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欧盟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施加高额临时关税,近期中方接连做出了反制,包括但不限于对产自欧盟的猪肉、进口甲苯胺等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而在中方接连反制之后,欧盟做出了一定“让步”,但幅度却非常不令人满意,更多是象征性的。

据观察者网6月27日报道,彭博社援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在从受影响的公司那里获得更多信息后,欧盟“略微”修改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拟议关税。这个“略微”的程度有多少呢?最多也不超过0.5%,不到个位数。

之前的措施是,对比亚迪加征17.4%的关税,对吉利汽车加征20%的关税,对上汽集团加征38.1%的关税。此外,其他“配合调查的公司”将被加征21%的关税,“不配合调查的公司”则是38.1%。调整之后,相应的数据是17.4%、19.9%、37.6%、20.8%和37.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不久,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举行了视频会谈,双方商定中欧将就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结果欧盟做出的回应仅仅是象征意义的,本质上仍未改其加征高额关税的态度,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文字游戏,并不能让中方满意。这不光忽视了近期匈牙利、波兰等国家有关欧盟利害问题的呼声,也把中国的反制看得太轻了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临时关税正式生效还有大约7天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欧盟仍有挽回局势的可能。如果欧盟坚持这一态度直至最后关头,那再想降下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按照欧盟规定,一旦临时关税升级为永久关税,27个成员国中至少需要15个国家,且占据欧盟总人口65%的反对票才能阻止该决定,按目前欧盟成员对此事的态度来看,届时恐怕是达不到这个比例的。

若彭博社的报道准确,那最高0.5%的降幅,说明欧盟打算铁了心在加税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这或许会引发匈牙利外长设想的最糟糕场景:欧盟同中国打关税战或贸易战。欧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宏观来看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考量。

从当下欧洲政治环境来看,极右翼势力抬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法国的勒庞还是德国的魏德尔,在经济上都有反对全球化的趋势。目前欧盟以及欧盟成员国的领导层,政治主张大多数为“中间偏右”,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他们势必要出台一些受右翼选民欢迎的政策来提高支持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贸易战证明了这样一件事,若经济全球化受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涉猎全球产业链的中国一定会受到影响,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如今就结结实实地对准了中国。但欧盟既然借鉴了美国的所作所为,那也该品鉴一下美国在发起贸易战之后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自2022年起的严重通胀,以及美联储创纪录的11次连续加息,便是贸易战的直观恶果。美国可以靠美元霸权收割全球来“回血”,本身就被美国“吸血”的欧洲,又能去哪里转移“脱钩断链”的恶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还有7天时间足够欧盟亡羊补牢,避免让事态发展到最严重的地步。希望欧盟明白这样一件事,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而不是美国的附庸,正如匈牙利外交部长西雅尔多所言:如果欧洲能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而不是采取意识形态政策、追求孤立、加征关税,那么欧洲将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