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生姜,肯定很多人立刻皱眉。因为生姜自带的那种口感,确实是很多小伙伴都不能接受的。

生姜具有特殊的辣味和香味,是厨房中不可缺少的调料,既可做鱼肉之调配菜解除其腥味,又可生食、熟食,可腌渍、盐渍、醋渍,还可加工成姜汁、姜粉、姜酒、姜干等。

俗话说“夏季吃姜胜过参汤”

在我国,食用姜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

名字由来

据说神农在一次尝百草辨药性的时候,不小心中招误食了一种有毒的植物。立时三刻肚子疼得像刀割,浑身无力还晕倒在一棵树下。过了很久,本以为会一晕不起的神农,竟发现自己又慢慢地苏醒过来。神农左思右想无从解答心中的疑惑,偶然发现就在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青草,它的叶子尖尖还散发着浓浓的独特香气。

神农凑上前去深吸一口气,立马觉得头不晕胸不闷。于是,大喜过望的神农氏便顺手拔下了一棵小草,把它块状的根放在嘴里反复咀嚼。那种又香又辣又清凉的味道让尝遍了百草的神农相当惊喜。而且嚼过小草没一会,神农的肚子里竟然开始咕噜咕噜作响。

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泄泻。在此之后先前腹痛难忍并留有浑身乏力后遗症的神农,感觉身体所有问题全好了。神农决定为它命名,而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种叶子尖尖味道独特的小草命名为“生姜”,以表明它使自己起死回生的神奇作用。

吃姜的传统智慧

1、祛寒暖身

桂霭桐阴坐举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 曹雪芹《螃蟹咏》

京城里的馋嘴者盼望着重阳早日到来,到时候桂花飘香,桐叶繁密,大家坐在一起举杯饮酒吃螃蟹。眼前的道路你从不管纵横一味旁行,装模作样肚子里却只有黑膏和蟹黄。酒也敌不过你那腥味还得用菊花,为防腹内积冷吃时定要多加姜。横行到今落入锅里得到了什么好处?月夜里水边上只留下了禾黍的芳香。

生姜当中所特有的

“姜辣素”,

还能刺激胃肠黏膜,

增强消化能力。

并且生姜性温

对于因食寒凉食物过多,

都有很好的疗效。

2、抗氧化

“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

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

颜如渥丹,目光炯然。问其养生之道,

答曰:‘服生姜四十余年,故不老云。”

— 苏轼《东坡杂记》

苏轼任职杭州太守时,有一天,他去净慈寺游玩,拜见寺内主持聪药王。这位主持年过八十,鹤发童颜,精神矍烁,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苏轼感到十分惊奇,问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长寿。主持微笑着说:“老衲每日用连皮嫩姜切片嚼服,已食四十余年,故不老矣。”苏轼回去之后,特意记载了这件事。

生姜中的姜醇、酚类化合物

能够激活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

这些酶有助于清除自由基,

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

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健康。

3、温肺止咳

《夷坚志》里,还记载了一则用生姜治病的故事:广西通判杨立之返回楚州,咽喉红肿生疮,溃破后脓血如注,群医束手无策。 正值杨吉老来楚州,请其诊治,吉老详询患者的饮食习惯,得知杨立之喜食鹧鸪,当即嘱服生姜1 斤,然后用药。

按常理说,咽喉本已溃破流脓,再吃生姜,无异于火上浇油,但通判考虑到吉老医术高明,绝非戏言,初尝几片,并无疼痛,再吃便觉味甘而香,服用至半斤时,疼痛渐渐消失, 1斤服完后,始感辛辣,脓血停止,病亦随愈。通判向吉老询问病愈缘由,吉老解释说,鹧鸪好吃半夏,通判好吃鹧鸪,因而半夏之毒转入咽喉而患喉痈,生姜专攻半夏之毒,故能姜到病除也。

生姜中的辛辣成分,

可以刺激呼吸道,

促进痰液的排出,

减轻咳嗽症状。

4、促进血液循环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孤身上路,长途跋涉,生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徐霞客的行囊中必备的一样东西,就是姜。他每天早上都有嚼食生姜的习惯。姜能够促进阳气的生发,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野外露宿,湿气侵入,偶感风寒,他就立即“饮姜汤一大碗,重被裘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

生姜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

提高心脏泵血效率,

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生姜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刺激神经系统,

这可能会间接影响血管的收缩和扩张。

古方集萃

1

凉拌子姜

子姜30~60克,切成细丝,加醋、盐适量拌食;亦可再加适量白糖、脂麻油。该品以醋、盐等拌食有很好的开胃和中,止呕作用;味微辛辣而酸,但不甚温热。用于胃气不和而偏寒的呕逆少食。

《食医心镜》中用生姜细粒,与醋同煎,连渣嚼服,用于“呕吐,百药不差”,其意与此同。

2

生姜半夏汤

半夏12g,煎汤取汁,加生姜汁适量,一同煎沸。分4次服用。

源于《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并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

3

生姜饴糖汤

生姜30~60克,饴糖30克。加水煎成浓汤,趁温热徐徐饮。

源于《本草汇言》。本方以生姜温肺化痰、止咳,饴糖润肺被虚。用于虚寒性咳嗽咯痰。

4

紫苏生姜汤

紫苏叶30克,生姜9克。煎汤饮。

源于《本草汇言》。本方取紫苏叶发汗、解表散寒,用生姜以增强其作用。不仅便于服用,且有益胃气、助发汗的作用。

注意!食用有门槛!

当然生姜这么好,

食用时也不是百无禁忌的。

以下这三类人群不适宜吃姜。

01 阴虚体质的人

  • 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

    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不好姜性辛温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症状。

02 内热较重的人

  • 由于生姜的作用,多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如患有肺热燥咳、口臭、痔疮出血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生姜。

03 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者

  • 食用生姜无疑是火上浇油,这些并非寒邪引起。

保存小妙招

(1)沙子保存法:可以用家里的花盆装满沙子,将生姜放到沙子中保存,注意泥沙不能太湿,同时最好放置在阴凉通风处,以免生姜腐烂。

(2)切开保存法:使用过的生姜切开后,可在切口处涂抹食盐来消炎杀菌,然后包上保鲜膜,放到冰箱中冷藏保存

(3)纸巾干燥法:未切的生姜可放至阴凉通风处晾晒,待生姜外表水分蒸发后,用纸巾包裹好放至冰箱中冷藏保存。

冬吃萝卜夏吃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一句民间谚语。

“夏吃姜”之姜,多指生姜。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小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夏季酷暑炎热,人们贪图凉快,喜吃冰喝凉,且长期待在空调房间,易伤脾胃,损伤阳气,胃中虚冷,所以,要吃生姜来温暖脾胃,帮助阳气生发。食生姜还可祛寒气,也就少得胃胀、腹泻之病了。

此外,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但对于那些口干舌燥、大便秘结等属阴虚火旺、体质偏热的人,夏天吃生姜太多会动火动血,引起不适。因生姜有活血祛瘀、行气破滞作用,故孕妇也不可多食。其实,生姜的温性是体现在肉里,生姜皮是凉性的。

所以,为了防止夏天吃生姜上火,记得要把生姜肉和姜皮一起吃。有人认为,烂姜不烂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于生姜腐烂后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黄樟素,可以导致肝癌和食道癌的发生,故不要食用烂掉的生姜。

这些人群吃姜建议去皮

风寒感冒患者:风寒感冒患者需要驱寒解表,而生姜皮会影响生姜的温性,降低驱寒解表功效。

部分脾胃虚寒人群:部分脾胃虚寒人群,吃姜最好去皮,以免食用后导致脾胃不适。

喜吃寒凉食物人群:平常喜欢吃海鲜、芹菜、苦瓜等寒凉食物者,吃生姜也要去皮,以更好地中和凉性成分。

这些人群吃姜最好留皮

身体水肿时:身体有水肿的人群,最好不要将生姜去皮,因为生姜皮有利水作用。

一般做菜用姜:做菜时用姜最好带皮吃,以保持生姜药性平衡,避免出现上火症状。

《赠郑谠处士》

李商隐〔唐〕

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
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轮。
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
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酬柳柳州家鸡之赠》

刘禹锡〔唐〕

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
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

《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

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

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

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

秋社前后,新芽顿长,

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

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

《七律:生姜》

淮上老骥

都说生姜临老辣,催人咧嘴泪双流。

菜肴味美功勋著,草药方良温中柔。

显效尚需能配伍,疗顽当虑有征俦。

但凡成事集群策,孤立孓然多怅惆。

《史记·货殖列传》里也有记载规模化种植:

“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意思就是说:

种植千畦生姜、韭菜,

他所拥有的财富足以与千户侯同日而语

古人对生姜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学习,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让生姜继续在我们的健康生活中发挥它的独特价值。

夏日养生,从一块生姜开始。让我们一起解锁生姜带来的健康与活力,迎接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夏日早晨!

综合自:中国诗词网、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少工委、广东省中医院等

暑假到哪玩?这10座千年没改名的城市,值得一去

“先秦淑女步,素~”谜团揭晓:《庆余年》都没讲的真相!

“刚回家是宝贝,回家一周是累赘?”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李钰庭 邓淑文(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