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老少爷们儿们!在下张大少。

写这本书太不易了,动笔的时候上证在3700,写完就跌到了2600,本以为交稿付梓就完事了,结果数日前刚收到样书3000点又被击穿了。此时此刻,只想填词一曲,谨以狗屁不通的填词,向那些伟大的作家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另外,把此书的后记放于此处,给有意购书的朋友当个导读。

一场梦要做多久,

嵌套多少片段才算完,

离开幻境才是家,

只把躯壳留下。

一本书要写多久,

历经多少删改才会完,

还在天天胡扯蛋,

还在天天说今生无悔无怨,

用宇宙做实验,

瞬间一百万年,

我不再是我,

谁又是谁?

别问我的伤,别问我的痛,

别问我的牛逼是否还在吹,

别问我是碳还是硅,

别问人逢假酒醉不醉。。。

别问我的苦,别问我的悲,

别问我的码字是否很疲惫,

别问我今夜几点睡,

别问文不加点对不对,

也别问我会不会。。。

后记

于我而言,这本四百多页的册子算是一封情书。只不过,稍稍迟了一二十年。

我从小对绘画情有独钟。那时的我,就像石器时代在山洞里创作岩画的原始人,不会写字,只知道用图形表现自己光怪陆离的梦境和幻想,描绘动画片中复杂的机器人、庞大的城堡群、飞天遁地的精灵。上学后,我也主动要求家里给自己报过不少美术兴趣班。可惜,兴趣班上的老师都不太关心兴趣,科班出身的他们上起课来,方法正统,要求严格,学生必须对着一堆石膏几何体或者家常物件没完没了地描摹,画画的乐趣就这么逐渐消磨殆尽。我唯一的艺术爱好也随之止步于学生时代。

学习数学也有类似经历。学校的数学教育注重快速解题,平时得牢记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以应付考试,取得高分。在这种环境下,需要做的就是背一堆公式,刷那些永远也刷不完的试卷。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甚至还凭借这个优势考上了天津大学,但对它并无太多兴趣可言,自然也没选择数学专业。就业后,我成为一名程序猿,天天都要使用数学算法敲代码,实现客户需求,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业余时间利用数学模型分析股票走势,辗转腾挪,奋勇淘金,拿下了 K 线图上不计其数的大红蜡烛。虽然这个学科对学业、事业和生活帮助巨大,但我知道,自己依然徘徊在数学殿堂之外。刷成绩、敲代码、分析 K线图,用到的数学顶多只能算作一些技巧,而技巧只是数学的一小部分,远不能代表整个学科,几千年的数学成就绝不只是这些雕虫小技。就这样,经受学校与社会的双重教育之后,在我的记忆中,数学的真实面貌变得越来越模糊,只剩下一些残缺的公式和凌乱的图形。

有一天,我无意中在旧书店里翻开了一本荷兰版画家埃舍尔的画集,《变形》《美洲鳄》《手画手》《日与夜》《天与水》《升与降》,那些极富视觉冲击力又充满数学韵味的作品立即吸引了我。在埃舍尔构造的世界中,每一个形象都是严密计算的结果,与其说是艺术创作,不如说是一位数学家在进行推演。他的作品一改传统绘画枯燥乏味的创作过程和拿腔捏调的表现形式,理性与感性水乳交融,又处处妙趣横生。分形、对称、拓扑、密铺平面、双曲几何,一个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了一幅幅有故事的版画。我恍然大悟:原来绘画和数学相距并不遥远,数学之美并非只能通过深奥的公式呈现,视觉艺术同样能够展示理性的魅力。

埃舍尔原本是个数学的门外汉,中学时代成绩糟糕,甚至不能毕业。成为画师之后,他尝试过多种风格,却一直默默无闻,三十多岁还一贫如洗,也曾一度自暴自弃。直到三十八岁那年在西班牙游历了阿尔罕布拉宫之后,他才突然开窍,从此名声大噪。看来,数学工作者不一定都是躲在象牙塔内冥思苦想、高冷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他们的智力也未必超凡脱俗,而是和我们一样,有着世俗的欲望和追求,也同样会经历常人的喜悦与苦恼。我又一次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这样的庸人和数学的距离也并非遥不可及。

内心深处,我对艺术和数学的感情再度激活。

于是,我开始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数学艺术涂鸦,尝试从事物的数学特性中挖掘审美价值。基于数学原理,借助绘图软件,绘画功底平平的我居然可以分分钟完成一幅“画作”,这着实让人感觉不可思议,自己一介外行,竟仿佛开辟了进军高端艺术界的捷径—百年之前的埃舍尔不正是这样吗?遗憾的是,我这些画作遭受的待遇,却和后期的埃舍尔判若天渊,似乎没人对我这样的“非主流艺术家”感兴趣。我那个几乎专发此类作品的公众号,数年里一直粉丝寥寥,门可罗雀。

直到 2020 年的一天,我在豆瓣上收到行距文化毛晓秋老师的留言,问我是否有意将这些创作整理出版。当时的感觉是,地板上躺尸多年的神仙股也有涨停的一天啊。在股市里沉浮多年,我早已练就逢异动就杀入的习惯。写书之路开始了。

数学的实际应用数不胜数,但我不想讲述数学有多么万能。艺术的确是光彩照人的文化瑰宝,但我没有能力全面展示艺术有多么伟大。我感兴趣的,是从数学的视角重新观察和思考艺术。说不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对传说中的数学之美十分好奇,却苦于不通数学之理而无法得窥一二,或者对艺术之美万般倾慕,却又不得其门而入。在下不才,愿尝试用一支数学之笔描绘一幅幅艺术画卷:新石器彩陶、商周青铜、秦汉瓦当、中世纪欧洲哥特教堂、伊斯兰装饰图案、安哥拉大叔和印度大婶的神秘地画、凯尔特绳结、漫山遍野的花朵、宇宙天体的运行……五洲四海的艺术作品和亘古通今的自然造物之中,隐藏着众多总是被熟视无睹的数学秩序,我想将它们一一梳理。本书包含数百幅由我基于几何图形构建的数字艺术作品,哪怕仅仅是抛砖引玉,也足以证明:数学不但可以理性地解析美的秩序,还能艺术化地创造出新的秩序之美。

这本小书共六章,分属不同的数学主题,也分别涉及不同的艺术形式或自然景观,各章之间相对独立,并无数学思维上的递进关系。既然已经读到拙记,不知你是从头至尾、一路到底地走来,还是随意翻阅,沿着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漫游至此呢?无论如何,我最大的期待是,愿你能和我一样享受到数学演绎带来的思维乐趣和审美体验。本书是我利用业余时间陆续完成的作品,时间和水平都很有限,难免有所错漏。大家有任何意见和反馈,都欢迎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宇宙文明带路党”交流。最后,感谢行距文化毛晓秋老师的垂青,在涌动着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上发现了我那些无人问津的超冷门画作并推荐给出版人,这绝不比在 A 股五千只股票里抓到连续涨停的妖股概率更大。感谢读库团队的错爱,感谢杨运洋编辑对我的指点和支持,让我这个一码字就头疼的理工男破天荒地写出了一本十余万字的书。感谢家人于生活起居上的悉心照料,让我可以在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

回头望去,哪怕很有些羞惭,很有些肉麻,我也终于有勇气说上一句,本书是鄙人献给数学和艺术的情书。只不过,也献给诸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购书请戳此图片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在下告退。

转发随意,转载请联系张大少本尊,联系方式请见公众号底部菜单栏。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宇宙文明带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