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上海一瞥

文/棠棠棠棠

15—16日,一天一夜,匆匆一瞥。在我这平民视野里,上海,挺让人喜欢。

一、城市建筑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家嘴地铁站8号口一出来,我就近距离的看到了魔都出镜率最高的三大建筑——上海中心(中国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傍晚五点钟的夕阳里,哥仨像披挂着金光斗篷的骑士。假如李白看到它们,怕要惊叹:这哥仨才是真正意义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深夜十点半,外滩,此岸是,和平饭店(依然金碧辉煌但不再有周润发和刀光剑影的)、被金光深镀的万国建筑群,人潮人海;对岸是,“东方明珠”璀璨夺目的射光,“哥仨”的剪影。此刻,天空新月悬挂,夜风爽朗,黄浦江清波微微清波。人们拥挤在高高的江堤上,交谈声惊喜———“你看,那是“打蛋器”(上海中心的民间外号),那是“开瓶器”(金融中心),那是“注射器”(金茂大厦)……”

而在白天去博物馆、白渡桥骑行或者步行的路上,只要一仰头,哥仨也都能进入你的视线。

即使匆匆一瞥,我也立即感受到,魔都的盛世繁华,以哥仨为代表的伟岸而独特的现代建筑群落,记一功。它们就是现代化上海的“腔调”。

从2号线合欢路口出来,又看见另一个建筑群。

这是一个由上海图书馆东馆、科技馆东馆、博物馆东馆、浦东美术馆、……组成的建筑阵容。

他们与陆家嘴CBD的风格迥异。虽然前卫却并不张扬、宏伟、气派又深富人文气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以前去新加坡,听人说新加坡是一座现代城市建筑艺术展馆。上海何尝不是呢。我觉得上海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建筑艺术丛林,而且并不曲高和寡。就算普通百姓也可走进还颇有收获。

二、打卡朵云和图书馆东馆

我去了“上海中心”52楼,打卡了全球最高的书店——朵云书店。预约、排队、专人引导、乘专用电梯高速抵达。买一杯饮料,得到一个座位,俯瞰上海全景。就像在布达拉宫看拉萨,在339看成都一样,壮丽的景色让人无法视而不见。

朵云书店与“东方明珠”的观景功能相同,区别是后者需要购买几百元门票,前者不用花钱,而且还能心旷神怡边观景边阅读,此刻,我在朵云读《传习录》:“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之后又去了图书馆东馆(预约了16日晚上七点到九点的讲座),沉浸式打卡了这座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与朵云的人满为患相比,作为能提供近6000个的阅览席的东馆更显出“有容乃大”的气度。不需要抢预约号,不需排长队等待,也没有拥挤和喧嚣,出示随申码就能便捷进入。

这是一个三人对谈式讲座,在图书馆的五楼。(上下扶梯时,我顺便参观了一至五楼,很有魅力)。

讲座主题是:“他将自己付与狂风骇浪——雪莱的追寻”,来宾不少但座有虚席,气氛很是宽松宁静。三个人交替发言,讨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拜伦、济慈……观众静静聆听,有几个年轻人在记笔记。

近两个小时下来,我这个奔波了几百里的异乡人感觉到休憩的恬静,甚至拥有了一些上海归宿感。

中国的城市图书馆确实很赞,它们为所有精神疲惫的人(包括城市漂泊者)留灯,留免费的座位,留一段阅读、聆听、休憩的时光,留慰藉和温暖。它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同造物者无尽宝藏的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

上海图书馆东馆体量巨大令我惊叹,而它等随和和宽广又让我对它的好感满格,想必它也定能让更多的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海漂族)感觉到爱和温暖。

三、

上海是一个对比鲜明的城市。

每个城市都有对比,但上海很突出。

听完讲座出来,刚晚上十点,但门前的合欢路、迎春路上几乎没有行人了。沿迎春路走五六百米,再过了二百米米下穿隧道到科技馆地铁口这一段路,我几乎一路小跑,因为冷清让人不安。直到坐上地铁二号线,我才心安。

与此同时,外滩正热闹非凡,这是我半小时后从地铁2线南京东路口出来看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十分钟车程之隔,迎春路和南京路,一寂寥一热闹,分明是两个世界(除了天上的月亮相同外。)

外滩的人数究竟有多少?摩肩接踵不足以形容,人潮人海一点也不夸张。从南京路到外滩,交警们都像守护即将涨潮的大堤一样守护每一处被红灯阻行的地方,只见两面的行人在几分钟里迅速汇聚,瞬间变成两只宛蓄势待发的的“军队”;绿灯一亮,两边立即相向奔涌的人群,如溃堤的洪水,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之所以没有失控,全靠交警们严阵守护。

被人潮裹挟,我竟一点也不反感,反而还很兴奋;灯光之盛、人潮之汹涌,两旁街肆叫卖声之响亮,人声鼎沸盈天,我不仅没觉有厌烦,反而对震撼性的心灵冲击感到新奇。

这才发现,自己低估了上海的繁华,又高估了自己对热闹的免疫力。

你说趋之若鹜也罢、浮华喧嚣也罢,但这的确是无以复加的热闹、肉眼得见的真实的人数数据发言、是让人心服口服的外滩吸引力。

这时听见两个人交谈,一个说道——“上海是东方的巴黎,一百年前就是十里洋场,花花世界———”

我想,一百年后的今天,上海不仅是东方的巴黎,更应是一座具有独立表达力、可与世界任何第一流城市平等对话的城市了。

之前百度到“外滩关灯时间是十一点”,还暗暗担心,毕竟我到外滩就是十点半了。但当我一来到这里,看到这份璀璨而喧嚣的真实时,我发现自己担心多余了。就算呆到深夜12点,你也可以安心从容踱回酒店,因为你此时依然在人潮人海里行走,依然在澎湃而热烈的繁花里徜徉,这里的许多商店忘记打烊,许多警察巡逻守护……

此刻,你不会像昨天晚上在乌镇想起的“我打江南走过,那开在季节容颜如莲花的凋落”这样的诗,你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这样的歌曲,你会生发出“这盛世如我所愿”的真挚感慨。

突然我有点难为情,因为以前我经常是这样给上海人安利九眼桥夜景的——“九眼桥,是我看到的最璀璨的夜景。”此时我想起《秋水篇》的河伯的“望洋向若而叹”,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之前上海朋友从不据理力争的沉默,是多高的教养。

并非我觉得九眼桥不美了,而是我明白了美丽不止一处,也不止一种。山外青山,楼外楼,繁华之外繁华,远方之外远方,不可思量,自己今后要慎重用“最”字。

人们常说,“所谓旅游,就是外地人去当地人不去的地方。”我完全能理解一个上海人说“外滩我是不爱去的”这句话,毕竟“五色令人眼盲,”见多了,总难免疲劳于浮华。

但我又必须尊重自己的感性。我得承认自己被这种热烈触动。下次得闲,我还会再来外滩看夜景,至少三次。

一边是宁静、甚至寂寥的学术讲座,一边是热闹、有点虚浮的繁华。这就是上海印象的第一重对比。

此外还有其他的对比,简略记录如下:

一边是现代建筑城市艺术之丛林 ,比比皆是的、恢弘、现代化,设计感十足,充分彰显最发达的城市的现代建筑;一边是大量陈旧、逼仄,随便伸出窗台的晾衣杆的小区民居。6月17日,在我骑车去博物馆的路上,抬头回头,随处可见人们毫不藏拙地晾晒着各种衣物,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中,如同旗帜招展。

一边是传说里中高档消费,(坊间流传,有人离开上海时,穷得只剩内裤。但我没发言权);一边是我亲自感受的各式各样的性价比超过杭州成都熟食(比如宁波街的生煎,荠菜包子、各种家常菜、生鲜的黄瓜等等,品种多,性价比高,个人感觉上海拥有比杭州乌镇更大的蔬菜水果食物种类自由。)

四、上海的平民之“行”

司机告诉我,乌镇有上海南站的直达车。

高德一查,明显乘汽车更加优化。同样的价格、可以提前两小时(也就是16号下午3点)到。我立刻调整攻略,退火车票,乘汽车到了上海南站。

对比一下上海和成都的地铁。论收费,上海完胜:在我呆在上海的一天一夜中,第一天,从南站到南京东路宾馆,南京东路到上海中心,上海中心到上海图书馆东馆,东馆返回外滩。第二天,从宾馆到武康路,又从宾馆到上海站。支付宝拉出账单一看,总共花了地铁费一、二十块。

论体验感,后起之秀的成都完胜。上海地铁出口多,过分松散(由于里面包含的商业体太多),电梯和设施旧。所以即使一两站路(比如从南京东路到博物馆)乘地铁也需要三四十分钟,反而不如骑单车便捷省时。

我在成都买的骑行卡上海用也是免费的。得益于预报中的暴雨一直没来,准确的说是幸运的避开了梅雨季节,使我16日可以在上海自由骑行中看上海。16日上午骑车去博物馆又骑车回宾馆。下午从又在武康路骑行,本来说在宋庆龄故居和武康路打完卡、喝完咖啡没事骑车转转(游人太多,武康路的宁静大打折扣)。

结果,转着转着,我遇见了上海家长们为中考(17日考)孩子缴费排的长队(跟打卡排队完全不同的);

转着转着,我遇见上海理工大,进去打卡拍照,

转着转着,我融入普通市民的车流,一直骑完复兴路(一条长长的梧桐树荫路)。

转着转着,我骑回到了南京路,看到了黄昏的白渡桥。

所以,光十七号下午,我在上海夕阳光芒里骑行了十多公里,就像在成都每天上早班那样,骑行时,自行车把手抓得很紧,心情很放松。

自行车导航会避开干道,带你穿梭于小街小巷。我因此漫然四顾,看到上海真实而平凡的另一面:阳光和煦,行人匆匆,只要不是干道,你随时可以看到大把电缆拧成一股从空中经行,窗口伸出来的各种晾衣杆上的被单、棉絮、裙子甚至内衣。这种景象又有点惊人,就像外滩的繁华有点惊人一样。

五结语

从很多角度看,上海是一个对比非常明显的城市。

是夜,当我坐上去苏州的列车,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上海人,我会不会更有点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呢?应该有吧,应该不会这样漫无目的的蹉跎半生吧。

如果我是上海人,我怕会不会有这么空闲的心情,坐在图书馆长篇大段的写改无用的文字呢?

那时,我打开b站,带上耳机,app自动打开了王德峰讲的《坛经》,因为王德峰是我在2024年听得最多的人。(我对奥儿说,他是精神之父。)

王德峰不就是上海复旦的教授吗?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长流通,即名为彼岸。”不就是这个上海人教会我的吗?

可见,匆匆一瞥,我对上海精神的认识多么肤浅。

这个城市有火热的一面:狂热的逐梦、崇拜名利。但在此之中,也淬炼出了更加深广的宁静,更蓬勃的生命力,更接近真谛的生命感悟。

大概这才是它极度繁华而又悠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一天一夜,我认识了一座城市。我觉得这是一个一定要去看看的城市(尤其是年轻人)。

再见上海,我还会再来。

棠6月17日于七里山塘

定稿于7月6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