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对付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别出心裁地利用身边材料制造简易地雷。这些地雷虽然初时威力不大,但也给日军造成了极大困扰。随着八路军军工专家的帮助,民兵们开始制造功能更强大的新型地雷。其中一款被民兵亲切命名为"仙人脱衣"的地雷,就曾让贪婪的日军吃尽了苦头。究竟"仙人脱衣"有何神奇之处,竟让日军抓狂到"再也不敢偷雷"?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兵首创"土地雷"

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兵缺枪少弹,别无选择,只能利用身边材料制造简陋"土地雷"布防。

1937年7月7日,华北全面抗战爆发。随着渐入佳境的持久战,日军不断深入中国内地,置身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和民兵面临巨大危险。由于装备短缺,敌后民兵无法同日军阵地作战,只能求助于古老而简单的土制武器——地雷。

制造地雷的材料就取之于身边平凡物什。他们将黑火药装进瓦罐、铁壶等日常器皿,加上一根导火线便是一枚简陋的"土地雷"。虽然这些土质地雷爆炸时声浪震耳欲聋,黑烟滚滚,但杀伤力有限。记录显示,即便鬼子被炸中,往往也只是受了皮肉伤,漆身而已。

但这种简陋的"土地雷"在当时也颇具作用。它能预先警示村民们日军的来袭,让他们第一时间转移到山里,同时也妨碍了鬼子的行动。因此,尽管只是杀伤力有限的"土地雷",在抗日根据地也曾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日军的铁蹄踏遍中原,凶残无比。仅凭这种土制"地雷",村民们终将难逃屠戮的命运。由此,制造高威力地雷的呼声在抗日根据地日渐高涨。

那时,长治的薛尔兰老民兵曾寄望于能有人传授新式地雷的制造技术。他说:"我们愿意用身边的钢丝、桶、盆、盒子盛些炸药,要是大些威力就了不起了……"

有志者正在力行,八路军的军工专家们也正翘首以盼与此合作。1941年6月,在朱德、彭德怀的号召下,军工专家刘鼎开始着手向民兵们传授新型地雷的制造技术。在刘鼎的指导下,一场波澜壮阔的"民兵与地雷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八路军军工专家支援 制造新型高威力地雷

刘鼎是八路军著名的军工专家,曾就读于柏林大学和莫斯科东方大学,精通火药及军火制造技术。1941年6月,在朱德、彭德怀的直接号召下,刘鼎携同门生前往延安,为发展高威力新型地雷制造技术而全力以赴。

除了刘鼎,还有其他一批军工专家如陈履生、曹振藩等人加入了这一行列。他们都曾留学国外,对炸药和火药制造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延安,这批专家们集体开办培训班,系统传授地雷制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由于根据地环境艰苦,师资和学员的生活都十分简陋。有时为了不打扰学员,刘鼎等人只好将自己的食宿安排在距离教室很远的地方。但他们都怀着为民族事业贡献绵薄之力的决心,殚精竭虑地将地雷制造的精华知识传授给了民兵们。

最初,地雷制造所需的原料在根据地极为短缺,这给新型地雷的研制带来了重重阻碍。最紧缺的是制造炸药所需的硫酸,以及制造雷管所需的水银。

为解决硫酸短缺问题,军工专家们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一种名为"缸塔法"的硫酸制造工艺。这种工艺虽然操作复杂,但只需少量原料便能生产出大量硫酸,极大缓解了根据地的燃眉之急。

至于雷管的制造,由于水银无从获得,专家们只好寻找替代品。经过努力,他们发现用金属银也可以制成"雷银",效果并不比水银差。而且,将雷银装入纸雷管比铜雷管更加安全可靠,还能节省战时弥足珍贵的铜材。

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专业知识传授给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民兵。对此,军工专家们采取了"表演式"授课的独特方式。

他们首先将各地区的民兵骨干集中起来,由专家亲自在他们面前现场示范制造地雷的全过程。对于领悟能力较差的学员,专家们更是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接受了培训的民兵骨干们随后返回各自的村落,以师徒相授的方式再将知识传播给其他民兵。就这样,由内而外,层层相传,地雷制造技术很快在各大根据地遍地开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路军军工部还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技术手册,在各地广为散发,作为理论学习的辅助材料。就这样,新型高威力地雷的制造技术最终成功普及到了各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仙人脱衣"奇袭狡猾日军

民兵们在学会制造新型高威力地雷后,随即开始在各地根据地的村落中广泛布置。他们往往将地雷埋藏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妄图给予敌人重创。

然而,狡猾的日军很快便意识到了这一新威胁的存在。他们开始特意派遣工兵人员,冒充民妇等伪装前去秘密搜寻地雷,并将发现的地雷尽数带回据点研究对策。

面对这一困境,聪明的民兵们想出了一个"双层包装"的妙计。他们在制作地雷时,先在内层装填一定量的火药,外层则留有空腔。日军工兵一旦打开地雷外壳,只会看到里面是空空如也,自然会大意疏忽。而当他们将地雷带回据点仔细研究时,里层的火药爆炸便会让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是由于这个"双层包装"的阴谋,在山西晋南村附近,就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军的事件,彻底教训了贪婪的日军工兵主任渡边。

那年冬天,渡边发现附近民房院落前有地雷埋伏,便决定化装成乡村妇女,冒充收破烂的身份,悄悄将地雷"收走"带回研究。果不其然,渡边发现地雷内除了一些杂物外,并无其他嫌疑。

然而,当渡边将地雷拿回据点,打算进行进一步分析时,地雷内部的火药却突然引爆,狠狠炸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渡边和周围几名日军也被这场爆炸严重重伤,最终都殒命于此。

除了"双层包装"的诡计,民兵们对付日军还有许多其他计谋。有时他们会在藤蔓编制的假地雷中掺杂碎玻璃,让贪婪的日军在打开假雷时受伤。还有民兵将猪油涂抹在地雷外壳上,使地雷在光滑的外表下隐藏着致命危机。

一些聪明的民兵还利用当地民俗,在地雷上加了一些符箓咒语,让迷信的日军望而生畏。对于自己无法识破的地雷,日军索性就不敢触碰,任由地雷在那里"镇守"大路。

种种阴谋和诡计层出不穷,令狡猾的日军在触雷危机和损失面前心生惶恐。日军军营中还广为流传着一句话:"不要去碰那个叫'仙人脱衣'的东西,否则就会被炸掉小命!"由此可见,这种被民兵亲切命名的"仙人脱衣"地雷,给日军留下了何等深刻的心理阴影。

民兵发明新战术对抗日军伎俩

面对"双层包装"地雷的威胁,狡猾的日军很快便转攻为守,想出了新的对付手段。他们开始强行征召农夫和平民,将这些无辜者推到可疑的地雷路段前行,借此排除地雷。如果被牵连的人肉雷触雷受伤或牺牲,日军完全不当回事。

为了反制这一卑鄙伎俩,民兵们同样想出了新的对策——他们发明了一种名为"拉雷"的地雷新型。所谓"拉雷",就是用绳索拴系在地雷上,只要微微用力便可引爆地雷。

民兵们会将"拉雷"沿着道路两旁布置。当日军强行赶着人肉雷前行时,只要这些可怜人无意中触及那根看似无害的绳索,高威力的"拉雷"便会当场炸毁整个人群。由此,人肉雷这一卑鄙伎俩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难以得逞。

除了陆地作战,民兵们还学会了在水上作战的新招数。他们开始在根据地附近河湾和航道处布置一种叫做"八路水雷"的新型武器。

制造"八路水雷"的材料很简单,只需几个木桶、炸药和导火线便可。民兵们会将装满炸药的木桶固定在水底航线,然后将导火线连接到岸边。等到伪军的运粮船只驶近时,民兵们只需燃放导火线,巨大的爆炸势必就会将船只炸个粉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这种"八路水雷"的遥控引爆装置,民兵们可以安全地躲在岸边,却也能给敌人致命一击。因此,即便在水上,日军的运输线也时刻难逃民兵们的威胁。

除了新型地雷和水雷的发明,民兵们对抗日军的伎俩也是层出不穷。有些聪明的民兵会在道路旁竖立一块写着"有雷"的牌子,而实际上并未布雷。

久而久之,日军对这些民兵留下的"有雷"标记产生了恐惧心理。他们不敢贸然通过被标记的路段,从而大大减缓了行军步伐。更有甚者,一些迷信的日军甚至会在发现"有雷"标记后,立即绕道而行,从而使民兵们达到了阻敌的目的。

这些假"有雷"标记既能减缓敌军的行动速度,又能制造心理压力,加之布雷人手有限,这种廉价的办法成了民兵们阻击敌军的一大利器。

延安窑洞建厂量产新地雷

民兵们制造的各种新型地雷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但分散的个体作坊生产已难以满足战场的需求。为了实现武器的集中化生产,八路军在延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现代化军工厂——室武工厂。

室武工厂选址于延安黄土高原上的一处窑洞之中,地下空间宽敞阴凉,能有效隐蔽工厂建设。1941年6月,工厂正式开工,当时雇佣了50余名民工。他们中大多数是当地贫苦农民,有些人甚至连文盲都还没有识字。

为了培养这批初出茅庐的民工,军工专家们将室武工厂组建成真正的"军工大学"。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专家们亲力亲为,手把手地将学员培养成合格的军火制造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室武工厂汇集了来自各地的不同地雷型号和制造工艺,成为全国最大的民兵地雷生产基地。从简陋的"土地雷",到流行一时的"双层包装"地雷,再到后来的"拉雷"和"水雷",室武工厂无一例外地将这些设计先进的新型地雷纳入了生产线。

1943年后,随着八路军南下中原及直接加入战场作战,对于地雷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因此,室武工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将职工人数增至数百人,24小时连轴转不停歇。

除了工厂化集中生产,地雷在延安也几乎成了"平民化"商品。由于战争的需求,当地贫苦农民普遍加入了地雷的手工作坊。他们就在延安街头摆摊,公开售卖自制的地雷。

当时,除了正规的军火工厂,延安各地都有许多民间作坊在生产地雷和手榴弾等武器。有些农民甚至将自家院落改作作坊,就地取材生产武器支援前线。当地形成了一股自发的军民兵工运动热潮。

从延安到各大根据地,民间自制的地雷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成为支援前线的重要力量。这种不分军民、齐心协力的群众运动,正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