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初三年正月(239年1月),魏明帝曹睿病逝。因为继位的曹芳年幼,所以曹睿临终前选择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这为司马父子的篡夺曹魏证券埋下了伏笔。但鲜为人知的是,曹睿最初选择的托孤大臣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而不是后来的曹爽和司马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曹睿没有改变托孤大臣的具体人选,可能就没有司马氏篡位了。根据史书记载,促使曹睿改变决定的人是刘放和孙资(放、资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那么刘放、孙资为什么能让曹叡改变托孤大臣的人选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推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改革,将朝廷大权集中于尚书台。到了东汉后期,尚书台的权力已经大到了威胁皇权的程度。曹操称魏公后设立秘书令,以分割尚书台的权力,是为后世中书省的雏形。而曹操设立秘书令的两个副手秘书郎就是刘放和孙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丕继位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刘放任中书监,孙资任中书令。曹丕将尚书台的权力向中书监和中书令转移,导致刘放和孙资的实际权力越来越大。曹睿继位后延续了曹丕“削弱尚书、加强中书”的改革并继续重用刘放和孙资,刘放和孙资的政治影响力更胜曹丕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曹操设秘书令到曹睿病逝,刘放和孙资以中书(秘书)之位执掌曹魏中枢长达三十几年。曹魏在这三十几年里的皇帝诏令几乎都是刘放和孙资起草的,朝廷大事也必须经过刘放和孙资才能形成正式决议。如果没有刘放和孙资的配合,曹睿对托孤大臣的安排无法真正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如此,曹睿要么争取刘放和孙资的配合,要么提前处置这二人,但曹睿直到去世都很信任刘放和孙资。当刘放和孙资提出修改意见后,曹睿也只能改变托孤大臣的人选,反正刘放和孙资还有修改遗诏的权限。于是曹魏最终还是间接亡于“孙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