卡车女人!家里娇妻美女藏着呢!”

记者跑去求证,发现路爷爷确实有一个“精神伴侣”,两人已经同居了10年。

但完美的也未必就一定能成,还需要看子女的态度。

69岁的赵叔叔自从老伴去世后就一直一个人住。

起初孩子还能来看望他,但随着成家立业,也越来越无暇顾及。

“我一个人,有时候觉得生活真的很无聊,自己一个人睡觉、吃饭,也不知道还能活几年。”

思前想后赵叔叔去了宜家相亲角,也遇到了一个谈得来的阿姨。

两人印象都不错,愿意一起过日子。

但是孩子却坚决不同意,认为多大年纪了还搞耳听爱情那一套。

“闲言碎语多,觉得我们给他们丢脸了。”

没有办法,赵叔叔只能转移成“地下恋”,约着阿姨在宜家见见面,聊聊天。

也有人冲破世俗向“包办婚姻”说不的。

龙爷爷和孙阿姨相差25岁,几年前通过宜家相亲角确定了关系。

孩子们得知后强烈反对,女方家属嫌弃男方年龄大,男方家属害怕女方来抢财产。

对此两人不管不顾领了证,两家的孩子只能妥协。

不过说回来,子女的态度只是考验,在宜家相亲角骗子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70多岁的宝大爷就是资深受害对象。

他原本是一位三甲医院的退休的医生,因为服务优良,曾上过上海的报纸。

每次来相亲角还给大家带上水果和零食。

但是宝大爷能准确识别病灶,却识别不了人心。

在宜家相亲了三次,被骗走了三套房产。

如今宝大爷只能在郊区租一个小单间安身。

同样受伤的还有75岁的金阿姨。

她原来在宜家找到了一个男朋友,却遭到男朋友身边的其他女人中伤。

说金阿姨是贪图对方每个月给的2500元生活费。

气不过的金阿姨从男友家搬了出来,两人也宣告分手。

桩桩件件只能用生猛来形容。

就像网上形容的:从没有其他地方能容得下这么多老年人,也从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这样别致的爱情故事。

合适就继续,不合适就换人,心直口快,坦率直白。

而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紧迫。

根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6年公布的数据中显示: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里,无配偶的孤寡老人占比高达25%。

这个数据到现在没有变少,他们只会越来越老去。

有的是时间,缺的也是时间。

比起被骗,他们更恐惧余生的孤独。

所以几天后,宝大爷和金阿姨再次回到了宜家相亲角。

其实按照记者观察的结果,即使没有骗子,子女不反对,两人都合适,最后也不会真正在一起。

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年龄结婚证已经没有意义,只是陪伴了一段时间而已。

他们依旧要一前一后离开,剩一个人继续面对孤独。

于是比起相亲的结果,他们更珍惜过程。

就像66岁范阿姨,年轻时是知青,后来丈夫出轨,她果断离了婚。

现在通过相亲,她认识了68岁的李勇。

而这个李勇一边“老婆、老婆”地叫着,一边抽空去别的座位和其他女性说话。

范阿姨也不恼,李勇找别人的时候她就专心吃面包。

这和前段时间老年人打赏“秀才”是一个道理。

如果有爱情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就当解闷。

与其等着变成老年痴呆,不如去宜家认识几个姐妹哥们。

当然也可以出去旅游打发时间,也会有更多种消遣孤独的方式。

但那些比起相亲,都不算是“生活”。生活是面对面的问候。

只是这种生活是有限制的,下午四点,老人们就要散场。

临走前,他们不会说再见,以此祝福人们能相亲成功。

不过往往,下周还是相同的人,相同的事。

但也不一定。因为社会对待老人还是没有足够的宽容。

虽然宜家工作人员表示二楼餐厅营业正常一片和谐。

可一直以来在网上骂声从来没有断绝过。

除了嫌弃阿姨叔叔们声音大、制造了垃圾,更多的是单纯不愿意让他们出现在年轻人的世界里。

宜家自己也曾多次贴出《告顾客书》,比如2011年8月宜家写到:

长时间占用座位、大声谈笑、吵架斗殴、自带食品及茶水、随地吐痰、出口成“脏”等行为影响到了餐厅正常营运。

希望相亲群体成员不在公共空间参与活动。

2016年,再次立牌要求“先购餐,后入座”。

脸皮薄的已经离开,剩下的叔叔阿姨们也没少抗议:“小青年来得,为什么我们来不得!”

小青年能来这里喝咖啡,谈恋爱,为啥阿拉勿好来?

在相亲角他们能找到能理解他们的人,离开相亲角,再没人理解他们的痛苦。

想想叔叔阿姨确实有些占用空间的嫌疑,但是转而又很心酸。

当年父母为孩子们成家立业操心,如今却因为不再年轻失去了自己的择偶权。

有一句说,当我老去的那一天,我希望心中仍会有火苗,并且充满勇气。

就希望我们现在还年轻的人能尽力呵护这些火苗。

保护环境是文明,关爱弱势群体,也是塑造文明社会的另一种方式。

其实社会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住”的宏大命题,这些前来相亲的老年人们并不关心。

他们在乎的只是开心、快乐、眼前有一个能说话的人。

离热闹近一点,便意味被抛弃的慢一点。

活动空间大一些,生活的意义就更广阔一些。

这和我们一样,和我们每个人老去的时候一样。

人对爱的追求,不论什么年龄,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