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公募数据出来了,又创新高了,你快看下!”
正在和一位基金圈朋友打电话,他突然打断了我,插了这么一句话。
我迅速看了一眼微信,傍晚时分,中基协在官微推送了5月底的公募数据——31.24万亿,比4月底的30.78万亿,净增了4600亿!
新增出来的这个规模,相当一个汇添富(一季度末非货4618.54亿),也相当于半个华夏基金(一季度末非货9195.36亿)。
相比之前提到了“基金子”(79家基金子公司,只剩下1650人?),以及规模还在20多万亿“高位”、却雷声滚滚的信托业,以及如今几近消亡的互联网金融,仍在创新高路上的公募行业,真可谓风光正盛。
不过,现实语境中的公募行业,正困顿于各种“小作文”的侵扰,明星崩塌、信任危机,以及正在发生的欠薪、裁员和退薪风暴,正让很多公募围城内外的人,对行业和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自问与彷徨。
问题也来了,公募行业,还是一个值得奔赴的好赛道吗?
1、6.46万亿的债券基金,正无限逼近权益基金!
你知道吗?打开中基协的这篇文章,我第一眼盯的是:债券基金规模。
5月底的数据是64640亿,相比4月底的61412亿,增加了3228亿!其增量,相当于贡献了新增的75%规模。
再看下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规模,5月份都比4月底略有下降,股票基金从31802亿,降到了31391亿,小降了411亿。ETF也不灵光了吗?
混合基金从5月底的37193亿,降到了36640亿,也降了553亿元。这个下降趋势,近几个月一直在延续。
此长彼消之下,债券基金与权益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规模(68031亿),只剩下3391亿元差距了。
大胆预言一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债券基金的规模将在三季度的某个月份,正式赶上权益基金的规模。
再看下体量巨无霸的货币基金,5月底的最新规模是136677亿,比4月底134322亿,又增加了2355亿!
不难发现,6.46万亿的债券基金,仍是当下全市场“最靓的仔”!
这一点,也能从今年以来各家公募的营销方向不谋而合,无论头部公募,还是中腰部,抑或是排名100开外的小公募,无一例外。
而前几年市场最津津乐道的明星基金经理,要么黯然离开了公募圈,要么被所在的机构“雪藏”,即便在一年一度的全家福海报中,他们的头像和身影,也难得一见。
2、渠道的主流审美,突然就这么保守了?
当下,什么样的基金产品,和什么样的基金经理,最得渠道青睐?
前几天,老陈看到了一家股份行的“选美标准”,其中有一条——“近三年,净值回撤不超过5%”,就基本上把所有权益基金经理挡在了大门之外。
一直以来,市场经常把金融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品,诸如数码、汽车、食品等,但从公司、产品和消费者(持有人)的用户体验看,C端对B端的接受度和美誉度,从底层逻辑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2013年夏天“余额宝”诞生之前,公募基金还是一个很小的市场。
2012年,老陈在一家证券报,由金融部调到基金部时,一开始还有一些失落感——我之前跑的银行圈,那可是“百万亿”规模,3万亿的基金圈,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那年夏天,北京郊区一场媒体活动,一位银行系基金从业者自嘲说,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一直是两三万亿的体量,不温不火。
“余额宝”,以及随后诞生的一众货币基金,才真正让公募基金规模跃上了快车道。不过,“非货”之外,与股票高度绑定的权益基金,依然未被主流人群所接受。
后来,资本市场先后经历了几轮牛市,尤其是2014年-2015年,2019年至2021年,权益基金经理才开始为大众所熟知。
资本市场潮涨潮落,如果说前二十多年,老股民、老基金“浮亏”了,忍一忍,补补仓,只要别运气太差,大概率不但不会亏钱,最终还是赚点,但到了2023至今,很多人对投基的信仰开始崩塌了。
于是,日渐清醒的持有人,开始发现,原来净值曲线几无波澜的货币基金,才是平平淡淡的那个“真“。
当大众的审美开始趋利避害,一窝蜂地涌入货币基金,其收益率也开始从3掉到2,又从2掉到1,而风险偏好和投资认知略高的一批投资人,开始重新审视债券基金,这一并不性感、但总体体验尚可的公募品种。
3、公募行业,还是一个好赛道吗?
最近,大大小小的基金圈聚会,这是一个大家都在寻找答案的问题。
如果单纯从规模角度看,公募当然要继续啊,当下还有哪个行业,有这么好的贝塔?连双十一、618这样的电商日,规模都开始往下掉了。
但从职场人体验看,越来越卷的工作内容,连年下降的薪酬待遇,以及暂时看不到底的政策施压,都让公募围城之内的人心生逃离,也让围城之外的人放弃,转而上岸更稳定的体制内和央国企。
在小红书,经常能刷到公募围城内外90后、95后的“裸辞笔记”,有的上岸了家乡的公务员;有的先GAP几个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有的直接放弃了某家公募的OFFER,去了一家地方高校。
不过,也有一些半路出家,从其他行业进入公募圈的职场人,在入职一年半载后发现,纵使身边很多人都在吐槽收入大不如前,但相比其他行业和公司,在公募基金上班,仍是一份性价比不错的工作。
比方说吧,公募机构与沪深交易所同频,在清明、端午、国庆等小长假,周边人普遍吐槽的“倒休”,在基金圈基本上没有讨论的价值。
还有,公募基金“业绩-相对排名-规模-管理费”的商业模式,尽管先天存在着“看天吃饭”周期,只要做到一定规模,只要别无需扩张,都能旱涝保收地靠管理费维持生计,单单这一条,就胜过了90%的行业。
当然,旱涝保收的管理费与持有人的盈亏体验,并不完全同频的“悖论”,也成为近年众相问责的“原罪”。
欲戴其冠,必受其重。
最后,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结论——公募仍是一个好赛道!
只是,在“共同富裕”的时代画布中,大家都要放低心态,暴利不再,卷成常态,想赚快钱的,可以远离了;对金融投资热爱的,仍值得去奔赴!
因为,这仍是一群高学识、高素质,但未必是高收入人士的俱乐部;同时,它还拥有相对不错的商业模式、规则相对透明的评价体系,以及一个相对不问出身、只要努力便有一定“正向反馈”的公司组织。
“老陈聊资管”相关文章——
信息大爆炸,基金大变局!
30.78万亿!公募规模创新高,你沸腾了吗?
年金经理灯影下的“复盘”:如何穿越周期?
拆解诺安“基本面”,四位时空交错者的20年
作者简介:陈俊岭,老陈聊资管&深聊投资人创始人、主笔,曾任证券报资深记者、公募基金子营销策划总监、财联社基金副主编,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