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已成为再生医学、药物发现和精准医疗领域的关键技术。
iPSC作为一种新型的干细胞,俨然已经成为细胞领域的“宠儿”。其具有在体外无限扩增并分化成体内任何细胞类型的潜力,可用于生成各种分化细胞及细胞治疗、疾病建模、药物发现和毒理学筛选的应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比诱导多能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过程中,发现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拥有很大的优势——
一方面,iPSC由受体的细胞重新编码生成,不会诱发免疫反应。可有效地避免免疫排斥,为临床治疗打下了基础。
另外一方面,iPSC能够有效地避免伦理学带来的问题,为再生医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2022年1月14日,日本庆应大学成功将iPSC移植到脊髓患者体内,iPSC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团队发明的iPSC迅速改变了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
iPSC的疾病应用
截止目前,iPSC已被应用于眼角膜移植、帕金森氏症、黄斑部退化、心脏疾病、脊髓疾病、输血性疾病、关节炎、一型糖尿病以及白血病等9种疾病的临床试验与治疗,尤其以眼病、脊髓损伤、心肌梗塞等治疗效果明显。需要强调的是iPSC诱导产生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大幅扩增均有干性功能的细胞。
例如,2024年1月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杨治权教授团队进行了全球首例iPS神经干细胞治疗脑梗塞临床受试者给药,并完成了21天的观察,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正常,于术后3日顺利出院(下图)。
2023年7月18日,首例使用iNSC-DAP(诱导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自体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外科手术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功完成。这一手术的成功实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手段的重大突破,也是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
手术当天,赵国光教授带领团队,应用手术机器人,通过立体定位技术,精准地将iNSC-DAP自体细胞移植到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纹状体
制备及存储自身iPSC有何意义?
众所周知,脐带血等组织中蕴藏丰富的活性干细胞,而干细胞是治疗重大疾病的关键。但其实,随着干细胞提取技术的快速发展,脐带血、骨髓、胎盘等传统干细胞提取源头已不再是最优选择,用户可自由选择更无痛、无伤害、不涉及伦理道德的细胞冻存服务。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细胞冻存已经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相较传统细胞存储,iPSC技术更安全、便捷、高效,无需再应对老旧技术挑战与伦理道德的双重压力。如今国内已经涌出一大批相关领域的优秀企业或机构,提供更多更优良的选择。
科学家相信,自体移植是再生医学细胞移植治疗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再生医疗中,移植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容易在体内存活而不受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对于获得治疗效果非常重要。没有任何细胞比自身的细胞更适合自己的身体。存储iPSC,日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自身细胞进行治疗的效果。
iPSC的最大优势
01合自体移植
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MSC间充质干细胞等多种类型,其中iPSC非常适合自体移植,即移植患者自身细胞到体内。原因是iPSC可以通过自身细胞制成,能避免细胞移植后引起排斥反应。牙髓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也可以从自体采取,但需要拔牙或做提取脐带组织。iPS细胞只需采集皮肤组织、血液、尿液等即可。
02iPSC无限扩增
与其他干细胞相比,iPSC具有更高的扩增能力,能无限扩增。细胞移植治疗的成效虽取决于治疗方法,但就需要足够数量的细胞。其他类型的干细胞一直难以在体外扩增。通过从患者自身细胞制造iPSC,并在培养室中大量扩增所需的细胞,就能得到治疗所需的移植用细胞数。此外,其他干细胞的储备用完后就没了,但只要存储少量的iPSC,就能再次进行培养扩增。
03适应症多,针对各种疾病正进行临床研究及试验
iPSC的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能转化为攻击癌症的免疫细胞、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等各种细胞类型。人体内能转化为其他细胞类型的干细胞为数不多。
目前,全球各地开展多个用iPSC来治疗疾病的临床试验,针对包括帕金森病、脊髓损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角膜疾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等各种疾病。
过去几年,国内外的投资集中于研发从iPSC制成治疗癌症用的免疫细胞(T细胞),并期望实际应用于癌症免疫疗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望能用iPSC制作所需细胞,并大规模应用于再生医学领域。
【免责声明】
1.本文旨在介绍生物医疗领域前沿资讯、科学普及细胞领域的相关知识,仅用于分享、交流和学习。仅供访问者参考,不具备任何临床治疗建议或方向,不作为官方立场,不构成任何价值判断。
2.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源自网络,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