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4日,江苏苏州日本人学校的校车,遭到一名男子持刀袭击,一对日本母子遇袭并受伤,一名中国女性被砍并身受重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林北山公园伤人案才过去没几天,苏州就又发生了一起。

两起事件是如此地相似:

1、两起案件都发生在公共场合。

2、行凶者和被刺者并不认识,针对的是不特定对象。

3、都有外国人受伤,也有中国人因阻止行凶受伤。

4、行凶者都是50多岁的男性,且都无业。

5、凶器都是刀。

两起事件如此相似,时间又离得如此之近,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他们是不是有意寻找外国人动手。

但很显然,苏州事件后,从地方到国家,都在极力撇清这种联想。

苏州警方的通报中,特意加括号,说犯罪嫌疑人周某某“为近期外地来苏州无业人员”,“近期”和“外地”两个词的强调,似乎是在说明,犯罪嫌疑人做出什么事,都和我们苏州无关。

而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此事时,也像吉林北山公园伤人案那次一样,强调警方初步判断这是一起偶发事件,类似这样的偶发事件,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外国人遇袭肯定是偶发事件,成千上万的外国人在中国都好好的,这几个外国人被刺,肯定是极少数。

但就像一些作者写的,看到此事件新闻评论区下面一片欢呼声,加上之前的铁头撒尿、农夫山泉、起诉莫言,以及更早的和服事件、U型锁,这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不禁发问:

有没有可能,整个社会环境中偶发的仇杀外国人言论太多,最终会导致某个必然的结果呢?”(项栋梁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上的留言除了表达对日本人的仇恨,还有两个非常典型的问题:

“为什么小日子能在我们的地头上开专属的学校?而且还开那么多?”

“我就奇怪了,怎么有那么多日本人在中国?为什么要让日本人在中国发展?”

说真的,我真的被这种故作震惊的发问给震惊了。

你们不会以为,没有当地政府的批准,日本人就能堂而皇之地在中国人的地盘上开日本人学校吧?

你们不会以为,没有政府的允许,日本人能光明正大地在中国人的地盘上工作和生活吧?

长脑子是用来干啥的?

我们的政府不但是允许日本人来中国发展,甚至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请”人家来的。

就在苏州事件发生的前几天,江苏省委书记率领代表团去日本和韩国考察,第一站就是日本。

光在日本的一场大会,就签约22个重点合作项目,总投资21.9亿美元。

官媒报道时还不忘提一嘴:目前,在苏日企累计超过6800家,总规模在中国保持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在日本福冈市天神中央公园,还举办了“水韵江苏”文旅嘉年华活动。

现场展示了咱大江苏的昆曲、淮剧、古琴、云锦、紫砂壶、碧螺春等特色,算是一场不错的文化输出。

现场,省委书记欢迎日本友人多到江苏走一走、看一看,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更是向日本人推荐了江苏文化旅游资源,并“欢迎日本游客到江苏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促进双方在文化旅游领域的深入合作与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方号评价道,各位友好人士,有的多次访问中国和江苏,有的在江苏学习、工作、生活,为两国间友好交往发挥着积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知道官方的这些努力,有没有解答一些人的疑惑。

投资是我们的政府拉来的,人是我们的领导欢迎来的,人家在咱们的地盘搞风情街,咱们也在人家的地盘搞嘉年华,用官媒的话来说就是——

经贸交往、城市联动、人文交流,是一次次“双向奔赴”。

我想起周星驰那句话,“人家郎才女貌,天生一对,轮到你这个要怪来反对?”

不知道江苏赴日代表团看到苏州事件后,内心作何感想。

如果这还是江苏省级层面,那我们再看看苏州。

2022年11月,疫情刚刚放开,苏州市商务局已经组织招商小分队赴日本招商。

几天行程下来,12支招商小分队共拜访了62家企业和有关机构,达成投资意向项目32个,意向投资额18.6亿美元。

外贸企业共拜访日本客户200余家,争取到了总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的新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个月后的2023年3月底,苏州高新区招商团再赴日开展合作交流。

此次收获也颇丰,7个产业总部类项目、8个增资扩产类项目签约落地,涵盖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智能汽车等产业领域;

招商团实地拜访松下集团、日本电波等企业总部;

松下集团、日本电产、NGK等多家企业将在苏州高新区深耕发展,持续增资扩股、加码总部经济,导入更多新技术、新事业,推动合作再上新台阶。

媒体报道此事时,提到赴日的一个背景是,苏州高新区内日企突破700家,标题都是——“日资高地”攀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文章热情洋溢地展示了“日资高地”的成绩:

1993年,日本电波入驻刚刚启动开发建设的苏州高新区,成为这里第一家日商独资企业。

此后30年间,不断有日资企业入驻苏州高新区。截至2023年4月,苏州高新区累计引进日资企业703家,包括20家日资总部机构,投资额累计超200亿美元,有近4000日本友人常住高新区。

而在“来苏州投资是最正确选择”一章里,这篇报道又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人地头上有日本人学校的疑问:

外资、外企远赴异国他乡投资、创业,既要工作,也要生活。这一点,苏州人骨子里开放、包容的性格就占优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高新区最显眼的一个日本人生活场景,莫过于离此次事发地不远的日式风情街——淮海街

对,就是那个警察怒斥穿和服女子的淮海街。

在第一家日企入住高新区的当年,当地政府推出了“日料一条街”,期盼能建设好“软环境”,持续吸引日企投资兴业。

说白了,建设“日料一条街”,就是为了持续吸引更多日本企业来苏州投资,用他们的钱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而据一篇名为《日系风“烟火气”飘进“日资高地”》文章报道,“为了让身在苏州的日籍友人更能体验‘家’的感觉”,2020年4月,淮海街开始了为期数月的改造工程,在当年国庆节前夕(一个敏感的日子),正式换装亮相。

新亮相的淮海街,充满了日式鸟居牌坊、机械装置朱鹮、樱花公园等日式元素,为达到效果,设计团队多次前往日本参观取经。

在开街仪式上,来自日本人学校的少年们带来了日本传统民歌——《拉网小调》;中日青少年穿上《鬼灭之刃》的衣服,表演起了流行舞蹈;更有大批苏州市民穿和服去打卡。

当时的苏州市长带领一大帮苏州当地官员除夕开街仪式,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还说:

“我们要以具有浓郁日本风情的淮海街重装开街为契机,进一步擦亮‘日资高地’的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对日资企业的服务品质,构建更高层次开放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哦,忘了说了,那篇名为《“日资高地”攀新高》的报道,来自“新华日报”,它是江苏省委员会机关报,是党的百年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方面军”。

而《日系风“烟火气”飘进“日资高地”》的文章,则来自新华社,这个就不必介绍了吧。

苏州官方带头去日本招商引资,提升对日资企业的服务品质,全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们带头盛赞“日资高地”的成绩和“日本风情街”的烟火气,我不知道看完这些,那些为刺伤日本人叫好的人,还有什么话说?

总不至于说苏州官方是“精日”吧,不至于说新华日报和新华社也被渗透了吧?

由此,我们看到一种巨大的反差,当民间充斥着对日本的仇视时,官方反而一直在塑造对日睦邻友好的形象,强调包容开放的心态。

所以,当苏州警方特意强调此次犯罪嫌疑人是“近期”从“外地”来苏州的无业人员时,我很能理解他们的苦心。

“日资高地”的牌子,是花了30年塑造出来的,竖起来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可做到,但破坏起来却很容易。

持刀伤人事件,如论行凶者处于何种目的,日本人受伤都是不争的事实,势必会给在苏州的日本人心上笼上一层阴影。

据日本NHK新闻报道,一位在苏州居住了13年的日本人说,在苏州居住这么多年,晚上出门从来没有感到过危险。然而案件后,当地的日本人社群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他们大体认为是一桩偶然事件,但也很害怕出现模仿犯罪,担心自己就是下一个。

我想,努力去日本招商引资的苏州官方,恐怕并不希望在苏州的日本人这么想。

如果外国人都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那么外资企业怎么能安心在苏州扎根呢?你可以说是偶发事件,但人家怎么想,就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况且,人家外国人投资做生意,也不是非来中国不可。就算在中国开工厂,也可以搬走。

其实,早在2017年,全球硬盘巨头美国希捷在关停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苏州工厂后,并裁员2000人,将这部分产能全部转移到了泰国。

有些网友可以空口白牙地说,赶紧滚出中国,我们不需要,也不在乎,可那些被裁员的员工不会这么想,费心扒拉招商引资的苏州官方不会这么想。

都说苏州是地标最强地级市,作为中国所有地级市中的天花板,苏州确实牛逼,GDP超过12个省,超过30座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只有广州深圳超过它,连直辖市天津也比苏州少5000亿。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的是,苏州GDP中,外企占比有60%以上。

截至2023年,苏州全市外资企业超1.8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500亿美元,连续11年获评“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苏州的发展,靠的是务实的精神,良好的服务,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性格,而不是是靠对外国人的仇视,不是靠极端民主主义者的喊打喊杀。

可在仇外情绪日益高涨的当下,如何保障外国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外企投资环境,可能是摆在苏州官方面前的一个难题。

你看不惯崇洋媚外?那你有本事去冲啊。

—The 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亮见,ID:liangjian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