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食物造假也很多的,以次充好非常普遍,毕竟利益摆在那里,只要道德底线低,胆子肥,动动脑子,假货就整出来了。张衡的《西京赋》写道:
商贾百族,裨贩夫妇,鬻良杂苦,蚩眩边鄙,何比昬于作劳,邪赢优而足恃。
就是说西京商贩经营时不守诚信,以次充好。
有句俗语叫“挂羊头卖狗肉”,这句俗语的词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食物造假案例。古代羊肉贵,狗肉贱,挂羊头卖狗肉就是以次充好。不过这个习语最早的版本不是挂羊头卖狗肉,而是挂牛头卖马肉,见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先秦也已经有注水肉,鲁国的商人听说孔子将任大司寇,都不敢把注水的羊拿出来卖。《荀子·儒效》: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随之而来的是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北宋时期可能还有专门的假货市场,《宋朝事实类苑》中的《何楼》一篇提到:
世人语虚伪者为何楼,似是污滥之称,其实不然。国初,京师有何家楼,其下卖物皆污滥者,故人以此目之。今楼已废,语犹相传……
污滥者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假冒伪劣商品,何家楼可能就是专卖假货的市场,此地名声在外,同朝胡继宗 《书言故事·市肆》对此点评:
物不精好曰何楼。
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假货是无处不在。想得到的,能用的,基本上都有假的。南宋时期的儒生,一位老塾师,李彦之,其晚年所著随笔集《东谷所见》的《谋利》篇写到不法商人:
其粜也,杂糠秕而亏斗斛。
南宋进士袁采《袁氏世范·处己》中也提到过食物造假:
且如小人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
意思是是说当时的商贾在米麦上淋水增重、肉像注水猪肉那样灌水、把药材换成其他东西假冒。 关于“药材之易以他物”,前朝的柳宗元经历过一次,一次他身体不舒服,医生开的茯苓,结果药店老板用芋头假冒,在他还专门为此写下《辨伏神文并序》,详细地讲了他这次生病,看病,买到假药的经历。
肉造假当时也常见,宋朝遗老周密在《癸辛杂识》中的《死马杀人》写到:
今所卖鹿脯多用死马肉为之,不可不知。
王安石同一年及第的进士苏颂曾调查过一起“剥马案”,揭露了用死马肉冒充鹿肉的其具体手法。当时有一家豆豉商户收购死马,然后以鹿肉干的名义卖出,从而牟取暴利。具体做法就是刚埋不久的死马用豆豉腌制一天,掩盖住臭味。《丞相魏公谭训·卷十》中写道:
早行,其臭不可近,晚过之,香闻数百步。煮制再制成肉干,混入鹿肉中,顾客就难以从口感中予以分辨。
关于茶叶的造假,古代的传统方法是混入杂物,多为草叶,木渣,沙土之类。《宋会要辑稿·食货三〇·茶法杂录上》:
【景祐】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诏:“山泽之民撷取草木叶而为伪茶者,计其直从诈欺律盗论,仍比真茶给赏之半。”
宋仁宗景祐年间,大量不法商人在茶叶中掺杂草木,以次充好。
各种食品造假行为,其实朝廷也有相关立法,也多次打击,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这个就像野草一样烧不尽,时不时又死灰复燃。假货应该是时不时都传过进皇宫,皇帝爷应该都见过各类假货,宋徽宗写的《大观茶论》,也是古代茶饮理论的名篇之一。宋徽宗在讲如何辨茶的时候,就说到:
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
这些假货整得皇帝都摇头,皇室也是食品造假的受害者,而且皇室受害范围也不仅仅还是茶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中,记载有一次朝廷讨论通商之策的经过,太后得知后这件事情颇有兴趣,力图推动此事,就顺便问了大臣一些相关的问题。
太后力欲行之,谓大臣曰:「闻外间多苦盐恶,信否?」对曰:「惟御膳及宫中盐善尔。外间皆食土盐。」太后曰:「不然,御膳多土不可食。或议通商,何如?」
太后都听说外面的盐掺有土,难吃,需要问问大臣确认一下。大臣说,可能就皇室用的盐是好的。太后说,皇室御膳也一样,多土不可食。
大家想想,连皇宫内都这副模样,民间的情况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作者:庆晓筱,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账号(夏虫欲饮冰)已获得授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