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Dickson Innes | 英国
文|若杉
01
感受,是有记忆的。
最近这些日子,一个读者的留言始终萦绕在脑海里。
读者说:
我是男生,一出生就没有头发,小时候无论到哪里都会被嘲笑,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灾难。我的父母拼尽全力供我吃穿住读书,但他们并不懂我的痛苦我的恐惧。从来没有人保护过我,安慰过我,没有人告诉过我如何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人告诉过我,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
我一直被这些负面的东西轰炸、恐吓,而我一直都在掩饰伪装。
大学毕业后,出来工作,经常感到内心有一个小孩在哭泣。很痛很难受,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保护他。生活上也遇到很多矛盾和冲突,身体也不好。我知道没有头发本来是件小事,如果得到适当的爱,保护和引导,我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健康成长。
我看到很多书,儒释道,身心灵等。但始终无法解决我心里的障碍,我想如果我能让这个小孩幸福,我的人生会脱胎换骨,但我不知道怎么办?
看完这段留言,我非常心疼那个一直在哭泣的小孩。尽管早已成长的他懂得,没有头发也许不算一件大事,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头发就意味着和别人不一样,意味着会被别人嘲笑。
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一定是件天大的事儿。如果没有人加以正确引导与抚慰,这个受伤的小孩在童年时期所感受到的恐惧、自卑、沮丧、无助会陪着他一起长大。虽然现在,他已经长大,开始面对成人世界,见过很多有头发的人潇洒地把头发剃掉,意识到没有头发并不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童年对于没有头发这件事的恐惧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因为,感受是有记忆的。
如果没有认真地抚慰过内心的那个小孩,如果没有从心底真的释然,这些感受会一直陪伴着一个人长大,并因此自卑、孤独、不敢面对他人。
因为在他的内心世界,所有人都有可能嘲笑、贬低、伤害他,远离、或者至少不靠近,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
02
人人都有缺陷,
并不是每一种缺陷,都一定造成伤害
严格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多多少少有着各自的缺陷。有人没有头发,有人比同龄人瘦弱,有人比同龄人矮小,有人一对别人讲话就紧张过度、心跳加速,表达结巴。
这些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心底的自卑,但此时,有人正确引导,告诉他你是好的,或者哪怕你不那么好,我依然爱你。孩子因为缺陷而造成的自卑感就会少很多,甚至,可以把缺陷看作是自己的特点,依然自信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电影《奇迹男孩》里,主人公奥吉要面对远远比没有头发严重的多的状况。他因为出生就做过27次手术,所以,脸部留下了多道伤疤。
十岁之前,他在家里由妈妈教授学习。因为害怕到学校吓到同学,也让奥吉更自卑。但父母终究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只有知识,也需要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
所以,奥吉开始上学了。顶着一张满是伤疤的脸去上学,对奥吉来说是无限艰难的。第一天,就因为同学的嘲笑而气哭。
他沮丧地问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这么丑?”
妈妈回答他:“你一点也不丑,所有那些想认识你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印迹,就像我的脸上因为你的手术长了皱纹一样。心灵这张地图,给我们指引前方的道路。而外貌这张地图,则记录我们走过的路途,这张地图从来都不会丑陋”。
在父母的爱与引导下,奥吉逐渐适应了学校,还交到了朋友,并且在学习上的天赋也逐渐显现,他愈发找回了自信。
另一个例子,是王菲的女儿李嫣。
王菲在怀孕四个月的时候,就被告知女儿有唇腭裂,她几乎一秒都没犹豫,就决定生下这个天生就带着小小缺陷的孩子。王菲信佛,她说,我的信仰不允许我做伤害她的事情。
在李嫣出生后。父亲李亚鹏曾经说过,上天既然给了你这道伤痕,我要让这道伤痕成为你的荣耀。所以李嫣出生后,李亚鹏和王菲就成立以李嫣的名字命名的嫣然天使基金会,基金会用于专门帮助和李嫣一样有唇腭裂的孩子。
早年,夫妻二人参加杨澜访谈录,杨澜问她们:“面对有‘天使印迹’的孩子,父母可以为她们做些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夫妻回答的都很简洁,王菲说:“就是把他当正常的孩子,在孩子这个成长那个阶段,完全取决于家长的心态,我真没觉得她什么问题,有时候我看和她,我觉得她很漂亮,一点都没问题”。
李亚鹏说:“别人给了她一个诧异的,或者惊奇的眼神之后,她应该怎么办?如果有一天她碰到这种情况,我会跟她说,那你给他一个微笑”。
大概是因为夫妻二人足够自信,也懂得如何去爱这个孩子,如今,李嫣13岁了,这个在媒体聚光灯下长大的孩子,却很少显露出自卑。走T台,做美妆博主,在微博分享日常,她活得如一个普通孩子般快乐。
所以,并不是每一种缺陷都会造成伤害,关键看它在生命的初期,种在心里的是爱,是欣赏、是宽容,还是嫌弃、指责、不屑。
而负责为孩子内心播种的,通常都是父母。
03
如果内心的小孩没有被照顾好,该怎么办?
不是每个人都有李嫣这样的好运气,遇到一对在经济和精神上都能给予足够爱和尊重的父母。很多孩子,就像我的这位读者,父母或许不是不想照顾他,但是,疲于应付生活,只能保证他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无法照顾到一个孩子的内心。
如果童年时期,内心的那个小孩没有被照顾好,该怎么办呢?
我总结了九个字:看见他,安慰他,陪伴他。
首先,看见他。面对伤痛最积极的状态首先是看见它。在静思的时候,看看内心的那个小孩,它多大了,长什么,在干什么,在和谁在一起。
我曾经问过很多来访者这个问题,只是希望他们更清晰的看到那个孩子。
有的来访者告诉我,他5岁,父母在家,打成一团,他在一个角落静静地看着,恐惧又无助。
有的来访者告诉我,他六岁,在家门口,呆呆地站立着,很孤独。
也有来访者告诉我,他四岁,看着爸爸妈妈照顾更小的弟弟,而此刻,他饿了。
不管那个孩子是谁,在干什么,有多么无助和可怜,你需要先看清楚他。
其次,安慰他。想象一下,如果那个小孩是你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对待他。
会不会告诉他,父母吵架,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是你的错。
会不会抱紧他,知道你孤独,妈妈一起陪你玩,好不好?
会不会把他拉到厨房,把刚做好的热腾腾的食物,递给他。
前几天看《奇葩说》,嘉宾秦海璐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晚上,坐在宾馆的床头,觉得特别沮丧,突然很想念小时候吃的爆米花那种香甜的滋味。
于是,半夜,披上衣裳,到楼下买了爆米花。吃到爆米花的那一刻,觉得什么都不是事儿,想着:我不是还是可以吃爆米花吗?这爆米花还是自己花钱买的呢?
长大以后,很多人都有一些别人不理解的“幼稚”行为,比如,特别喜欢买布娃娃,特别喜欢吃小时候的某一种奶糖,特别喜欢某一部动画片。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对小时候缺失的补偿,是内心那个小孩的需求。这种看似幼稚的行为,其实很必要。
最后,陪伴他。陪伴意味着不离不弃,也意味着包容。当你认真的看到内心那个小孩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也会犯错,他在面对别人的时候,还是会脆弱敏感,他有时候懒惰,有时候倦怠,有时候定了目标,却怎么也达不到。
这个时候,陪着他就好。不指责更不强求,慢下来,等待他慢慢地获取力量,自我整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时间,你也不例外。
有时候想想,长大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小时候,无论从体力还是经济上,都没有办法照顾自己。如今,长大了,独立了,终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照顾自己长大。
那些曾经的遗憾,如今,慢慢弥补起来。你依然有机会成为一个充满爱的、自信的、心怀感恩的自己。
———— e n d ————
预约咨询,请扫码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创始人
畅销书籍:《停止内耗》
《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人生最大的理想:
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我们的咨询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询预约
微信预约:ruoshanxinli
电话预约:19910780529
选咨询师请前往菜单栏”心理咨询“栏
或直接联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红书@心理咨询师若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