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是无数革命先驱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结果。然而在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获得了最高荣耀——开国元勋的称号。他们是谁?又做出了怎样的不世之功?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一一追溯这6位开国元勋的精彩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推荐毛泽东领导革命的先觉者

提起周恩来,世人自然联想到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要说到他的最大功绩,当属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一语成谶,推荐毛泽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那一年,红军在遵义城附近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为了摆脱困境,中央于是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彼时担任中央局和前委的周恩来力挺毛泽东,认为"只有毛泽东同志具有领导全党、全军的权力和地位"。周恩来的这一发言,被视为"遵义会议的关键"。

此前,红军连年在川陕间转战剿匪,屡建奇功。但由于指挥存在严重问题,前进道路一直很是曲折。这一困局,直到1934年毛泽东亲自指挥打响了遵义会战的第一枪才有所扭转。经此一役,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袖智慧完全展现,令红军将士折服。而遵义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也终于被推举为中央领导人。

有人说,若非周恩来在关键时刻发出"只有毛泽东同志"的至理名言,恐怕毛主席就未必能如期掌舵中央。可见,周恩来不仅是开国元勋,更是慧眼识才的先觉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讲到推荐毛泽东,自然也要提及1935年5月在宁都发生的一件小事。那时红军身陷重围,将士气馁沮丧。正当所有人对前景极为黯淡之际,毛泽东说了一段振奋人心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在场的周恩来,立即被这充满智慧和自信的话语所折服,他当即拉住毛泽东的手说:"毛同志,您就是这星星之火啊!"后来周恩来常常回忆起这一幕,他说自己对毛主席的领袖魅力由衷赞佩,因此才会在遵义会议上力挺毛泽东掌舵中央。

总的来说,周恩来与其说是开国元勋,不如说是毛泽东之伯乐。正因有他这位识才的高人在关键时刻慧眼识珠,中国革命才能最终水到渠成,取得最后的胜利。没有周恩来的力挺,恐怕就未必能诞生"一个伟大领袖"的辉煌业绩。因此,世人永远铭记周恩来这位开国元勋,更要铭记他的先见之明。

朱德: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其贡献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作为军事家一员,他在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功勋。

说到朱德与人民军队的渊源,要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说起。这一天,朱德和周恩来等人领导了以南昌为起点的武装起义,拉开了武装革命的序幕。起义部队当时只有惨淡经营的几千人,装备极为简陋,但他们顶住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攻,坚持了一个多月,为武装革命夯实了基础。而朱德,正是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和指挥员。

随后两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朱德带领起义部队浴血奋战,辗转各地,不断壮大力量。1930年,朱德率领主力红军到达苏区,并开始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此后,他们携手把人民军队发展壮大,打下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朱德在人民军队创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有人回忆说,1928年,朱德正带着部队行军途中,一个小战士抱怨说自己的棉衣太旧了。朱德当即脱下自己的棉袄,给那小战士穿上。从这件小事可见,朱德对士兵的关心体贴,这正是他获得军心的关键所在。

另一件令人难忘的往事,发生在1935年。那一年,朱德率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向北突围,历尽艰辛。行军途中,一对母子被困在洪水之中,朱德亲自下水将他们救起。就这样,朱德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人民军队指挥员应有的高尚品格和人格力量。

在关键时刻,朱德也总是机智果断、引领方向。比如1927年9月,朱德识破敌人的谎言诡计,避免了红军被国民党军队彻底包围;1933年,朱德提议放弃持久作战,改为游击战争,最终使红军突出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可以说,正是有了朱德的英明决策和坚韧指挥,人民军队才能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当然,除了军事指挥,朱德在巩固军心军魂方面同样贡献卓著。他常年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全军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因此,时至今日,朱德的名字已成为人民军队的坚强后盾,成为鼓舞全军士气、振奋军心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说,没有朱德,就没有人民军队这一伟大力量;而没有人民军队,又何来新中国的辉煌篇章?

刘少奇:战略家的高瞻远瞩

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是一位战略家,凭借高瞻远瞩的眼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望历史,要论及刘少奇的卓越领导才能,自然绕不开1937年。那一年的5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刘少奇极富远见地提出改变了原来"向北防御,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转而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新方针。这一重大决策,对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当时的形势是,八路军虽有一定力量,但终究捉襟见肘,东北重镇沦陷亦使八路军节节败退。而在这个危急关头,刘少奇审时度势,认为南方虽有根据地,但地形复杂、经济落后,无法长期坚持;相比之下,东北广阔平原适合机动作战,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既有现成的武装力量,又有人力物力的通济后盾,无疑是个理想的战略据点。

有了这样的认知,刘少奇随即提出了"向北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实现这一目标,八路军统一指挥下的主力陆续向北开进,经过一场场血战,终于在热河、冀中、冀南地区打下根据地,为最终拿下东北扫清了道路。

可以说,正是有了刘少奇的这一重大决策,党中央才能及时调整战略重心,集中优势兵力在东北展开决战,最终才赢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若无刘少奇的识见和智慧,指挥全局,很难想象我军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反攻到如此关键的战略要地。

除了战略方略,刘少奇还在其他许多方面贡献卓著。比如在延安时期,他组织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提出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十六字方针,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再如在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又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亲自指挥了许多艰苦卓绝的战役战斗。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刘少奇作为一代伟人的才能和气度。

不难看出,刘少奇之所以能被授予开国元勋的崇高称号,不仅仅是因为他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近乎亲密无间的革命友谊,更多的是他在关键时刻体现出来的卓越领导才能。正是凭借远见卓识和过人智慧,刘少奇在党的重大决策上留下了重重铁印,为中国革命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成为开国功臣的不朽典范。

彭德怀:创造平江起义的戎马传奇

彭德怀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其军事建树和革命功勋可谓举世罕见。作为人民军队的"原始股东"之一,他创造了平江起义的传奇,并在建军和保卫革命根据地的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追溯彭德怀的革命历程,要从1927年8月说起。那一年的盛夏,在湖南平江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起义事件。时年24岁的彭德怀,携手贺龙、粟裕等人,率领工农革命军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这次起义的主力,彭德怀不仅指挥有方,而且身先士卒、临危不惧。有人回忆说,在平江街头的一场枪林弹雨中,彭德怀身旁的战士相继阵亡,但他仍旧镇定自若,亲自操作机关枪英勇还击。正是凭借着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勇气,工农革命军才能击溃敌人,夺取平江县城,开创了武装起义的先河。

虽然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迫放弃平江,但这次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也使得像彭德怀这样的新型革命军人崭露头角。因此有评论说,如果没有平江起义,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南昌起义和夺取全国武装革命胜利。由此可见,平江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而彭德怀则是这段传奇的开创者。

平江之役过后,彭德怀就开启了征战漫漫的革命生涯。1928年,他加入陈赓共产党人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彭德怀又回到故乡湖南,协助领导湘赣边界的根据地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他亲历无数艰苦战斗,战斗力和统帅本领不断提高。

1934年,中共中央决定放弃湘赣根据地向北突围,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一艰苦行军中,彭德怀更是出类拔萃,率先打响了每一个遭遇战。其中,最让人铭记的要数巧夺郴州的一役。为了避开国民党的重兵围堵,彭德怀恰如其分地指挥红军,佯作大军压境,声东击西后骤然撤离。这出骗术使敌人大为震慑,从而为红军争取了突破重围的机会。

后来的井冈山时期,彭德怀又功勋卓著。他不仅亲率红军粉碎了一次次国民党"围剿",而且坚守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每一寸土地,为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有评论认为,如果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节节败退,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大战役,也就不会有新中国的成立。由此可见,彭德怀的功勋确实举足轻重,他真正扮演了人民军队的"原始股东"角色。

总之,从平江到井冈山,从这个人到那个时代,彭德怀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他用热血和勇气,谱写了关于建军打游击的革命乐章,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段无与伦比的戎马人生。这便是他被载入史册的原因所在,正所谓"不世出才人,功名垂不朽"。

周恩来:革命外交家的不朽功勋

在新中国开国元勋的行列中,周恩来无疑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人物。与其他主要领导人不同,他主要的贡献在于创建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被誉为"革命外交家"。

早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担任了政府的最高外交职务——外长。在这个极为关键的岗位上,他不遗余力地为新生的人民政权赢得国际地位而努力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周恩来为新中国确立国际地位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分不开的,就是亲赴莫斯科参加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字仪式的往事。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携同志前往苏联出席这一重大外交活动。

说来话长,当时的形势是,新中国建立后遭到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全面孤立和严厉制裁。在这种情况下,与苏联结盟便成了确保国家安全和保卫人民政权的当务之急。然而,谈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首先,出于重重考虑,苏联方面一开始对结盟并不热衷;其次,即便同意结盟,双方在条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分歧。

为打破僵局,周恩来亲自挺身而出,设法化解双方矛盾。他既坚持了原则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又耐心细致地与苏方沟通磋商,在一系列微妙细节问题上做出了巧妙处理。比如,他建议修改条约序言,使中国不再被定义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又坚持将"共同防御"等内容写入正文,删去有悖于中国利益的条款。

正是凭借周恩来一以贯之的努力,并经过17天15夜曲折艰辛的谈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这无疑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此后数十年,周恩来都一直扮演着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核心角色。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后,他毅然坚持了"打得一拿,打不准"的政策主张,最终迫使美国单方面承诺不会在台湾问题上再冒险;1964年中印边境冲突时期,他又主张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分歧,避免了事态升级;1971年,更是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为中国重新坐上联合国席位创造了条件。

一系列杰出外交成就的背后,是周恩来勇于负责、敢作敢为的革命气概。但与此同时,他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谨慎细致的工作作风。据回忆,无论面对多么重大的外交问题,周恩来总是运筹帷幄、旁征博引、兼听则明。他还善于倾听各方意见,把不同观点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富有操作性的方针。正是靠着这种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他能在关键时刻成为祖国的主心骨,赢得国际大局。

总之,新中国之所以能在曲折的历程中确立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恩来长期以来在外交战线上的英勇奋斗。可以说,如果没有周恩来的不朽功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将曲折重重、步履维艰。他用自己的一生,彰显了中国外交家应有的见识和操守,也用自己的功绩,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