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发生转移该怎么办—
肺癌脑转移
肿瘤转移,其实就是肿瘤细胞突破了原发病灶的位置,在其他脏器“安营扎寨”、掠夺能量,增加治疗难度,更让人体不堪重负,因此也带来较高的死亡率。不同种类的肿瘤转移的部位也有显著差异:如大脑就是肺癌发生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肺癌脑转移有哪些症状?
每年大约有20万名新的脑转移患者会被诊断出来,不同瘤种之间初诊时脑转移比例有所区别:食管癌、乳腺癌1-2%,而肺癌高达10%,其中肺腺癌和小细胞癌更有多达15%的初诊患者发现脑转移。脑转移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头痛,约占新诊断患者症状的20%。其次的常见症状是癫痫发作,约占10%至15%。其他常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运动无力、感觉相关的失用症、视野缺损和语言障碍。定位神经系统障碍可能有助于在获得影像学研究前在颅腔内区分出责任病变的部位。症状发作的时间分布也有助于确定所讨论的疾病。逐渐起病的运动无力病史,在此之前可能有一些隐匿的症状,如协调障碍或失平衡,或有进行性头痛病史,可提示有缓慢生长的肿块。
肺癌脑转移应该如何治疗?
关于脑转移治疗一系列指南经过了相对漫长的历史变迁,这种变迁本身也提示着对于脑转移这一疾病状态的认知和治疗策略的不断进步。在过去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的早期指南,更确切的讲是专家共识,主要特点是经验性为主,主要体现专家意见。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全身治疗,所以处理上强调使用类固醇激素和全脑放疗(WBRT)对于症状的缓解,重点是姑息,所以在脑转移治疗上会加上姑息性,并不关注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因为长生存而可能观察到的治疗毒副作用,更是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缺乏足够质量的证据来提出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建议。随着全身治疗,放疗和外科为代表的局部治疗的不断发展,现代脑转移的治疗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姑息,而更多的希望的是为患者带来更好更长的生存,治疗目标和理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后的近代循证医学指南仍然将治疗方式分开处理,这些指南可能来源不同协会,比如内科、放疗、神经外科协会,所以指南内容会因为过于侧重本领域进展而不够全面,同时既往的指南也不包括最近发表的靶向和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2019年ASCO、神经肿瘤学会(SNO)和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开始计划制定全面解决实体瘤脑转移治疗指南。
多学科门诊开启肺癌脑转移治疗新策略
肺癌作为最常发生脑转移的瘤种,其脑转移患者的管理一定需要一个由神经外科、放射治疗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共同参与的全程化管理过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放疗分会肺癌放疗学组副组长樊旼教授以及神经外科主任、上海抗癌协会脑转移瘤副主任委员曹依群教授为首的肺癌脑转移多学科治疗团队,开设了上海首个肺癌脑转移多学科联合门诊。在多学科的框架下针对每一个肺癌脑转移病例进行充分讨论,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为主要目标,制定真正适合每个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并在与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沟通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专业、精准且符合病患真实意愿的诊治方案,积极推动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综合化、科学化。神经外科通过实施颅底肿瘤切除术、额叶肿瘤切除术 颅骨成形术、脑室内肿瘤切除术、神经导航下颅内病灶切除术、神经导航下立体定向活检术等高精度手术,对于有适应症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可以直接切除病变、获取组织病理、重建脑脊液循环、缓解颅内高压症状,并减少激素依赖性。对于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直接移除癫痫灶。在某些急诊情况下,迅速缓解患者症状,挽救生命。放射治疗科对于有限体积和个数的肺癌脑转移灶,常规开展高精度、高治疗强度、低毒性的颅内立体定向放射(速锋刀)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颅内病灶的局部控制,2年局部控制率超过80%。在肿瘤内科基于患者病理类型实施规范化全身治疗(化疗、免疫、靶向治疗)达到最优化的全身病灶控制的前提下,结合外科及放疗的局部治疗,可以真正给肺癌脑转移患者带来高生存质量的长期生存。除此之外,依托于肺癌脑转移联合门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还特别开设了特色功能磁共振MR检查,应用先进的3T磁共振设备,开发DSC-PWI,DTI,MRS等脑转移瘤特色序列,大大提高了肺癌脑转移诊断以及疗效毒性判断的准确性。
目前,为了满足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就诊需求,肺癌脑转移联合门诊特别设立了徐汇院区和浦东院区门诊。浦东院区:开诊时间每周一下午1:30徐汇院区:开诊时间每周四下午1:30所有初诊或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转移的肺癌患者均可以提前线上和线下预约,如果遇到满号,可携带具体资料于门诊当日至门诊诊间预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