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言传千古,褒姒一笑乱朝纲。

周室衰微非偶然,妇人干政祸难当。

清华简里藏真相,史书纷纭费思量。

且听依依细道来,历史迷雾渐明朗。

话说宣王死、幽王立,千疮百孔的周王朝,可以说是摇摇欲坠。像讥讽商纣王“没日没夜灌黄汤”的句子,《诗经》里有不少像这样所谓“歌颂”末世之君周幽王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么说的,“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先秦诗》鉴赏词典以打油范白话文的形式将其翻译为,“先王受命昔为君,有像昭公辅佐臣,当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受损,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满朝人,是否还有旧忠臣?”武成之际,开疆拓土,每日辟地百里。现如今风光不再了,饱受戎狄之害,每日反倒失地百里,国力衰弱至此,穷兵黩武的历代君王难辞其咎。

《先秦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秦诗》

这外患无从收拾,那内忧更是此起彼伏。咱们就拿土地来说吧,遍布于天下的私田,已经将公田制摧毁的是七零八落,周历王想收收不了,周宣王闭上双眼,假装没瞧见。贵族们也是变本加厉,过去主要依靠开荒扩大家业,如今呢完全没了章法,公然搞弱肉强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周穆王的3000条《甫刑》也沦为了恃强凌弱的工具。《诗经》里有首诗是这么控诉的,说“人有土田,女反友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这几句诗意思就很简明了,这土地劳力被剥夺,无罪之人遭拘捕,有罪之身偏得脱。前几代君王造些孽了,周幽王接了一手烂摊子,虽然有躺枪的成分,但是周幽王本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正所谓治国就是治吏,判定君主贤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用什么样的人。周厉王任用荣夷公这一号儿贪财好利之徒做事,虽然施行的专利之政,有收地权的长远考虑,但依然被归为反面典型。周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此人除了贪财好利还擅长阿谀谄媚,一肚子坏水儿,把周幽王哄得团团转的同时也惹得群情激愤。国人怨声载道,老天爷也跟着来添乱,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镐京附近的岐山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周幽王图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幽王图绘

据后世学者考证,这次地震的震级至少在里氏七级以上。崩塌的山体阻断了晋水、渭水、西渠水三条河流。《诗经》记载下了当时极具震撼力的一幕,叫“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灾人祸,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人间俨然是地狱。除了这一场天神之怒之外,《史记•周本纪》还着重强调了周幽王的另一大罪状,就是贪恋美色。而女主角就是褒姒,续写周幽王的篇幅800余字,跟褒姒有关的就占了一半儿。

将西周覆灭归咎于红颜祸水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周幽王宠幸褒姒这件事儿,咱们还是有必要抽丝剥茧的说一番。第一历史上确实有褒姒其人,但它的来历又是一于御史于神话的玄幻故事了。《国语》记载说周宣王时期流传了一个童谣,叫“檿弧(yǎn hú)箕服,实亡周国。”什么意思呢?就是将来灭亡周国的人,一定是一个商贩,卖的是用桑木做成的弓箭。说来也巧,街上正好有一对夫妇在叫卖这玩意,周宣王就下令把他们抓来弄死,也算是防患于未然。无端飞来一场横祸,夫妇俩连夜逃出了镐京,一直跑到了褒国,就是今天陕西汉中,这才停下了脚步。巧的是呢,夫妇俩不光自己逃命,半道儿上还捡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夏朝常见的占卜方式是烧龟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朝常见的占卜方式是烧龟甲

这个女婴的故事比夫妇二人亡命天涯的故事还离奇,可以一直追溯到夏王之际。当时褒国的神灵变成两条巨龙,出现在王庭之上。夏王几番占卜,杀不吉、放不吉、留也不吉,只有将巨龙的这个唾液收集起来藏好才能免祸。夏商过后,到了周朝,并无半点儿异象的龙涎就传到了周厉王这一带。好奇心作祟的周厉王决定打开来瞧一瞧。这一瞅,流到地上的龙涎,在一群妇人的喊叫声中,竟然就变成了一只蜥蜴,缓缓爬进了王府,遇上了一个尚未换牙的童妾,具体发生了什么咱们就不知道了。

这一场令人始料未及的惊魂,应该是随着蜥蜴凭空消失而平静下来,而那个童妾成年之后,也就是周宣王时期,竟然莫名其妙的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女婴。她很害怕,趁着夜色就把这个小女孩儿扔到路上去了,结果这女孩子就被那对儿逃命的夫妇给捡着了。女婴就这么着在褒国长大了,褒国又是以姒姓之国,所以按照褒人女子称国及姓的规则,她就被称为褒姒。后来周幽王出兵讨伐褒国,战胜之后就将褒国国君打入了大牢。褒国人认怂啊,献出美若天仙的褒姒,换回了自己的国君。这一连串儿离奇与巧合中,基本可以确信的,只有褒姒是出自褒国的姒姓女子,其余基本上都是胡扯。

第二周幽王宠幸褒姒,这也是事实,但是具体的细节,尤其是烽火戏诸侯的桥段是严重存疑的,宠幸褒姒使得周幽王遭到朝野上下广泛的非议。那首控诉土地劳力被剥夺的诗中还有这么几句,叫“妇有长舌,维历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现在用长舌妇来形容搬弄是非令人厌恶的女人,出处啊就在这。诗人认为王朝被搞成这个模样儿,是周幽王甘受妇人挑拨蛊惑的结果,除了这首名为《大雅•瞻卬》的这个诗歌,诗经里还有不少类似的讽刺,像《小雅•正月》更是指名道姓的直言,叫“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吕氏春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氏春秋

虽然说得宠幸是事实,但是褒姒赖以千古留名的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儿是经不起推敲的。尽管说史记言之凿凿,很多后世的这个史学家也都是将这一桥段视为“委巷小人之谈"。那我们为什么会质疑呢?因为除了《史记》、《吕氏春秋》等极少数几百上千年后编修的史记有所记载,找不到其它够佐证的记载,特别是没有同时期的记载。

有一种推理是说《诗经》里有很多政治讽刺,那个时代骂君主没有禁区,如果真有调戏诸侯的事,就无论是《史记》所说点狼烟,还是《吕氏春秋》里所说的击鼓,恐怕早就炸开锅了,对此唾手可得的绝佳创作素材《诗经》却只字不提,明显是不符合常理的。更有说服力的是一批竹简,据考证其制成于战国中晚期,出自南方的楚国,因为收藏于清华大学,所以被称为《清华简》。这一批竹简既有很多不见于现存史籍的内容,也有不少与现存史籍相作的记载。就拿西周灭亡这段儿来说吧,《清华简》的记载就有别于《史记•周本纪》,没有提及所谓烽火西诸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周幽王迷恋褒姒,爱的死去活来,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妥,毕竟君王他也是人,谁还没个七情六欲呢?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周幽王受的长舌妇褒姒的蛊惑,公然挑战王室的政治联姻传统,以及关乎王位继承权的宗法制。那事情是怎么样的呢?在褒姒进入王宫之前,周幽王已经有了一位来自申国的王后,称为申后,申后生下的长子宜臼,宜臼理所当然的也就被册封为太子了。这个姜姓申国不简单,其宗室是姜戎之后,早在武王灭商之前姜戎和姬姓部落的关系就相当的密切,有世代联姻的传统。周朝和申国就像清朝的满族和蒙古族一样,通过相互联姻形成了基于血统融合的政治联盟。

周平王“宜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平王“宜臼”

周穆王四处耀武扬威的时候,出力甚多的姜戎被正式分封为诸侯,在关中西面建立了申国。至周宣王时期周朝所受外族侵扰日益频繁,因此,这个申国宗室就分出一支,受封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镇守周南部边陲。于是就有了西申和南申之分,西称侯,南称伯。而周幽王的申后正是出自"老字号"的西申。诗经里有一首《大雅•崧高》,是专门记录了周宣王封申伯于南方的过程。当时考虑到申国宗室人生地不熟啊,周宣王还委派召伯率军队前往南申,帮助他们造房筑城,发展农业产业,申国可谓是久负国戚之盛名。

又有周王室的信任和扶持,申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自然是比不上鲁、齐这些重量级诸侯,但是也算得上是举足轻重了。祖祖辈辈儿用鲜血和汗水凝结成的传统友谊,到了周幽王这里竟然就一文不值了。在长舌妇褒姒没完没了的挑拨蛊惑之下,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儿的欢心决定废除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皇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如此一来,不光大小宗乱了章法,就连姬姓部落立国之前推行的嫡庶制也被砸了个稀巴烂,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国本不牢地动山摇,导致西周王朝轰然崩塌着导火索就这么着被点燃。

第四,周幽王废立王后太子所引发的骊山之难,具体过程同样是存疑的,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性命堪忧的申后宜臼母子呢?逃回母国西申,申侯也就是申后的父亲怒不可遏,撺掇起缯国和犬戎共同起兵前往镐京,为其讨还公道,并且将周幽王虢石父等诛杀于骊山之下掳走了褒姒,尽取周赂而去。因参与此事的犬戎身份格外引人注目,所以骊山之难又被称为犬戎之难。

《清华简》现收藏于清华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简》现收藏于清华大学

其实犬戎不过就是应申侯之请来帮场子而已。关于到底是谁向谁开的第一枪,《清华简》的记载完全相反,不是申侯替女儿外孙伸冤出头儿,而是鬼迷心窍的周幽王打算赶尽杀绝,兴兵讨伐申国。申侯率国人奋起反击,但实力不济,便向犬戎求援,终于成功逆袭。还有一个疑问在于,缯国这个小诸侯和杞国、褒国都是姒姓的,是夏宗宗室之后。那既然如此,他怎么会帮着申国去讨伐这个褒姒呢?

所以有学者假定了另外一种这个可能性,最先作乱的其实是褒姒跟小叔子姬余臣,就是周幽王的弟弟。这人在后边儿还有戏份,咱们先按下不表。俩人串通一气,利用缯国犬戎的力量,向周幽王发难,周幽王死于姬余臣、褒姒之手。太子宜臼则在这个申侯的支持下,出面收拾残局,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是童书业《春秋史》当中的这个记载,我们认为童先生的假定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个说法还解决了另外一个疑问,就是太子宜臼在申国等诸侯的支持下继承王位,是为周平王,那周平王为什么要东迁洛邑呢?史记周本纪的说法是,避开戎狄。这个由指灭掉周幽王的犬戎侵扰,可按照先前的记载,犬戎是站在宜臼一边儿呀,而如果犬戎跟褒姒、姬余臣一伙儿,那么平王东迁,开启东周时期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