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小岛,磅礴的雨季。
三位女孩撑着伞,嬉笑地避着雨,一溜小跑,躲进她们的秘密基地——一个早被废弃了的偏僻古堡。
外面大雨倾盆,乌云仿佛坠到地面上来。
四缺一的她们点起蜡烛,百无聊赖地拿出卡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突然,屋外传来一阵异响,一个女孩闻声走出门外查看,却久久未回。
另外两人觉得奇怪,对视了一眼,也站起身出去找人。
一声惊雷劈开了黑幕,闪电照亮的一刹那间,只见一个身披雨衣看不见面目的人扬起榔头,脚下是早已被袭击而死的同伴。
她们尖叫着四下逃窜,雨衣人紧跟其后,猫捉老鼠的游戏开始了。
一个,两个,三个……尖叫惨叫声轮番响起。
然后,雨夜再次回归平静。
暑期第一档,似乎致力于要让大家消暑降温提神,新片《默杀》在这个干灼的盛夏带着一片水汽缓缓走来。
全网对这部片的评价非常两极,褒贬不一。
秉承替大家“试毒”的觉悟,我特地选了一家非市中心的影院,但周五晚上座率还是相当高的。等看完全程出来,现场观众仍然热议不断。
总体来说,《默杀》的骂声和好评都没有错。
这部电影讲述了校园霸凌致死,受害者家属求诸法律无门,于是杀身成仁,以暴制暴的复仇故事。
近两年未成年人犯罪、校园霸凌的新闻频出,大家对这类议题的关注度足够高,值得深挖探讨的空间也太多。
与现实中大众看着未成年罪犯因年龄被豁免,只能气得憋出乳腺增生不同;电影里给予了霸凌者“有仇报仇”、“以牙还牙”的悲惨结局,让观众直呼“畅快”。
而比起沉重枯燥的现实题材,《默杀》融入了大量恐怖惊悚元素,各种限制级、18禁的暴力血腥场面,包括且不仅限于:
拳拳到肉,刀刀见血,追踪虐杀,皮开肉绽,颅骨碎裂,尸首分离……
让视听效果拉满,观众被满溢的画面、转折和信息量唬的一愣一愣的,直接忽略了观看过程中的逻辑漏洞。
悬疑剧不悬疑,凶手早早就揭秘了,后半程只是在讲述凶手为何要行凶,解密母女俩弑父(夫)埋尸的隐情。
观众一惊一乍的惊悚和节奏感,来源于拍摄技巧的堆砌,比如:
听到废弃古堡空房间里的响动,提心吊胆去开门结果飞出两只鸟;正要松一口气无意中转头,背后凭空出现一张脸,正吓一跳发现是自己上司;偷偷撬窗闯入凶手家里,恐惧感来源于头顶亮起的红灯,藏在床底下时,对方恰巧掉落一串钥匙准备探头来找……
一惊未停一惊又起。
这种恐怖片的,过山车式的惊悚是因为镜头语言,而不是现实题材本身让人后脊背发凉。
而两位家长互相肉搏、互砍、抡起榔头、拎着对方砸向墙和车窗、然后还能从对方手中逃脱,互相飙车追逐……他们如同超级亚赛人一样,铁片扎不死,榔头打不死,开车撞不死。
没完没了的追赶打斗情节,有些莫名其妙,也削减了校园霸凌题材的沉重感,让现实题材变得脱离现实。
而《默杀》片中最大争议,莫过于中如同其他类型片一样,出现大量虐女情景。
包括且不仅限于:
9岁小女孩被继父性侵下体流血的特写;校园霸凌中被戏耍玩弄的受害者的详细惨状;加害人在死者家属的复仇中也以奇观式的死法死去……
而在影片的短视频宣发中,也大量使用了此类虐女情景作为素材。
发现了吗?不仅仅在《默杀》,中外各种电影都频繁出现女性的受虐过程,她们的惨痛经历逐渐成为一种“工具”,用来机械化地催生观众的同情怜惜和愤怒,甚至提供了爽感。
这种设置难免会让人怀疑片方的目的性,到底是为了反对校园霸凌,还是以血腥暴力为噱头,只为票房大卖?
渲染受害人的悲惨,只能更加激发施暴者的兴奋和暴戾,下次这种施暴场面,请把镜头转向加害方好吗?
想用以暴制暴来惩治校园霸凌施暴方,虽然大快人心,但却是下下策。
走投无路的受害者家属,无法通过体面合理的途经将凶手绳之於法,无法寄望司法给予对方应得的严厉惩治,只能通过舍得一身剐,豁出自己性命,把手弄脏去寻求“公平”……
这压根不是爽剧,是悲哀。
所以说,《默杀》在如此鲜明的主题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猎奇>心痛,没能往深刻里拔高到社会意义。观众看得心惊肉跳,直呼“卧槽居然这样”,却没有留下深刻反思和震撼。
但另一方面,《默杀》又绝非一文不值。
默杀——沉默旁观就是一种间接的谋杀。
比起普通的校园霸凌电影,它将视角转向了那些旁观者,花费许多笔墨重点刻画了旁观之恶,沉默之恶。
在校园霸凌里:
校长无底线纵容孩子,包庇校霸的女儿仗势欺人;职工畏惧校长权势,害怕饭碗不保于是见死不救;自诩良善的神父明明亲眼看见凶手,却隐瞒不报,还劝受害者家属放下;执法人笑着接纳贿赂,无视冤屈和不公……
在家庭暴力中:
房东太太明知小孩被神经紧绷近乎癫狂的母亲常年殴打,却视若无睹;同楼层住客在看到女主被丈夫推搡,在楼道里残忍家暴,却只附在猫眼处静静地着……
有些沉默是纯粹恶毒;有些沉默是因为冷漠;有些沉默是为了利益;有些沉默是审时度势后,选择了高墙而非鸡蛋。
电影《默杀》给不够完美的真实世界一个符合朴素正义的结果:
霸凌他人者,遭他人虐杀;仗权欺人者,灾祸降临自家;对其他受害家属递过来的传单不闻不问的人,在自己女儿失踪时同样得不到关切。
风水轮流转,凡事有因果。旁观他人苦痛时永远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地走开;等终于轮到自己受害,想要求救想寻求帮助时,也只能得到他人的冷眼。
虽然呈现得比较刻意,挖掘不够深,略显匠气,缺些能打动人的情感,但好歹是点题了。
《默杀》讲校园暴力和冷漠路人,到底有没有蹭热点话题之嫌?
或许有吧。
毕竟大家关切的才是热点,故作高深晦涩没什么可夸的,所以讲大众关注的社会议题本身也不算错。
无论片方拍摄的初衷是什么,但在校园霸凌新闻频发的当下,敢谈这个社会现象,尽一份力引起更多人对校园霸凌的思考,就是它的价值。
虽然这还不够,还能更好,谈得更深。
校园霸凌问题是一个脓疮和毒瘤,得敢于下狠手,用手术刀剜肉清疮和刮骨疗伤的决心。
比起渲染受害人的惨,更要强调施暴者的惩治,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才能震慑暴力,真正根治病症。
点亮“在看”,不再沉默!
蝉创意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
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播报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