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鉴于实际人口、出生和死亡人口、预测人口的各种潜在误导性,本文提出“预期人口”的概念作为监测人口形势和评判人口政策的核心指标。预期人口只依赖于当年的人口变化数据,没有任何主观设定参数,而且具有直观可解释性。
文 | 黄文政
本文2023年7月11日发表
本文共6929字,需用时18分钟
【 正 文 】
一、实际人口和预期人口
下表列出的是2021年世界主要国际联盟和预期人口排在前50位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人口和预期人口。该表格还涵盖了计算预期人口所需的数据。列出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完整原始数据和预期人口表格存放在育娲人口网站。
注:国家和地区按2021年预期人口排序。实际人口、出生人口、生育率、平均生育年龄、预期寿命来自联合国,净移入人口来自世界银行。联合国预测虽然离谱,但其历史数据基本可信。更替水平由出生性别及女性至15岁和至40岁的死亡率估算。人口数据的单位为万人。
从概念上来说,预期人口是指,如果生育率、平均生育年龄、更替水平、预期寿命维持在今年的水平不变,按今年的出生人口和净移入人口推算,从今年到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时的总人口。本文后面会解释为何需要及如何定义预期人口,并讨论预期人口的特性。
根据此表格,在2021年,虽然中国拥有14.26亿的实际人口,占世界比例为18.0%,居世界各国第一位,但中国预期人口只有3.95亿,占世界比例仅为3.26%,退居世界各国第7位。
该表还对比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联盟的实际人口和预期人口。从2021年的实际人口到2021年的预期人口,中国由经合组织的103.8%降到33.9%,由五眼联盟的351%降到96%,由欧洲联盟的326.9%降到123.9%,由阿拉伯国家联盟的312 .2%降到31.2%,由东南亚国家联盟的211.4%降到50.3%,由突厥国家联盟的884%降到176%。
简言之,中国实际人口与经合组织相当,对五眼联盟、欧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和突厥国家联盟都具有压倒性优势,但中国预期人口则只有经合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几分之一到一半,甚至被五眼联盟超过,只是略高于欧洲联盟,却还不到突厥国家联盟的两倍。
二、为何需要提出预期人口的概念?
人口数据中最受关注的总人口,受过去七八十年的出生、死亡和迁移人口影响,不仅严重滞后于当下人口变化,也反映不了未来人口趋势,因而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就算从现在开始,中国一个人都不生,30年后的总人口依然有9.46亿,这让很多人觉得所谓人口坍塌就是危言耸听。但如果真的如此,届时年轻人口就归零了,而百年后中国总人口都会归零。
当年的出生、死亡和迁移人口能反映当下人口变化,却反映不了未来人口趋势。例如,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是956万,假设出生人口一直维持在该水平,那么在80岁的预期寿命下,中国未来似乎还能维持7亿多人。但除非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出生人口会持续下跌。如果未来生育率维持在2022年1.07的水平甚至更低,那么百年后中国连4亿人都维持不了,况且人口萎缩根本没有底部。
人口预测既能反映当下人口变化,也能反映未来人口趋势,却需要对未来每年的女性分年龄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男女分年龄死亡率做出假设,而这些假设存在极大的随意性。
例如,前国家卫计委在2016年对2022年出生人口的高、中、低预测分别是1653万、1616万、1579万;就是低预测也比实际的956万多出65%,这背后主要是他们对生育率的严重高估。而联合国对中国未来人口也一直存在严重高估的倾向。
三、预期人口的特性
考虑到上述因素,我提出“预期人口”的指标来综合反映当下人口变化和未来人口趋势。预期人口的严格定义附在文后。
如果说预期寿命概括了当年分年龄死亡率,并在概念上可解释为寿命,预期人口则概括了当年生育率、更替水平、平均生育年龄、预期寿命、出生人口、净移入人口等六项反映出生、死亡、迁徙的指标,并在概念上可直观解释为总人口。
预期人口的计算过程不需要人口结构数据和其他年份数据,也没有任何主观设定的参数,从而可避免各种误导和操纵。因为只考虑了当年数据,预期人口当然也不是对未来人口的准确预测。有关人口预测的详尽方法,请参见我写的《几个常识性概念和人口预测》一文。
预期人口会随每年的出生、死亡和迁移人口数据变化而变化,可以作为监测人口形势,制定和评判人口政策的核心参考指标。
如果预期人口在不断减少,那说明人口萎缩形势在持续恶化。如果希望未来人口维持在不低于10亿的水平,那么预期人口必须要维持在10亿以上才说明政策到位。如果预期人口一直低于4亿,那可以确定未来人口规模不可能维持在4亿以上。
1)如果生育率稳定,预期人口在平均意义上会以相)对稳定的速度作指数增减。如果生育率维持在2021年的水平,中国预期人口预计会以年均萎缩2%(即h-1)的速度持续下降。
2)生育率的变化会高度影响预期人口。根据2022年数据计算的中国预期人口仅为3.17亿,比2021的3.95亿减少足足19.7%,说明人口萎缩还在加速。
3)2021年世界很多国家的出生、死亡和迁移人口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一般来说,疫情会降低预期寿命、生育率和净移入人口,虽然也有少数国家生育率在疫情期间上升。
4)受人口结构影响,中国出生人口的萎缩会先放缓后再加速。中国预期人口因忽略当下人口结构,短期内会低于稳定生育率下的预测结果,但长期来看两者是趋近的。
5)预期人口的计算基于当年人口变化数据,并未考虑这些数据未来的变化。例如,印度和非洲国家的生育率有望持续下降,因此到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时,这些国家的实际人口应该会显著低于表格中的预期人口。
四、人口规模决定中国未来
人口规模效应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这包括空间上由交流和互动凝聚的横向规模效应,还包括时间上由知识和技能凝结的纵向规模效应。如果把全人类想象成一个网络,任何一点的发达程度取决于该点能够连接的按紧密度加权的纵向人口和横向人口。
从这个框架来看,我们与美国的竞争并不是14人与3亿多人的竞争。美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乃至政治和安全上的整合带来的横向人口,再加上美国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技术和知识积累带来的纵向人口,让美国能仰仗相当于中国至少20亿人口体量的规模效应。
中国现在的实际人口与经合组织相当,但预期人口只有经合组织的1/3。相对于内部联系更为紧密的五眼联盟,中国更是从实际人口的3.5倍降为预期人口低于五眼联盟。该联盟内部联系紧密度甚至不亚于中国。例如,一个软件工程师从加拿大转移到美国工作,可能比从河北转移到北京更容易。而对中国进行军事围堵,澳大利亚甚至比美国更为积极。
中国预期人口被经合组织碾压,甚至被五眼联盟超过,预示着中国如果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未来将彻底丧失对美国的横向人口规模优势。在这种情形下,美国乃至西方对中国已经缩小的纵向人口规模优势可能再一次拉大。
我会在未来更详尽地解释规模效应及其核心意义,系统性地论述为何人口规模决定中国命运。人口的负面意义是微观、直接和短期的,而正面意义则是宏观、间接和长期的。要理解人口的规模效应,需要体系性和框架性的思考,而这在长期负面看待人口数量的中国社会尤其艰难。
但我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主流社会最终认识到,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为了维持中华民族的薪火相传,确保民众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将预期人口稳定在确保国家有充分竞争力的水平以上,是必须要做到,而且一定能做到的。
从今年开始,我会在每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发布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以及主要国际联盟组织的预期人口,旨在让大家能更好地判断不同国家和国际联盟未来的人口数量并评估人口政策效果。欢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呈现和传播本文的数据和观点。为了警示人口变局及其严重影响,倡导可持续的人口理念,本人放弃此文和任何其他与人口相关的文章的版权
附录:预期人口的定义
相对于更替水平r,生育率F意味着当年出生人口是上辈出生人口的F/r倍。在平均生育年龄A下,这个倍数换算成出生人口的年变化率则是 h = (F/r)^(1/A)。
从今年到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E时,累积出生人口相对于今年出生人口的倍数则是1+h+h^2+…+h^(E-1),即 (1-h^E)/(1-h)。当h趋于1时,该倍数收敛于E。对出生人口P和净移入人口I,我们定义预期人口如下:
预期人口 = P * (1-h^E)/(1-h) + I * E。
上式可理解为从今年到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E时,累积出生人口总数和净移入人口。如果把预期寿命看成是实际寿命,预期人口就是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时的包括净移入人口的总人口。
那么如何计算更替水平r呢?在出生性别比S和女性到平均生育年龄的死亡率d下,100+S个活产婴儿,对应100个活产女婴以及100*(1-d)个达到平均生育年龄的女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r = (1+ S/100)/(1-d)来作为更替水平。
由于联合国数据只提供女性从出生到15岁的死亡率D15和到40岁的死亡率D40,我们用如下插值公式来估算女性到平均生育年龄的死亡率:
d = (D15 * (A-15) + D40 *(40-A))/(40-15)。
在解读预期人口时,我们视预期寿命为实际寿命,视平均生育年龄为实际生育年龄。这些做法在数学上相当于以平均值来代表个体,有助于赋予定义直观可解释性。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
本公众号汇集黄文政文章,阐述人类美好生活依赖于时空关联的人口规模。一是由知识和技能凝结的纵向人数;二是由交流和互动凝聚的横向人数。 该框架源自对生命群体演化底层逻辑的思考,探究我们是谁,应在哪,如何协同,意在解释为何生存、繁衍、兴盛是生命终极意义。
欢迎传播我们的理念。本公众号把所有文章的转载权限设置为“快捷转载”。任何帐号无需向我们申请即可直接转载本公众号的任何文章。
如要与作者交流,请发电邮至:renkouguimo@163.com。
如要关注本公众号,请点击下面图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