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对传统中医的研究表明,中医和中药与现代医学的联系比以前想象的要多——《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报告表示:“科学家发现传统中药是基于复杂的蛋白质网络——比现代科学早 3000 年。”

文章指出,科学文献中受人尊敬的社论多次将中医称为“很大程度上只是伪科学”和“基于未经证实的理论”。然而,这里是信徒的辩护:中医确实是严格的科学,同时早于我们所说的“现代科学”的欧洲起源。

中钥专注药食同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钥专注药食同源

首先,中药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第一个成分是生物大分子,即多糖、蛋白质和核酸,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它们常常被用作治疗药物的来源 [1.2]。

根据传统的蛋白质吸收理论,蛋白质只有在体内分解成游离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直到1960年Newey和Smith的研究才发现,蛋白质在小肠中的消化产物不仅由氨基酸组成,还含有大量的低聚物[3]。

事实上,研究表明,消化道中蛋白质的消化终产物大部分是低聚物,而且寡肽可以通过肠粘膜细胞完全进入体循环。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相比,生物活性肽即使在小剂量下也能对代谢调节产生巨大影响[4],而中药中已鉴定出多种具有与其传统已知功效相关的相似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因此,一些中药,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中药,真正的功效可能来自于它们的生物活性肽。

中钥专注药食同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钥专注药食同源

除了药理活性外,多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药用植物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碳水化合物参与生殖发育、生长、应激等过程,是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分子识别的决定因素。而随着人们对生物大分子在药用植物生长和品质形成中的必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科学家们开始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功能。

中钥掌握汉方增效核心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钥掌握汉方增效核心技术

生物大分子在中药药材基础中的关键是药理活性及其与功效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证据表明多糖、蛋白质(包括肽)和核酸[5.6 ]具有广泛的生物效应,特别是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1]。由于其安全无毒的特性,它们已广泛应用于生化和医学实际应用中[7]。

同时,随着对中药研究的深入,“药食同源”的概念逐渐受到更多关注。中药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同时也是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宝贵资源。在中医的“药食同源”理念下,许多中药材既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食材,用于日常饮食的调理。

而中药发酵技术作为传统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药食同源”理念的实践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发酵技术,中药材中的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和核酸可以被更好地转化和释放,其药理活性和营养价值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即使这样,目前的发现也只是中医活动及中药材应用的冰山一角,毕竟汉方不计其数,而中药有效成分也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依然亟待开发,并将之大量运用于药食同源的增效汉方之中。

参考文献:

[1].Yu Y, Shen M, Song Q, Xie J.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of polysaccharide from natural resources: a review.Carbohyd Polym.2018;183:91–101. doi:10.1016/j.carbpol.2017.12.009.

[2].Xu J, Lian F, Zhao L, Zhao Y, Chen X, Zhang X, Guo Y, Zhang C, Zhou Q, Xue Z. Structural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during allevi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a Chinese herbal formula.ISME J.2015;9(3):552. doi:10.1038/ismej.2014.177.

[3].Smith M, Newey J. Amino acid and peptide transport across the mammalian small intestine.Protein Melab Nutr.1960;64:213–219.

[4].Liu M, Wang Y, Liu Y, Ruan R. Bioactive peptides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 a review.Food Res Int.2016;89:63–73. doi:10.1016/j.foodres.2016.08.009.

[5].Sun Y, Hu X, Li W. Antioxidant, antitumor and immunostimulatory activities of the polypeptide fromPleurotus eryngiimycelium.Int J Biol Macromol.2017;97:323–330. doi:10.1016/j.ijbiomac.2017.01.043.

[6].Wang YF, Chen YL, Wang WJ. Research Progress of miRN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J New Drugs.2019;4:9.

[7].Liu J, Willför S, Xu C. A review of bioactive plant polysaccharides: biological activities, functionalization,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Bioact Carbohyd Diet Fibre.2015;5(1):31–61. doi:10.1016/j.bcdf.2014.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