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珠江滔滔,不舍昼夜。

在时间的洪流中,风流终被裹挟而去,唯价值沉淀。

何谓价值?《资本论》赋予了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在证券投资领域,价值通常是在说企业内在价值和市场赋予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好公司需要日积跬步打造护城河,好生意需要千锤百炼形成强壁垒。好价格,也需要在市场的波动中等待时机。价值投资背后,凝聚着时间的结晶。

我们邀请到广发基金的基金经理,请他们分享对于时间的认识,对价值的思考。

让我们,以时间的名义,为时间正名。

让我们,以价值的名义,为价值赋能。

珠江滚滚,一江春水向东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投资中,选择长期还是波段,如同直击灵魂的哈姆雷特之问。有观点认为,长期投资有稳定的复利效应,节省下来的交易成本相当于增厚了收益。也有观点认为,投资要适度择时做波段,才能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择时操作与长期投资,看上去似乎“势不两立”。

结合近十年的研究经验,我认为,择时并不是长期投资的对立面,而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从本质上说,择时是对于可能出现的变化尤其是对风险的应对,其意义可能是提升收益,也可能是规避一些极端风险,以降低回撤或波动。因此,对于波动相对较大的权益资产而言,择时是有价值的。但与此同时,择时的决策行为应当基于科学的研究,并且以低频为主。

作为基金投顾和FOF专户投资经理,在基金组合的管理中,我偏好以“核心+卫星”的策略构建组合,并结合低频择时,降低组合波动率。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我建议可以借助一些专业工具进行择时。

择时的必要性:降低波动

赚取长期的稳定收益,是诸多投资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所谓“长期”并不是精心挑选一只产品买入后便置之不理,多年后再打开账户看看。“长期”本质上是由一个个相对的短期连接而成的,因此,长期投资的成功一定离不开短期对市场起伏波动的掌控与应对,而这种短期的应对就是市场择时。

我们认为,对于波动相对较大的权益资产而言,择时是有意义的;相反,对于债券这类波动相对较小的资产,就不建议个人投资者去做择时。和成熟市场相比,新兴市场的股票资产整体波动更大,因而投资于A股或权益类基金的,择时必要性也更高。

我在2014年刚入行时,就遇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成长牛市。那时,从学校教科书里学到的标准答案是:做投资不应该择时,应当坚持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市场发生的一切似乎也都在验证上述观点,“buy and hold”(买入并持有)是牛市中最简单的赚钱策略。

然而,2015年6月以后,A股剧情发生反转,上证指数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下跌了30%。随后几年,市场陆续出现回撤超过20%的情形(如2016年、2018年、2022年),如果不适当进行择时,大部分投资者的持有体验都会比较差。用一个直观的数据来描述,可能是目前上证指数仍未回到2015年的高点。

择时的本质:应对变化

那么,择时是对未来市场的运行趋势进行预测并进行交易吗?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择时不是玄学,而是一种科学的交易方法。它是从基本面、技术面、情绪面等多个维度出发,基于金融学的逻辑和统计学的方法去寻找市场客观存在的规律,从而指导我们进行投资。因此,择时的决策行为是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不是靠“想当然”的判断。

其次,择时本质上并不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是敬畏市场当下发生的各种变化,然后做出合理的应对。桥水创始人达利欧曾说过:“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预知未来,而是知道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如何针对可获得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回应。”通过择时,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提升投资组合的收益风险比,这意味着择时虽然不一定能提升收益,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极端风险,降低组合回撤或波动。

另外,对于投资者而言,择时最重要的原则在于胜率,而不是频率。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高波动特征,择时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修复,并且谁也不能保证在高频率的操作中百战百胜,所以投资者更需要注重择时的胜率,尽量避免高频操作。大多数时间段里,市场价格走势是随机波动且难以预测的,只有在部分时间段里会出现趋势性交易行情,或者因非理性的交易情绪、事件冲击而偏离合理价值的错误定价机会。做择时,就是要成为守株待兔的“猎人”,寻找这样一击命中的关键机会。

最后,投资者在择时的时候需要有仓位管理的理念。一把“all in”(满仓)通常意味着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因此在实战中,我们即使明确看空或看多市场,也会采用分批加减仓的方式进行动态调整:既可以降低单次决策失误的风险,同时也能避免在发生极端上涨或下跌行情时,组合出现大幅跑输市场的情形。

择时的实践:多维度综合分析

作为基金投顾组合的投资经理,为了更好地发挥投顾组合分散风险、均衡收益的优势,我们也需要进行恰当的择时。以我自身的实践经验为例,主要通过政策面、基本面、情绪面、技术面、估值面5大维度进行分析,通过跟踪高频宏观数据和交易数据构建定量模型,并结合定性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后,再对资产进行择时。

如果把投资比作航海,这5大维度可以这么理解:政策面就如同风向标,帮助投资者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洞察市场的大趋势和风险;基本面则如同航海图,帮助投资者深入研究并评估投资标的的内在价值和盈利增长潜力;情绪面如同海浪起伏,通过捕捉市场参与者的情绪波动,可以寻找价格超涨或超跌的现象;技术面和估值面的结合使用,则有如船帆和舵手的协同作用,帮助投资者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的短期走势和长期中枢,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基金投顾组合的管理中,我偏好将战略和战术相结合,以“核心+卫星”的方式构建组合,并结合低频择时,降低组合波动率。我一般会将持仓分为战略和战术两部分:通过战略配置,掌控全局;通过战术配置,利刃出击。

具体而言,战略仓位作为组合的压舱石,一般投向分散化的宽基指数或者均衡型产品,可以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为整个组合提供坚实的支撑。战术仓位是基于对市场的中短期判断、用来灵活调整的仓位,我们主要通过这部分仓位进行中短期择时,利用市场的短期波动,追求赚取增强收益。针对每一个宽基、行业或者风格,根据指标的实用性,我们会建立单独的监控系统进行择时。

例如,在我管理的某个投顾组合中,由于不同的行业估值和股价的相关性不同,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指标去判断当前指数所处的位置。比较典型的是成长性行业,很难用估值去衡量其投资价值,我们就会更关注其景气度和成长性;而对于盈利稳定的价值板块,我们则主要基于估值进行判断,这些板块存在一定的均值修复效应,当其估值达到极端水平后,未来有较大概率出现反转。

从仓位构建和调整的角度来看,战略仓位的长期配置比例一般比较稳定,就像我们每天吃的家常炒菜,通过相对稳定的肉蛋蔬果配比,就能保证长期的营养供应;战术仓位则可以利用择时体系进行短期调整,就像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时令蔬果,把当季的时令蔬果加入菜谱,可以实现物美价廉而又新鲜营养的搭配。

择时的建议:借助工具的力量

在基金投资中,“投”只是第一步,投完之后还需要动态调仓。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在投资权益类基金时,也可以借助一些投资工具,进行适当的择时。

大部分基金都有明确的投资目标和相对稳定的风格特征,有的基金可能专注深度价值,有的可能聚焦蓝筹白马。对于具有特定风格的基金而言,随着市场风格的周期切换,优秀的基金经理会尽可能地控制亏损幅度,但也很难逆势前行,这时就需要投资者主动择时,适时切换赛道。例如,在优质资产稀缺的阶段,确定性的收益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此时投资者可以将更多的资产分配到高股息板块,而阶段性地减配追求高弹性高增长的成长资产。

有些投资者偏好于对市场整体表现(重点观察沪深300等主流宽基指数的涨跌)进行择时,比较常用的参考指标是估值分位数。例如,广发基金APP推出的“市场温度计”功能,正是基于PE、PB、股息率等估值分位数所构建的。

对行业和风格进行择时,则可以通过换手率等指标去衡量交易拥挤度。一些短期换手过于频繁的行业,未来波动可能会加剧,有较大概率出现回调风险,投资者可以适度减配。

毛主席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投资的本质也是如此。通过对市场一般规律的归纳与演绎,我们形成了科学的资产配置和择时体系,并基于这个体系给出投资观点或配置方案,希望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管理财富。择时也是如此。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去尝试相对靠谱的方法,充分考虑失败后可能面对的风险损失,并做好相应的预案,才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择时。

(风险提示:文章涉及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投资经理个人的看法。本文仅用于沟通交流之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