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衡水首例 “零”先一步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南院区成功运用“零交换”技术开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
7月5日下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南院区神经外科三病区首次采用“零交换”新技术,成功实施颅内动脉狭窄扩张成型手术,让一位多次脑梗患者颅内狭窄动脉恢复血流。据悉,此次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采用“零交换”技术为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狭窄扩张术,属于衡水首例。
59岁的王先生,因多次脑梗发作,出现言语不利、肢体活动不利等状况,就诊于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南院区神经外科三病区。经检查,神经外科三病区团队将患者致病血管确定为左侧大脑中动脉,该动脉已经重度狭窄,并出现近全闭塞的情况,如病情继续进展,将会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风险,随时危及生命。神经外科三病区主任相毅与副主任医师张明哲博士围绕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综合研判,制定了“零交换”技术颅内动脉扩张成型手术方案,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了手术治疗方案及相关风险并发症等事宜。手术历时50分钟便顺利结束,术后造影显示:血管成形良好,前向血流明显改善,术后患者言语迟钝较前明显好转。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由于颅内血管内膜斑块形成引致血管管腔变窄,从而引起血流供应异常或者氧供给不足。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厚,管腔能通过的血流逐渐减少甚至完全被阻塞;另外,增厚的斑块可能脱落并在血管某处再次堵塞而引起急性卒中。据统计,在亚洲卒中人群中,这种疾病占比可以达到50%,它每年的复发率可以高达23%。
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三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搭桥手术治疗。其中,介入治疗因为其微创,并且手术效果立竿见影,受到广大患者及医疗工作者的青睐,但是,介入手术虽然微创,但是手术过程因其手术中多次“交换操作”使手术存在术中脑出血及脑缺血风险。
传统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大体分为七个主要的步骤,首先导丝越过血管狭窄的部位,然后应用多次“交换”技术,将所用到的造影微导管、球囊微导管、支架微导管输送到狭窄部位才能进行手术。那么,什么又是“交换技术”呢?就是要以3米长的微导丝作为内芯,将所需要使用的各种类型的微导管撤回和输送到病变部位,整个交换过程需要在射线下三名手术医生全程协助,即要保证导丝头端稳定,又要确保输送导管到位。因此在患者血管迂曲、输送球囊或支架通过狭窄、充盈球囊、导丝张力过大等情况下,都会使导丝前跳,造成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血管夹层、血栓形成等情况。有文献报道传统手术每台交换技术使用至少3-4次,这也会更多的导致血管破裂、颅内出血、血管夹层等风险,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相毅主任介绍,“零交换”技术就是应用输送型球囊导管到位后直接治疗,免去传统手术的交换过程,将传统手术交换次数从3-4次变为0次。与传统技术相比,“零交换”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器械交换,减少手术操作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因全麻出现的风险,还可以减少X线透视时间,减少造影剂剂量,同时球囊扩张与释放支架,能够提高患者预后,避免传统手术交换操作造成的内膜损伤、斑块破裂、血管痉挛风险。同时,由一根球囊输送导管代替了确认真腔微导管+球囊导管+支架释放微导管+1-2根微导丝(工作导丝/额外并行导丝),综合可将手术费用减少15000元支出,切实为衡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带来了新福音。
本次“零交换”技术的成功应用,填补了衡水市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空白,标志着哈院神经外科的救治能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哈院团队将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持续为衡水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