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提及,真理如云,不如经常思考以下两条:

其一,事物永远不可能触及灵魂,唯有自己无端的猜想才会引起灵魂的不安。

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如果摒弃一切思维,那么,除去身体遭受的病痛之外,没什么能够真正的伤害到我们。内心和灵魂的痛苦,往往是我们的观念造成的。对完美的追求、对他人的期待、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未知的焦虑,都可能成为心灵的枷锁,让我们在无形中承受着不必要的痛苦。

在《庄子集释》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意思是,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发现庄子不仅不伤心,还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

惠子看不下去了,你这人,陪你辛苦大半辈子的妻子死了,你不伤心也就算了,竟然还在这儿快乐的唱歌,太过分吧!

庄子说,谁说不伤心?她刚死的时候,我可伤心了。然而,我仔细地想了想,她出生前就没有形体,死后就又离开了形体,跟四季变化一样,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她在天地之间好好的待着呢,我哭哭啼啼的,也显得太不通达了。

一个人死了,对世界来说,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可对我们个人来说,却是一个世界的事。是选择痛哭一场,还是像庄子一样唱歌,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庄子一辈子几乎没有富裕过,妻子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如果庄子一直想,妻子跟着我,那么受苦,如今,一个人孤零零的离开了,那么不难过是不可能的。

换个思路,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人死了并不会消失,只是换一种形态存在。妻子本来就不属于这个世界,死后回到天地之间,没有形体反而更自在一些。庄子自然不仅不会难过,还会为妻子摆脱形体的痛苦、得到新的自由而高兴。

其实,以上两个观点都是主观猜想。第一个观点的主观性在于,觉得妻子辛苦,是我们的个人看法,庄子妻子未必那么认为,也许她觉得能一辈子跟庄子在一起、临死前还被庄子照顾着很幸福呢。第二个观点的主观性在于,谁也无法知道妻子出生前和死亡后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地球监狱”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从外面来的,出生前和死后都在原来的地方。只有犯罪的人才会被扔到地球上,体验人类的生活。

虽然只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猜测,却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按照这个理论,人死真的是一件可喜可庆的事情,说明这个人服刑期满,可以回去了。

其二,所有看得见的事物时刻都在变化,生活本身即你对它的看法。

关于变化:世事无常,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我们必须接受世界时刻都在变化的事实,不管这种变化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说实在的,一些不好的变化,总让我觉得可怕。曾经幻想,如果所有的变化都像电影一样,提前给予一点暗示,让我们有时间准备、有时间适应就好了。可现实中,往往是一个寻常的时间,没有急促的背景乐,没有灾难来临前的电闪雷鸣、疾风骤雨,就那么发生了,之后,一切照旧。

多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个同学在晚自习后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身亡。他离校前,我们还刚刚约好了周末一起打球。当天晚上这个消息就传回学校了,因为有几个一起回家的同学目睹现场了。

这事过了很久,还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我简直无法理解,一个看着平常不过的日子里,一个刚才还在跟你说话的人,突然就没了,一点儿征兆也没有,就彻底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而第二天,这个世界一切照旧。简直和一只鸡,或者一只老鼠死去没有任何区别。世界不关心任何人、任何事,时间只会冷酷的按照它自己的节奏往前走,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灾难回望一眼。

我至今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清晰而准确地表达当时内心的震撼。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从内心接受了这种无常。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包括我们自己,无论愿不愿意。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发生,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任何形式的否决都改变不了事实,只会让我们更痛苦。

马可·奥勒留说的很清楚,任何看得见的事物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再怎么不愿改变的人,看得见的身体也会不可抗拒的变老、看不见的思想最终会被时间抛弃。

为啥有些人身上总有一股“陈腐”的气息呢?这正是内部观念的外在表现——他们或许对过往怀有深厚的情感,对新事物抱持着戒备,甚至抵触的心理。这种倾向,源于对熟悉环境的眷恋,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本能畏惧。

或许,在他们眼中,过往的岁月就像美酒,越久远越醇厚,而新兴的事物则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粗糙且充满不确定性。于是,他们倾向于抱着过去不撒手,对时代的变迁持有保留、甚至排斥的态度。

然而,这种视角往往导致他们看不见变化的必然性与新生代的潜力,很容易无意中把年轻一代推向对立面。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敢于探索,正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与其抗拒变化,不如放开视角、敞开心扉,尝试理解与接纳不同时代的之美,你会发现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世界。

关于生活本身:比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

尼采说,”没有事实,只有观点。“

老一辈的看法造就了他们的生活,同样,我们的观点也造就了我们的生活。

回忆一下我们的过去,能记起来的事情,都是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的。比如,考上大学了。感觉兴奋、有成就感。失恋了,感觉痛苦,无力感。考编上岸了,太高兴了,太有成绩感了,不愧是我!……

如果我们把这些事情,看得和平日吃饭、喝水没什么两样,那很可能就记不住了。

生活是一连串事件的有机组合,所有事情带来的感受和意义,是由我们主观意识赋予的。

同样在内环有120平米的房子,一个人觉得好惨,这个城市有钱人那么多,都是几套几套的独栋大别墅,可我只有一套小房子,痛苦因此而生;另一个人觉得好棒,我有自己的房子,还在内环,不管是上班还是购物都很方便,以后有了孩子,上学也很方便,真是太幸福了!

埃莉诺·罗斯福说,“没有人可以让你觉得自卑,除非你自己允许。”

把“自卑”换成其他的词,比如焦虑、沮丧、愤怒或是失望,这个原则同样适用。境由心造,我们内在的信念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体验外部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除却自然灾害、人类战争和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外,真正极端幸运或极端不幸的人其实都是极少数。生命的底色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心态与观念。同是一抹晚霞,人心却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有人在绚烂中得到了宁静,而有人却感叹时光的易逝。

因此,如何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决定着我们的幸福与否。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快乐幸福,永远的!

原文:

真理如云,不如经常思考以下两条:

其一,事物永远不可能触及灵魂,只是迟钝地站在灵魂之外,所以唯有自己无端的猜想才会引起灵魂的不安。

其二,所有看得见的事物时刻都在变化,并终将不复存在。想想自己身上发生的无数变化。整个宇宙都在变,生活本身即是你对它的看法。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

说明:本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了调整。

俄罗斯风景画家阿尔希普·库因芝的《夜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风景画家阿尔希普·库因芝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