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第6期 总第805期

20世纪初,话剧在中国萌芽,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话剧不断地被吸纳、改造,并最终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戏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话剧作为话剧民族化、地域化的产物,在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相继涌现出《茶馆》《七十二家房客》《抓壮丁》《白鹿原》等佳作。河南方言话剧也频频发力,自2014年始,河南省重点打造“三老”系列原创方言话剧——《老汤》《老街》《老家》,分别讲述中原诚信、文化传承和根亲文化等主题,以三部曲的形式力塑中原人文精神。2024年新春伊始,三部曲收官之作《老家》(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演出,王宏编剧,宫晓东导演,范军等主演)隆重上演,并相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及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剧坛上刮起一股强劲的“中原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音”,方言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语言类型。我国地域广阔,仅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七大方言语系,河南方言就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话剧作为一种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因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善于表现现实生活,引进之初被作为唤醒民众反帝反封建、移风易俗改良社会的工具,自然而然地使用了全国范围内较为通用的“国语”——普通话,久而久之,话剧说普通话成为思维定式和审美习惯。但方言剧绝非普通话的对立面,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众语运动引发了话剧使用国语还是方言的“应宜”论争。陈大悲、熊佛西等中国话剧的先驱都曾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后的近百年中,关于方言话剧的讨论从未休止,从为方言话剧正名,到为方言话剧立命,从偏激地讨伐方言话剧,到正视方言话剧的价值,方言话剧走过多年的诘难与争议。21世纪以来,随着方言话剧演出的增多以及学界对方言话剧讨论深度的拓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方言话剧在挖掘本土文化、表现地域特色、拉近观众距离、破解话剧困境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方言话剧的舞台演出逐渐增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在方言话剧方面也成果丰硕。早在196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农村巡回演出队用河南方言演出话剧《李双双》,成为河南本土话剧的肇始。方言话剧作品不断,近年更有《宣和画院》《老街》《老汤》《一句顶一万句》等力作问世,“三老”收官之作——话剧《老家》延续一贯的中原情怀,聚焦普通百姓日常,与《老汤》《老街》不同,话剧《老家》与现实生活更为贴近。该剧讲述了郑州一个城中村小院,房东范二爷与各地租客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全剧以河南方言为表现手段,展示地地道道的中原文化,开封、洛阳、漯河、杜岭街、顺河路、庆丰街等一串熟悉的地(街)名鳞次展现,胡辣汤、“猜枚”酒令、童谣等萦绕其间,营造了一个特有的中原生活场景。话剧《老家》大量使用“恁”“中”“俺”“谝”“拨楞”“龟孙”“嘟囔”“划不来”“寻(sin)媳妇”“二球”等方言词汇,还有歇后语、俗语、谚语等穿插其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展现了中原人豪爽大气、乐观向上的群体性格,此外还灵活化用流行用语,如调侃考古“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解释上楼后的单元房“孤孤单单没人缘”等,既亲切熟悉又别开生面,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话剧《老家》用方言营造的文化空间中,观众仿佛置身中原大地,在胡辣汤、烙馍豆腐串的叫卖声中,在邻里街坊家长里短的“喷空”(河南方言,意为聊天)声中,深入感受到中原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也使得话剧在表现中原人文精神时更加真实、生动,更具感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有着丰富的曲艺资源,是民众文化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曲艺文化也滋养着话剧的创作。“中原人文精神三部曲”由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曲艺团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而成,曲艺是其鲜明的艺术烙印。三部作品的编剧均为王宏,他是话剧人,更是曲艺人,曾为济南市曲艺团创作《茶壶就是喝茶的》《泉城人家》等话剧。谈及《老家》时他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这种曲艺与戏剧跨界交融的演出形式,让观众和演员走得更近,让角色与演员贴得更紧,让曲艺人身上的绝活有了更加开阔的舞台。”因此在剧本创作之初就为曲艺预留了充足的展示空间。在演员选择上,以范军为代表的演员大多曲艺出身,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没有矫揉造作的“话剧腔”,曲艺表演更是信手拈来。因此,三部曲具有鲜明的曲艺色彩,如《老汤》中有“武坠子”一角,主角罗小船不止一次用坠子哼唱“想妹妹想得我吃不下去饭……”《老街》更是以民间说唱艺人的“精神圣地”——马街书会为对象,以曲艺人演曲艺史。《老家》中也有“坠子陈”一角,说书、快板等曲艺不时点缀其中。如果说《老汤》是河南曲艺与话剧融合的初次尝试,《老街》是这种艺术形式的再度确认和成熟,那么《老家》则在曲艺的运用上更为纯熟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剧《老家》伊始,以说书人的形式开篇,“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吵了,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醒木一拍大书开怼。话说大清朝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一条铁路拉动了郑州的过去和未来……书归正章,到了今天,小院儿要拆了,故事开始了”。寥寥几句交代了小院的故事背景,比话剧旁白的形式更为新颖别致。河南坠子作为本土第一大曲种,更是作为隐含的脉络融汇全剧。小院为坠子皇后所留(与话剧《老街》梦幻联动),现在成了租客们来郑的落脚地;范二爷年轻时追奶奶,唱了三天三夜坠子,最终抱得美人归;因贪唱坠子,范二爷弄丢孙子,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一曲坠子《劝世方》更是贯穿始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春暖到秋凉,

恁听俺唱一段劝世方。

都说那荣华富贵三生梦,

叫我看红尘白浪两茫茫。

是非不必争你我,

平安才有百年长。

该曲多次出现,或为背景苍凉悠长,或为情节推动发展,或为独白一唱三叹,使全剧张弛有度、富有哲思,而最后一场,小院拆迁,消失已久的百姓庙在废墟中重现,范儿爷带领众人齐唱坠子致敬。

百家姓,姓氏全,

姓啥咱都不简单。

炎黄二帝是老祖,

他有个大号叫轩辕。

我姓钱脱不了没钱花,

你姓官不一定掌大权。

谁说姓白就白干?

谁说姓王就坐金銮?

姓孙误不了当爷爷,

你姓郝也得有个好人缘。

姓啥不由咱,

都为敬祖先,

忘不了老根是中华,

忘不了老家在河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曲《老家歌》慷慨激昂、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剧中曲艺与剧情的结合熨帖流畅、恰到好处,不炫技、不浮夸,使得曲艺内容及形式本身都成为话剧的亮点和特色,不仅展示了以曲艺为代表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丰富了方言话剧的艺术类型和话语表达。

话剧是在固定空间中表现悲欢故事、呈现世间百态,从而达到观众与演员、剧情亲密交流的艺术审美过程。方言也好、曲艺也罢,重要的是话剧本身的真实、丰满、厚重,跳脱艺术的雅俗之争,更多去呈现剧情的起伏、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开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言话剧《老家》的剧情较为简单。全剧有两条线索,一是小院的历史。小院为坠子皇后所留,范二爷从母亲手中接过小院,因交通便利、房租低廉,小院吸引了各地租客,当下,小院面临拆迁。另一是范爷的家庭史。12年前他贪嘴唱坠子弄丢孙子,儿子儿媳远走重洋,自此他与精神失常的老伴相依为命。两条线索合二为一、相互交织,矛盾展开不是惯常的环环相扣的写法,而是笔触撒得很开,伏笔埋得很长,话题涉及很多,如城市拆迁、自媒体整顿、网恋催婚、大学生就业等诸如此类“民生问题”,仿佛是身边随处可见的百姓日常。但全剧形散而神聚,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在小院普通的日常中展现中原百姓生活的粗粝与宽广、琐碎与温情,从而带来沉浸式观剧体验。在人物塑造上,话剧《老家》聚焦小人物命运,正如编剧王宏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他曾两次撕毁《老家》的故事大纲,几乎否定了所有所谓的好人好事、大是大非,力求做到写人事、说人话、见人情。剧中有流浪少年钱来喜、患不育症的白胜夫妇、求职碰壁的研究生于子渡、开饭馆失败的梅有才、从乡下探亲的麦穗等。唯一“西装革履”的老郝是省博物院退休保安,他们都奔波在社会的底层,有生活的盘算、失意的心酸,也有彼此间的怜悯与守望。在主角范二爷的身上,更是多维度开掘了他的人生侧面,唱坠子时的骄傲、丢孙子时的忏悔、陪老伴时的耐心与帮房客时的仗义等,房东、爷爷、父亲、老伴的多重身份交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命途多舛的一生。老伴去世时,禁口多年的他重唱坠子,“人生春暖到秋凉/恁听我唱段劝世方/老伴儿的账咱欠多少/回头望哪能不思量/当年她俏脸庞、衣红装/好似那一剪梅傲风霜/只为一句知心话呀/好姑娘就做了咱的新娘”,令人不禁泪目,人物形象感人至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位主演也生龙活虎、惟妙惟肖、真实自然,塑造了中原之子有血有肉、饱满生动的性格特征,极富戏剧张力。在主题上,全剧围绕“共享”二字呈现“老家”情怀,“共享”不仅仅是流行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等新兴事物,更是来自不同地域租客“求子”“求爱”“求职”“求财”的生存状态,在小院这个临时大家庭里,他们可以“共享家具”“共享心事”“共享奶奶”,相互取暖、彼此慰藉。何谓老家?老家在哪?保安老郝说“老家是走多远都要回来的地方”,失智的奶奶说“家是奶奶的摇篮曲,家是树上的老鸹窝,家是被窝里烤热的砖”,流浪少年钱来喜说“奶奶在哪,哪就是我的家”,范二爷说“小院就是我的老家,我哪也不去”。他们在离开家、失去家、寻找家的过程中探究家的意义,小院(抑或是“老家”)不仅是普通人的生活空间、生活故事,也是他们的心灵空间、情感故事。这个即将面临拆迁的破落小院,安放着人们面对社会变迁热潮手足无措、不堪落寞而又焦虑不安的心。他们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搭建起一个短暂而又永久的乌托邦、桃花源,心安即是家。同时,小院如同一个切面展现大中原的风云巨变,结尾的《老家歌》唱出“老根是中华、老家在河南”的激昂旋律,炎黄故土精神家园、根亲文化血脉相连,小院人的热情、仗义、坚韧也升腾为中原精神的缩写和象征,展现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厚重与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作为新搬上舞台的剧目,话剧《老家》仍有许多不足,在情节和语言上还需要打磨,如梅有才为安慰妻子麦穗谎称买房,而麦穗患癌也瞒着丈夫,这种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式的剧情在呈现上还略显苍白,语言方面也存在一些过分调侃与抖包袱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话剧《老家》地域特色鲜明、时代气息强烈,全剧融汇中原方言、中原曲艺、中原故事弘扬中原人文精神,是一部展现中原文化、彰显黄河气派的本土话剧。“中原人文精神三部曲”《老汤》《老街》《老家》的集中亮相,不仅是方言话剧审美价值的再度确认,也是厚重中原文化的艺术突围和舞台呈现,更是话剧民族化、地域化进程中又一次艺术上的创新和求变。

(作者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原文注释已省略)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