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羽毛球队17岁小将张志杰在印尼赛场倒地后不幸离世,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同时对现场救治措施质疑声音也不少。而我们通过观看发病现场视频,发现患者的发病症状非常像“心源性猝死”。今天沈阳急救中心皇姑二分中心站长和大家聊一聊有关“心源性猝死”的相关知识。
一、何谓“猝死”、“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
答:猝死:从表现上来看,大多数猝死都是一种“瞬间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因一过性急性原因突然丧失有效的排血功能而致循环和呼吸停顿的临床死亡状态。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潜伏病变引起的突然和意外的死亡。死者大部分是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作,短时间内死于院外。
80%以上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冠心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二、猝死的因素
答:1、年龄:近几年猝死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猝死的高危年龄多见于39岁至59岁,此年龄段人群身体功能逐步下降,潜在疾病的风险增加。易出现猝死。
2、性别:男、女皆可发生猝死,男性多于女性。
3、高温严寒天气变化:所处环境温度的剧烈波动是猝死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比如在严寒或酷暑的季节,易诱发血压、心脏电活动的剧烈变化,从而诱发猝死。
4、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北方饮食重盐、腌制食品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5、情绪波动:情绪剧烈波动时,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室颤动,以致猝死。
6、过劳和不科学的运动:建议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高温下运动要特别当心和注意,不带病运动,不超负荷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时要时刻注意补充电解质。由于运动缺乏规律性,易增加猝死风险。
7、肥胖:肥胖可能伴随众多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8、原发疾病未能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常见症状
答:根据数据统计,约51% 的猝死患者数周及数月前有过警示症状,其中以胸痛最为常见,再者为呼吸困难,之前有过警示症状的患者,93% 的人在猝死前24小时内警示症状会反复发作。要警惕以下症状:
1、眼前突然发黑,晕倒,甚至意识丧失。
2、胸闷,明显带有剧烈胸痛,濒死感强烈,以及不典型的心绞痛,如腹痛、牙痛、左肩部痛等。
3、频繁的心慌,伴有虚汗,体力明显下降。
4、意识丧失时,伴有二便失禁。
四、黄金“4min”、救在一瞬间
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人来说,发病时黄金“4min”在整个心肺复苏抢救中至关重要,生命救在一瞬间。黄金“4min”后每延迟抢救1分钟,成功率就下降10%,心脏停跳10分钟后,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0!
五、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步骤
答:第一步:评估周围环境,确保现场安全。
第二步:对患者状态进行判断。
1、判断意识:轻拍双肩,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如无反应,呼叫旁人:“来人啊!帮忙拨打120急救,取AED!”
2、观察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是否起伏,有无喘息或异常呼吸(不超过十秒)。
第三步: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
若患者无意识,呼吸消失,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顺序:按压—开放气道—通气。
1、按压方式:双臂伸直一手掌紧贴患者胸壁,另一手掌重叠放在此手背上,手指交叉互握并翘起,掌根部用力,上半身稍向前倾,双肘关节伸直。
2、按压位置: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
3、按压幅度和频率:胸骨下陷5~6厘米(成年人),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双手不离开胸壁,频率100~120次/分。
4、人工呼吸: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清理气道异物,包括假牙,一手捏鼻,嘴巴张大包紧患者嘴唇进行缓慢持续1秒钟吹气,吹气时余光观察患者胸廓是否微微起伏,放松捏鼻再次进行吹气。
按压和通气比例为30∶2,按压和人工呼吸5个循环后重新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脉搏。
第四步:电除颤
多数突发的、非创伤的心搏骤停是心室颤动所致,除颤是最好的复律方法。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简单、携带方便易操作的除颤器,市民经过短时间培训既能熟练使用。AED在心肺复苏抢救的应用大大提高急救成功率。
六、AED的使用
七、何时可以终止心肺复苏
答:1、CPR成功患者出现以下体征:
①、被救人员的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
②、被救人员恢复自主呼吸及脉搏跳动
③、被救人员的手足抽动,眼球活动,发出呻吟声
2、CPR失败
持续超过30分钟的CPR后,患者呼吸与脉搏没有恢复正常,患者瞳孔散大固定
3、专业的医护人员赶到接手抢救。
4、施救者体力不支无法继续完成高质量CPR。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