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达)随便翻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地名录》,不经意间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因工作缘故自己经常涉足的阳明区“大庆路”,其正确的名称竟是“大庆街”。
多少年来,“大庆路”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执拗地扎根,已然成为一种很特别的情感羁绊,那些与“大庆路”相关的记忆和情感太过深刻,难以轻易改变,那我还是将错就错,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大庆路和碾子沟工业区的精彩旧事。
碾子沟工业区
在牡丹江市的东北角,有一条见证了岁月沧桑的道路——大庆路。它诞生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地处工厂林立的碾子沟工业区域。直至上世纪80年代,大庆路依然热闹非凡。每至上下班时分,东四条路的地道桥便会拥堵不堪,因往返大庆路方向的自行车流与人流太多,这里才出现了交通“高峰”。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家住桥北,工作却在桥南,与在大庆路工作的人潮呈反向流动,可那道路拥堵的场景至今仍难以从记忆中抹去。
大庆路之所以能够深深印刻在牡丹江人的脑海,只因它与这座城市多年前地方自办的碾子沟工业区紧密相连。
解放初期,牡丹江市的工业基础薄弱得近乎空白。长安街头,成衣铺、皮匠铺、修鞋店等一些手工店面生意惨淡。照庆巷内,仅有的几家铁匠炉作坊仅能打造简易的菜刀和马掌。能碾米、榨油以及烧砖作瓦的工厂就算较大的企业了。
牡丹江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1956年基本完成,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市13个私营行业156个企业,成功改造为11个大型的公私合营工厂。再加上合营的新民橡胶厂、牡丹江胶鞋厂,牡丹江市共有15个公私合营厂家。牡丹江市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1958年1月,党中央先后召开了杭州会议、南宁会议,批判反冒进,提出大跃进。为落实中共中央会议精神,中共牡丹江市委于2月21日举行会议,明确任务,制定规划,并提出了具体的跃进目标,决定在现阳明区的碾子沟建设地方工业区,在裕民村建设钢铁工业区。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随后,牡丹江市委、市人委(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府前身)依照省人委关于“发动群众,全民动手,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的指示,制定了发展工业的远景规划,并且集中全市的人力、财力、物力,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打响了开发碾子沟工业区的攻坚战。
曾经的碾子沟,是牡丹江市区北部环城山下的一片荒芜之所。那里仅遗留着日伪时期“关东军营房”的残垣断壁,以及一条蜿蜒曲折东西走向的马车道路。然而,市领导在综合考量牡丹江的自然资源状况后,毅然决定将这片荒地作为地方工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这一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牡丹江市江南地区若建设工业区,两岸间仅有一座海浪公路大桥交通运输不便,还会造成人为堵塞;在西山地区建设,则面临缺水缺电的难题。相较而言,阳明区的碾子沟条件更为有利,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可用之地”。
地方工业区崛起
在那个“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火红年代,牡丹江人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让碾子沟这片荒芜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城市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8年早春,三支测量先锋队迎着早春的寒风,踏着未融的积雪,闯入这片荒凉的沟壑,紧张而有序地展开了勘测地形、拟定新建企业定点建设规划的工作。
市委书记沈重亲自参与工业区建设规划的制定,还多次前往建设工地参加劳动。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刘正也全身心投入开发工作,时常到工地现场办公,各级相关领导干部纷纷加入建设大军行列,吃苦耐劳的建设者们不畏艰难、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共同打响了开放碾子沟工业区的攻坚之战,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5月3日,牡丹江工程公司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进入碾子沟,开启了牡丹江电石厂(现为化工一厂)的建设工程。5月动工,8月即建成500千伏安单相小电炉和坑式石灰窑各1座,设计年产能为1000吨电石。9月投产,至年末生产电石156吨,填补了省内“工业之母”电石产品的空白。与此同时,电瓷厂也于5月动工建厂,9月试产,10月建成投产,当年生产500伏以下低压民用瓷管、瓷瓶和手把瓶等7种绝缘子产品,年产能300吨。
这两个厂的兴建过程,也是碾子沟工业区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面对一片荒芜,建设者们在山脚搭起帐篷,在杂草丛生、蚊蝇肆虐的恶劣环境中埋头苦干,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尽快建厂、尽快投产。
继牡丹江电石厂和电瓷厂建成投产后,铝厂、炼焦厂、石油厂、碳化硅厂(后改为砂轮厂)、菌肥厂、化工二厂、炼焦厂、红旗造纸厂等众多工厂也相继建成投产。
昔日静谧的荒地,如今机器轰鸣不断,“大庆路”两侧一排排脚手架高耸,一幢幢厂房在建设者的劳动号子中拔地而起,这片荒凉之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也散发着工业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
上世纪60年代后,市里从国营大厂移植设备和技术,兴建了有发展前景、产品适销对路的磨料磨具厂、水泥制品厂、电子原件厂,并集资上千万元兴建了树脂厂。通过不懈地努力,牡丹江市工业的各项指标持续上升。
1964年全省重点城市地方工业上缴利润中,牡丹江市上缴700万元,位居全省第二。从此,在全省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便有了“哈、齐、牡、佳”的说法。
历经十几年的不懈奋斗,牡丹江市极尽可能集中全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地在碾子沟这片土地上投入数千万元,成功建成了涵盖不同门类的30多个工厂,使之成为了牡丹江市地方工业的重要基地。在建设碾子沟工业区的漫长岁月里,全市人民将智慧与汗水倾注于此,在牡丹江市地方工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中留下了璀璨光辉的一页。
“大庆路”因贯穿在荒芜之地崛起的碾子沟工业区,从1958年开始到80年代末,一直是牡丹江市最为繁忙的道路之一,它已然化身为牡丹江地方工业的符号。那里曾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展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如今,虽然岁月流转,工业区的繁华不再如昔,但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汗水,却依然在我的记忆中熠熠生辉,变成心中一份珍贵的独家记忆。
相关链接:
牡丹江市区崛起:乜河古镇未能浴火重生的原因何在?
值得细说的城市记忆密码:伪满牡丹江市满洲铁路医院
话说牡丹江市南湖公园内的苏联红军纪念碑
渐渐被遗忘的海浪桥,从日寇修建到红色符号
牡丹江市北山烈士纪念碑设计始末
牡丹江的日本间谍与牡丹江“高冈号”的内幕
牡丹江市虹云桥横跨铁路大动脉,承载和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与未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