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红梅杏成熟的时节,走进绥德县薛家峁镇宽坪则村红梅杏种植基地,“红脸蛋”的杏儿挂满枝头,田间处处弥漫着杏儿的香甜味,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箱、搬运,干劲十足,一幅盛夏红梅杏的丰收喜人画卷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绥德县依托山地丘陵,整合山坡荒地,以促进群众增收为目标,引导农民种植红梅杏。立足产业基础、品种优势、特色资源等,把培育林果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管护、精品化包装、品牌化运作,推动红梅杏产业提质增效。今年全县种植红梅杏2.5万亩,年产量5000万斤,产值5亿元,红梅杏产业已然成为全县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流转土地建杏园群众钱包鼓起来

“长期在红梅杏种植基地务工,给杏树进行修剪、锄草、施肥等日常管护,一年下来能挣6万,挣钱顾家两不误。”宽坪则村村民王爱国说。

2020年以来,薛家峁镇宽坪则村、李家湾村通过流转土地,将荒地山坡整合成宽幅梯田1000多亩,杏树24000株,目前是全县最大的红梅杏种植基地。第一批栽植的460亩今年已挂果,亩产量200斤,年产量7.2万斤,收益的10%归村民所有,林地日常管护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村民长期务工17人,临时雇佣工人360余人次,累计工资性收入60多万元。预计两年后全部挂果,达到丰产期,亩产将达4000余斤,产值2400万。

“今年杏树首次挂果,产量不高,但质量有保障,红梅杏就地被抢购一空,发展‘钱’景很可观。”宽坪则村红梅杏种植基地负责人马飞轮说。

质优赢得市场主动植出“金”果扩规模

红梅杏,又称巴杏,果肉口感好,坚果杏仁也是甜的,营养价值高,在全县各个乡镇都有栽植。在名州镇老万村,红梅杏种植面积300多亩,果树3000株,今年产量20万斤,产值140多万元,带动周边村村民就业100多人,发放工资近40万。2019年注册商标“杏的过”品牌,销售单价6-—15元,精品包装更是论颗出售,一箱30颗卖到60元,产品不仅通过采摘体验、就近预定销售,而且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当季就能售完,根本不愁卖。

为了做大做强红梅杏产业,让更多农户受益,今年县林业局投资208万元在田庄镇贺家庄实施山杏嫁接改良项目,将村里长势较好的800亩传统山杏嫁接改良成红梅杏;投资33万元在薛家河镇雷家坪村利用村集体土地栽植红梅杏100多亩。另外,全县通过旋耕机、开沟机、碎草机等现代机械设备,人工辅助给林地施肥、松土、锄草,栽植时严控株距,以农家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来提高土地的有机质,使产出的杏酸甜可口、色泽红艳,具有原生态的香甜味。

多措并举提质效栽植无忧保增收

“杏树修剪很重要,以‘开心型’为主,便于采光通风,利于生长和采摘,产量高,且结出的果实个大饱满、酸甜度刚好。”县林业站技术人员马江平说。

为促进红梅杏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县相关部门免费给多个基地硬化生产道路、实施配套滴灌技术装备,还定期在田间地头开展培训班,积极推广杏树的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高杏树管理水平,确保取得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给产量大的基地免费修建保鲜冷库,可库存150多吨。

今年6月全县成立巴杏产业协会,将30多家巴杏企业负责人和种植大户召集起来,促进巴杏产业科学、健康发展。“巴杏协会旨在将能人聚在产业发展上,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业信息共享,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红梅杏采摘时的红度、大小、糖分、成熟度等),根据客户需求和运输情况选取最佳的采摘时间,以此提升产业效益和群众收入。”绥德巴杏协会会长霍康红说。

下一步,全县将在传统山杏的基础上,通过嫁接逐步扩大红梅杏的种植规模,同时,持续在品质和品牌上下功夫,结出更多精品杏、致富果,逐步发展成为集休闲、旅游、采摘为一体的规模化、精品化、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助力群众稳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