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成立十周年

暨新媒体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暨新媒体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于2024年6月25日在北京大学燕园校区英杰交流中心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盛荣华、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张首映、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等嘉宾出席论坛。论坛于上午9点正式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坛会场

01

建院十周年仪式与主旨报告

论坛致辞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发表致辞,他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新媒体研究院过去十年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姜国华结合国家网络强国战略以及北京大学“学科质量年”战略要求,对新媒体研究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希望新媒体研究院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结合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秉持“常为新”的精神,深入推进新媒体学科的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国华致辞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盛荣华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作为我国新媒体事业发展的领军者和佼佼者,为推动我国新媒体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理论和活力,还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服务于互联网治理、新媒体产业发展、国家形象塑造与战略传播等关键领域和前沿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荣华致辞

张首映对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在我国新媒体行业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技术安全以及舆情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与应用领域的丰硕成果,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新闻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坚实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首映致辞

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发布了《新媒体研究院发展报告(2014-2024)》,对建院以来的工作做出全面总结,分别从学科发展与科研工作、人才培养与学生工作、社会服务与国际影响、人才队伍与组织建设等方面系统回顾了新媒体研究院的发展与成就。未来,新媒体研究院将继续积极开拓新媒体研究的中国学派,对新媒体理论的建构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化、持续性探索,不断推动新媒体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新洲发布《新媒体研究院发展报告(2014-2024)》

颁奖环节

在表彰环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对杰出院友颁发获奖证书。院友会秘书长王宇代表全体院友对学院发展表示祝贺。他回忆了自己在学院学习、生活的点滴,并希望在读的师弟师妹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积极参与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在学院举办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汲取养分,成为优秀的北大新媒体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杰出院友表彰

随后,谢新洲院长代表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与星云创联创始人兼董事长刘晋实签署协议并接受1000万元资助,用于支持智能媒体方向的研究。任羽中副校长为星云创联创始人兼董事长刘晋实颁发了感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羽中为刘晋实颁发感谢状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暨新媒体学高质量发展论坛致辞和颁奖环节由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玮主持论坛

主旨报告

10点20分,论坛进入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田丽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丽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勤在《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思考—以疾病诊断为例》报告中,阐释了第二代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值得思考的方向。当前的人工智能基于海量大数据训练,由于从输入到输出之间存在算法黑箱,因此不安全、不可靠、不值得信赖、不可解释、不可预测、不可审核、不可监督等方面的风险需要警惕和思考。张勤教授呼吁,想要避免上述算法风险,在未来科技创新过程中,媒体行业应发挥更多作用,更多地关注并宣传传统技术路线以外的、创新的、“非主流”的技术路线发展,从而为增加新科技创新驱动力提供更多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勤作主旨报告

美国波士顿大学菲尔德讲席教授詹姆斯·卡茨(James Katz)在报告中表达了对北京大学新媒体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肯定,并从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和人工智能革命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当前社交媒体占据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注意力,观念、人际关系甚至自我意识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比如孤独感增强、网络欺凌和名誉破坏等。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带来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在内的颠覆性的变化。基于现实发展,卡茨教授提出,我们将共同推动知识的发展,发现包括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存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詹姆斯·卡茨(James Katz)作主旨报告

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院及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国际传播协会前主席诺希尔·康查克特(Noshir Contractor)在报告中谈及关于传播学领域的两种说法,一是迄今为止,传播学仍被认为是社会科学边缘的一个小领域,另一种说法是当今的传播学是一门全球性学科。事实上,从传播学期刊内容上来看,传播学可以被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很多传播学研究存在学科融合的趋势,从这个角度上传播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枢纽(Central Hub)

虽然传播学被看作是全球性学科,但是当前美国和西方仍掌握学科优势,这对中国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康查克特教授期待在下一个十年中,通过国际传播协会分会场在中国的建立,以新媒体研究院为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最后,康查克特教授再次表达对新媒体研究院十周年的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诺希尔·康查克特(Noshir Contractor)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在报告《重新探索国际传播中的数字身份认同》中提到,传统身份认同是文化、国家、政治三方面共同构建,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智能传播环境下身份认同已经发生变化。在智能传播环境下,文明身份认同是技术认同、传统身份认同和新政治身份共同构建的。在这样的转变下,国际传播也应在“连接(connection)”“风险(risk)”“规范(norm)”“场景(scenario)”四个着力点上发力,讲好中国人、中国社会、国家和中华文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庆安作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在报告回顾我国接入互联网的三十年间,新媒体学科历经的发展。三十年间,新媒体学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融入、融合和融通。融入阶段是新媒体学科的萌芽期。融合阶段中,新媒体作为要素实现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交叉。在融通阶段,新媒体作为因素实现了学科间的拓展和融通,做到面向全学科传播。周勇教授提到,一个学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科贡献上,更体现在社会贡献、国家贡献和人类贡献上。新媒体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具有改变性的力量,能够为社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勇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寰在《三个互联网时代的“隐性”方法论逻辑——观察、干预和因果推断》报告中,跳出传统技术划分标准下的Web1.0、Web2.0、Web3.0,而是根据生活者的互联网协同进化而形成的方法论规则将互联网的发展划分为“咆哮时代—桌面互联网”“手机人时代—移动互联网”“AI时代—意义互联网”三个时代。在每个时代下,无论是人、应用还是“隐形”方法论都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特征。

从咆哮时代的观察性研究范式和截面数据,到手机人时代的实验干预研究范式、重相关不重因果,再到当下AI时代下的以因果推断研究范式为发展核心,刘德寰教授逐一展开说明并通过数据模型给出分析和解释。最后,刘德寰教授再次强调因果推断的极大优势和意义,而这或将成为未来的新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德寰作主旨报告

02

专题研讨

下午的研讨分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和“智能传播与媒体未来”两大专题。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专题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王秀丽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秀丽主持专题研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作了题为《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复旦实践》的专题发言。陆书记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办学为例,强调新闻传播教育要始终对标党和国家需要、始终因应媒介形态变化、始终紧随社会需求而变陆书记还分享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的建设历程,为新媒体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柳作专题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教授以《加强法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 服务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建设》为题,分享了对新时代法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他认为一是要服务国家需求,锚定人才培养战略方位;二是要探索交叉融合,开辟人才培养发展空间;三是要立足时代前沿,率先识变、应变、求变。姚泽金教授旁征博引,利用多个法治传播案例,为高质量法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深刻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泽金作专题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沈浩教授作了题为《计算:重塑媒介的延伸》的专题报告。他以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培养范式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等未来媒体形态对传播教育的重塑。他展示了实验室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成果和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让我们看到了AIGC的无限可能。在鼓励同学们触摸科技,拥抱智能媒体的同时,沈浩教授也提醒大家关注智媒体的风险和社会问题,避免陷入媒介的陷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浩作专题发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题,回顾了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历史沿革和道路建设,介绍了北大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学术成果。在总结来路的同时,也为未来新闻传播学合作网络的建立和整体发展寄予了期待和展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开和作专题发言

随后,结合专题发言内容,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石林进行了精彩的圆桌论坛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圆桌论坛

在圆桌论坛环节,第一个议题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冲击。刘凯分享了北京交通大学课程设置过程中遇见的挑战及探索经验,强调了政策和技术对学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刘茜以自身教学经验为例,探讨了如何将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和课程创新之中。毛湛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媒介推广案例,强调了在新技术时代对学生人文情怀塑造的重要性。石林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以青年教师的视角,分享了如何通过加强理论修养,克服新技术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第二个议题是关于新媒体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石林提到了技术的社会想象、AI治理和媒体融合,认为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重构作用值得重视。毛湛文认为要坚持新媒体研究的底色——向新、向史、向人,提出要从其他学科、历史源流、人本视角吸纳新的理论资源,向社会不断发出新的研究问题。刘茜从学术兴趣和团队建设出发,分享了对智能传播中的偏见和不平等、人机关系和人机沟通、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的研究进展。刘凯点明了新媒体研究的重要社会影响,倡导打破学界和业界的壁垒,定位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议题。

智能传播与媒体未来

“智能传播与媒体未来”专题研讨环节,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书记唐金楠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金楠主持专题研讨

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贺大为在《智能媒体的未来传播》中分享了他二十年前在新闻传播专业就读的经历,并深入探讨了业界与学界如何理解技术发展的基础逻辑,指出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贺大为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AI能为我们做什么?”以及“我们能为AI做什么?”他进一步指出了AIGC在新闻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大型模型在当前技术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文本和新闻生成方面,仍然存在价值观和表达方式不适用等问题,当前的AIGC仍然属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畴。因此,贺大为提出业界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对人工智能技术保持冷静的态度,把人工智能作为专业人士的辅助工具,实现人机协同的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大为作专题发言

腾讯公司副总编徐滔以《向上生长、向善有为:智能传播时代的“变”与“新”》为题,结合实践分享了新变局之下对于智能传播的新思考。他表示,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启了全新的智能传播时代,深刻影响着新闻内容生产、呈现、分发等环节。新技术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但也成为部分群体作恶的工具,例如新型网络水军对AI工具的利用更加普遍。同时,新技术提高了信息分发效率,但“流量至上”、“信息污染”等乱象也在增加。他提出,要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加速更多独立自主、安全可控的国产大模型研发。腾讯将继续与各界携手探索运用前沿科技,助力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媒体未来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滔作专题发言

星云创联创始人兼董事长刘晋实在《AI驱动的未来: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应用》报告中,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从开发到应用落地。刘晋实从自己做人工智能产品的经验出发,指出人工智能不应该是宏观的应用,而是真实行业与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更多依赖于熟悉现实业务的人对细节的捕捉,而非少数人改变世界的想法。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也不应该只专注“提示词工程”,还要立足全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晋实作专题发言

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罗引在《智能传播与未来媒体--技术趋势与应用实践》报告中,讨论了智能媒体领域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技术整合、内容生成革新、人机边界弱化、技术左右认知、交互形式多样化五大特征。他从模型、知识、应用三大框架,探讨媒体领域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强调了大型模型的先进性、局限性和其适用场景,并特别提出了算法的不可控性和客观知识的重要性。最后,罗引用报道选题决策、辅助创作、AI数字人等实践案例,生动说明人工智能的新兴应用与发展,并就在这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做出展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引作专题发言

百度智能云媒体业务智能传播负责人赵晖在《大模型时代百度智能云助力传媒高质量发展》报告中,以“文心一言”的发展历程为例,阐述大模型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度影响。在具体应用上,赵晖从创作力、触达力、生产力三个维度,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对人在信息生产、内容生产、新闻接收等方面的赋能,并现场演示了百度在新闻生产与数字人播报上的最新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晖作专题发言

十载栉风沐雨,十载春华秋实。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新媒体研究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发展历程。建院十年来,新媒体研究院扎根中国大地,秉持社会主义办学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依托于北京大学的深厚学术科研底蕴和国际交流网络,研究院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库、人才库和成果库。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暨新媒体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与会人员回顾研究院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畅享智能媒体美好未来。十年是新媒体研究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迈向未来、再铸辉煌的新起点。新媒体研究院将继续秉持爱国情怀,投身强国实践,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新媒体学科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新媒体人才贡献力量。

编辑|李汝佳

审核|李玮

白麒钰

蒲海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