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仲平,当代著名山水大家、国画大师,新安画派领军人物,新安画派张氏第三代传人,字梦松,号黄山人,安徽歙县人,1939年生于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顾问、合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民建中央画院画师、安徽省孟子书画院名誉院长、深圳江岭书院学术顾问、中国画刊网推荐艺术大家。其自幼秉承家学,在书画艺术上耕耘六十余年。祖父张翰飞、父亲张君逸皆为民国期间著名画家,民国中华书画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张翰飞与黄宾虹、汪采白被誉为“新安三雄”,为安徽省百位历史文化名人。当代著名评论家孙克在《拂去历史的尘埃》一书中如是评价:“张翰飞中年在黄宾虹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绘画文脉世家

——新安画派张氏三代书画集序

文/薛永年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传统丰厚,成就辉煌。明清以来流派纷呈,多以意境笔墨传承民族文脉,而晚清正统派的末流,因袭摹古,导致山水画衰微。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生存发展条件发生巨变。西学东渐,传统山水画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获得了与时俱进的机遇。

古代传统山水画,缺少异质文化刺激,在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自行演进。百年以来,社会转型,取舍西学, 导致山水画的两种取向:一者继承传统,借古开今;另者引西入中,融合中西。两种取向的互争、互补与渗透, 推动了百年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进。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为了创造不失民族特色的时代山水画,继承无疑是融合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夏秋冬四条屏 张仲平 1976年 90x33cmx4

大量事例表明,但凡借古开今的画家,均能有感于新时代写生的兴起,自觉地恢复师造化传统。而区域 绘画中的文化世家,则更是通过描绘家山风光,接续传统文脉,为山水画的传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新安画 派张氏一门,恰是这一时代卓有贡献的绘画世家,不但传承了民族文脉与笔墨精神,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山 水画的精神内涵与笔墨语言。

明末清初,新安画家群体在朝代更替之际崛起于皖南。人品高洁,师友造化,写黄山白岳,冷峻高旷, 尤以渐江大师名闻遐迩,人称新安画派或黄山画派。一代奇才石涛和尚,亦往来黄山,自称"黄山是我师, 我是黄山友”,论者亦列入黄山画派。他们像正统派一样重视笔墨,但以天地为师,胸富丘壑,独抒个性, 又被称为个性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山云松 张仲平 1978年 67x31cm

20世纪以降,出自新安张氏一门中的张翰飞(1884—1939),与黄宾虹(1865—1955)和汪采白(1887— 1940)直承新安画派传统,吸取时代新机,被称为"新安三雄”。其中黄宾虹与汪采白因长期投身艺术教育或得享天年,早已名垂艺苑,而张翰飞虽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早已获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最优奖,名噪一时,但因以业余身份作画,加之去世为早,如今已少为人知。

张翰飞,原名鹏翎,号新安居士,安徽歙县定潭村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后来成为近现代著名学者的姐夫吴承仕(1884—1939)偕行,进京参加举贡会考,后寓居北京。北洋政府时期,曾在交通部总长叶恭绰属下任高级助理,亦曾任《新晨报》编辑。抗战爆发后,张翰飞拒绝郑孝胥的拉拢去伪满洲国获取高官厚禄,毅然返乡创办定潭定山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仿古人笔意二 张仲平 1979年 78x45cm

张翰飞学识渊博,精通诗、书、画、印,亦雅好收藏,深通画理。他在业余习画时,正当传统文人写意画受到西学冲击,引进写实主义成为改革中国画的主流认识,他则参加了主张“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后来又参与创办了北平中华书画研究会。先后与陈师曾、王梦白、张大千、黄宾虹、汪采白等过往甚密,自觉继承明末清初的新安画派文人画传统。

同时,他非常重视写意精神,对于石涛笔下的写意精神,心领神会,积极阐发。曾题《秋山独啸图》曰:“放笔直扫,舒(抒)写胸中郁勃之气,不知何者为山,何者为水,何者为林麓,何者为烟云,何者为人物、 屋宇,更不知何者为笔墨,空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空心其间,出自天然,独辟蹊径, 此清湘所以俯视一切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美黄山 宋柏常青 张仲平 2021年 68x136cm

他的书法,擅长章草,出入碑帖。绘画由倪、黄入手,上追董、巨、荆、关,对于宋元以来南宗诸家, 靡所不喜,亦无偏嗜,尤能穷其意境之所在及迁变之故,所以他的艺术独树一帜,笔墨凝重,章法谨严,画风雄厚沉稳,无清代新安画派诸家的冷峻,却多清明和谐的气韵。作品《云栈泉声》和《杪秋图》曾入选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

张翰飞的一些作品,直接描绘黄山景色,同时刻画徽派民居。《定潭八景》(1939),以“双峰架月”“磐石垂纶” “永桥秋色” “福地传钟”“定水观鱼”和“云崖闻舂”等图,描绘家乡山水。景点众多,风光富丽, 悉心描写,详于细节。诸如古道、河流、水车、田园、垄亩、寺庙与徽式民居,一一入画,画出了历史积淀和田园气息,寄托了深厚的乡土感情。

张君逸(1905—1969),翰飞之子,字昌骥,号黄山人、息庐老人、定潭村人。青少年时代,随父在北京读书, 先学理工,后转新闻,获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双学士学位,长期就职于《新晨报》。业余奉父命随黄宾虹学画, 从许承尧、袁励准学诗文,琴棋书画俱擅,尤善书画鉴赏。同辈交往过从,皆过旭初、张大千、吴镜汀、徐燕孙、 王雪涛、汪慎生、启功等名家。日寇侵华,他为不失气节,避归故里,卜度投笔从戎,后潜心书画,曾于抗战后在屯溪、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后因历史问题被审査数载,无罪释放后在安徽省艺术学校任教,1969年被遣送回徽州老家,忧郁而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柱山雄妙 张仲平 2021年 152x97cm

张君逸的绘画,由业余而专业,学养深厚,笔力恣纵,画路宽阔,构图多变,画风峭拔秀逸。他从新安籍画家黄宾虹、汪采白入手,上追宋元明清优秀传统。20世纪30年代便参加北平中华书画研究会,利用故宫古物陈列所研究传统,不仅临摹功深,跨越南北宗藩篱,而且善于吸收同代大家的长处。他的花卉为小写意, 近于明人勾花点叶一派,但更峭拔。书法并擅隶书、草书和楷书。

入新中国执教艺校以来,他更加重视以造化为师进行实地写生,融合中西画法,讲求透视空间,表现体感块面,描绘汽车公路、刻画高压线架,在洒脱中见精诣,于古法中出新意。创作出《新安江水库写生》《芜湖赭山》《黄山驮运图》和《江南春晓》等描写河山新貌的作品,教学之余还撰写了已毁于“文革”的《新安画派的继承与发展》书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峨眉万年寺 张仲平 1980年 135x68cm

张氏一门的第三代传人张仲平,1939年生于北京,笔名梦松,号黄山人。他自幼秉承家学,酷爱书画, 曾随父拜访黄宾虹,获宾虹手书“天道酬勤”。少年时期身处逆境,入安徽纺织厂为工人,不久画才显露, 调工会从事宣传,后任安徽纺织厂所属曙光电影院宣传干事,“文革”后调合肥工艺部门。20世纪80年代以后,频繁外出写生,参与国际交流,善画黄山胜境,书画多次获奖,名声日著。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新安画院副院长。

张仲平成长于新中国,不乏家学熏陶,虽绘画天分很高,但开始父亲并不鼓励,主要靠自学。他的自学艺术生涯,可以概括为“师传统,参西法,师造化,成一家”。青少年时代,他通过临摹父亲和古人的作品, 打下了扎实的中国画基础,在工艺美术部门从事绘制仿古出口画期间,又临摹过上千幅古迹,深入研究了传统, 仿古水平几可乱真,从《仿黄子久笔意》《石涛笔意》和《仿雪舟江山万里图》中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林山水甲天下 张仲平 1980年 63x110cm

他对西画的学习,得益于多年从事美术宣传。通过画电影广告自学水粉画,为提高造型能力,到群众艺术馆学素描达半年之久。“文革”中由于画领袖像的任务,由水粉画改为油画。通过西画的学习,他获得了融合中西的条件。调入工艺美术公司之后,更有机会去华山、衡山、峨眉、桂林各地写生,直接师法造化。20世纪80年代前半叶,开始由仿古转入山水画创作,在书法上也下过功夫,并多次出席艺术博览会,广取法, “悟不通”,终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自成一家。

张仲平的山水画,渊源于新安画派文脉,又具有包容性。对于古代传统,不仅取法渐江、查士标、石涛等, 也不排除“四王” 一系,更上追宋元的南北两宗。对于近代山水画传统,除去家学之外,更向诸多大家学习。特别是古代石涛的潇洒灵动与水墨氤氲、现代傅抱石的激情洋溢与墨韵潇洒、李可染的碑学入画与体面光线, 都被他认真参悟和吸取,从而在自己的富于民族精神的艺术中,转换了古与今,糅合了中与西,表达了当代人的审美感受与视觉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岳春色 张仲平 1980年 69x33cm

从师造化到创作,张仲平都不满足于旧瓶新酒,不满足于“远观其势,近取其质”,他到哪里都要先看地质构造,然后在此基础上,把适用的皴法糅合到一起。他创作山水画,从来都不起稿,而是凭着写生积累的“胸中丘壑”,“以大观小”地把握局部,突出整体感与光感,一气呵成地挥毫泼墨。在他的山水画中,不仅现代建筑物精彩,而且云水惟妙惟肖。前者他善于选择建筑物透视的角度,画得真实、凝练而美观;后者他善于以有浓有淡的湿笔点染,造成云涌水流的生动画面。

从题材而论,张仲平的山水画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家乡新貌,如《合钢写生》《革命圣地云岭》《定潭写生》 《包河春色》与《新安江即景》,这类作品继承了新中国兴起的山水画题材,或描绘生产建设带来的山河巨变, 或者描写革命遗址引起的缅怀之情。共同的特点是通过描绘楼房、电线、烟囱、起重机、脚手架、公共汽车、 自行车、驴车、梯田、公路、劳动者等,突出时代的变化和家乡的新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安江即景 张仲平 1980年 24x108cm

第二类是各地名胜,如《漓江烟雨》《华岳春色》《峨眉牛心亭》《三峡碧翠》《壶口瀑布》《庐山飞瀑》 和《日本北九州写生》等。这类作品大多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画家在单位支持下“行万里路”的结果, 是写生基础上的创作。画法不拘一格,大多描画实境,富于感受,生动清新,反映了作者对不同地域风光的敏锐把握和对个性化风格面貌的探索。

第三类是黄山胜境,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黄山云松》,80年代的《黄山云海》(楚图南题)、《黄 山烟云》(侯北人题),90年代的《山色有无中》(范曾题),2006年的《五百里黄山览胜图》(薛永年题), 2008年的《山之壮观云之魂》,2011年的《黄山巅顶万云松》《光明顶览胜》《八百里皖江》《白岳黄山》 《天都欲雪》,2013年的《五百里黄山四季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峨眉牛心亭 张仲平 1981年 133x68cm

张仲平这类画黄山的作品最多,贯穿于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个人风格的发展,也集中显现了他的艺术成就。大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他的画风清新潇洒,其后至21世纪,则日见苍劲茂密以至老辣沉雄,不少作品已经不是写景而是造境,不满足于画感受而是画修养。近年的黄山作品,景象愈发高旷雄伟,笔法更加奔放豪迈,色墨更加浓湛动人,时有题诗抒怀,表达了旷达的精神、豪放的个性、坚强的生命、勃勃的生机与神奇的造化。

正如孙克先生所称:“他笔下的黄山不仅得其形貌,且得黄山神采,更得黄山气息,画出了黄山四时不息的生命。他笔下的黄山越画越好越精,腴润温厚,骨肉匀停,云水涌动,氤氤酣畅。在当代黄山的佳作中, 别具一格,堪称上品……。就张氏艺术来讲,是从祖辈的文人画精神浓厚的古典形态,逐渐演化到张仲平的当代传统型的过程,其中有明显的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明显看出时代趋势对于个人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山烟云图 张仲平作 黎光祖、侯北人题 1984年 175x68cm

确实,这种当代传统型的艺术,比他的前辈更平民化,更雅俗共赏。整体来看,张仲平不仅重视祖辈流传下来的中国山水画精神性的优良传统,也不仅能够把水墨与青绿结合得更自然而绚丽,而且更能在中西的互补和画种的跨界中,开阔视野,丰富想象,拓展技法,把西画中光与色的因素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融入传统山水画中,扩大了山水画的表现力。

20世纪是祭个革新的世纪、一个西学东渐的世纪,对于中国艺术而言,不但需要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 丰满自己的肌体,而且尤其需要在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之下坚持文脉传承,以求民族艺术的丰富发展。新安张氏绘画世家一门三代,从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既在时代变革中传承了新安画派文脉, 又在与时俱进中丰富了画派传统,不但吸收了时代的新机,也传承和弘扬了民族美学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石矶头帆影现 张仲平作 溥杰题 1985年 128x68cm

新安画派的文脉,有人概括为“重人文、师自然、求创新”。重人文,也就是讲求写意精神,重天人合一的理念,画似乎出世实际入世的人格化山水,表现高尚人品,抒写家国情怀。师自然,也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山水看作绘画的源泉,既以大自然为师,又追求艺术表现的天然,丘壑师自然,笔墨同样师自然。求创新, 就是以不断扩大山水画的审美领域为目标,为此借鉴包容相关艺术的表现手段,化为己有。

张氏祖孙对文脉的传承,特点之一是恢复师造化传统,从生活中发现美,这种师造化,又坚持了中国的方式,提取古人的笔墨因素与程式法则,完成创造性的现代转化。特点之二是以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襟, 在书画艺术的联系中,在中西艺术的沟通中,把握时代审美的变迁,使传统与时俱进,更加丰满。尽最大可能把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统一起来,把历史文化的厚度与当代审美的强度结合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浪击云崖 张仲平 1988年 67x78cm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文化复兴,民族艺术的发展不能丢掉文脉,张氏一门三代的薪火相传启示我 们:与区域画派相关的世家与家学,正是学校以外传承文脉的重要途径。而张氏三代家藏的书画作品以及递藏中的研究积淀,则为传承文脉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和历史智慧。2011年张仲平全家把一门三代的130余幅绘画精品捐献给安徽博物院,以及这本画集的出版,都是为新安画派文脉的传承和民族艺术的发展做出的有益贡献。

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

(薛永年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博物院捐赠作品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代书画称妙手 一门文采出风流

——读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书画有感

文/孙克

得知仲平先生将自己珍藏的祖孙三代130余幅作品捐赠安徽博物院并被认可收藏的消息,不禁感慨系之, 张氏诗礼传家,祖辈父辈皆有义举,乡间代代传颂。乡儒许承尧曾经在张翰飞画上题诗勉励:“横川似练平, 霜树醉秋色。远怀利济功,期君绍前德。”仲平此举,堪为世人楷模,亦定当为后人所铭记。

十年前,仲平先生主编祖孙三代画册属序于我,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张翰飞、张君逸书画作品,心中惊讶:这些名作何以湮没多时?晤谈中得知仲平先生的祖父张翰飞和父亲君逸先生都是著名的新安画派山水画家, 在20世纪早中期享誉北京画坛。而仲平先生的画名远播,一门三代才艺相承,堪称画坛一段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峨眉金顶远眺雪山 张仲平 1989年 172x68cm

明末清初之际是文人画高峰,流派纷呈,大家迭出而名扬画史。从地域上看大多活跃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 江苏、浙江一带,其山水画大多宗法元人,如“四王”的山水可见黄子久影响,而渐江则明显走倪云林清逸简淡一路,只是更加冷峻理性,这也是他身世性格所致。

新安画派之名始于明末清初,以遗民画僧渐江(弘仁)为首,合査士标、孙逸、汪之瑞,史称“新安四家”. 四位画家多活动于新安江地区,以黄山一带的山川入画,志趣相近,画风大都以萧然简远著称于世。一个画派的形成固然和地域画家群体的出现有绝对关系,但杰出大师的领率核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新安四家在苏皖地区的影响是悠久的。在20世纪初以黄宾虹为首的包括汪釆白、张鹏翎(翰飞)等,又复崛起。黄宾虹早年习画寝馈于新安各家,倾毕生之力潜心精研古今画法,积学深厚终成世纪大师。然而就是黄宾虹这样的大师,几十年间一直被忽视,直到近年他的艺术方始尘埃拂尽而光辉璀璨,而他在中国画理论上的卓见还要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扬。由于20世纪中国社会处于不断变革动荡之中,许多地方画家包括新安画家们得不到重视与发展,也是令人扼腕而无可奈何的事。

在沉寂数十年之后,新安画派著名画家张翰飞和张君逸父子的艺术作品又有机会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使我们看到20世纪早期山水画两位杰出人物的艺术风貌,同时通过一门三代画家作品展示,令我们从一个角度看到一个世纪传统风格的山水画的演化轨迹,也确实是令人感兴趣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家翰飞造像 张仲平作 张建中题 1988年 137x67cm

张翰飞(1884—1939),号息庐老人,生于安徽歙县。早年读书而无意仕进,北洋政府时期定居北京,曾任职于叶恭绰属下,喜书画收藏,并与陈师曾、王梦白、张大千、黄宾虹、汪采白等名家过往甚密,时时切磋画艺。他是一位典型的文人画家,学养深厚,工诗善书,画艺精湛,惜其画迹留传不多,从现存作品看, 他的画虽不乏清逸苍茫之气,但笔墨邃密深厚更接近于黄子久、黄鹤山樵、高克恭、石涛一路。如一件款题“鸥波设色,无迹可寻”的山水画,结构严密,笔墨精湛,气象万千,最宜用“浓厚华滋”来形容,其功力修养与宾虹中年之作相伯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画家张君逸造像 张仲平、朱松发作 郭因题 1988年 136x68cm

张君逸(1905—1969),是翰飞先生之子,早年毕业燕京、清华两大学获双学位。青年时期热爱绘事, 因得父执辈陈师曾、黄宾虹、王梦白诸先生指导,更得汪采白先生亲授,又与张大千、溥松窗、吴镜汀、启功, 梅兰芳、过旭初等均是琴棋书画好友,可谓博采众长,卓尔不群。从他的画迹看,其画风深沉雄肆,笔力恣纵,郁结苍凉之气溢于画外。抗战时期愤而由京返乡,足见其个性与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安徽省艺术学校任中国画教师,倾心于教学,循循善诱,其崇高之人品、良师之风范至今仍为当年的学子们怀念。然而晚年遭际不幸,身心俱摧,著作书画及收藏被毁,过早辞世,抱憾终身,令人思之感慨无限。

可喜的是张门有子能传衣钵。仲平先生继其父祖痴情绘事,青年时期身处逆境仍孜孜不倦学习绘画,终于在山水画艺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960年,他创作的中国画作品《逍遥津》被当时著名的刊物《东风画刊》(1960年第二期)刊登,和齐白石、唐云、关山月、傅抱石、程十发、朱屺瞻等大画家同列一册。在我看来, 张仲平青年时期的经历绝非轻松与幸运,他在应该读大学进艺术院校的年龄却进工厂做了工人,书香家世成了青年人不该背负的沉重的包袱。他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十分渺茫的理想,硬是和恶劣环境较量,侥幸没有被吞没并且熬到新时期的到来,终于搭上班车有了一展抱负的机遇,从而达到了较高的人生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揽(览)胜图 张仲平 1990年 62x94cm

仲平先生说:“20世纪50年代,父亲曾带着我的习作去杭州拜望恩师黄宾虹,宾老看了很高兴,并在四尺宣纸上题字‘天道酬勤 宾虹与次孙仲平共勉’让父亲带回,宾老视我如己孙,是出于我们两家世代的友谊。我珍惜宾老的鼓励,绘画上不敢懈怠。”

张仲平青年时代刻苦自学,素描、速写、油画都下过苦功,打下坚实造型基础,中国画方面得到其父的心法真传、耳提面命,很快进入了传统文化的奥境。此外,在工艺厂工作期间临摹古代作品不下数千件,这种作坊式的工作带有机械成分,极易沾染习气而难自拔,但对于张仲平这样有悟性、有追求的心灵而言却可借此掌握古人笔墨语言程式而达到思接千载、迹遇古人的难得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山秋色图 1992年 67x67cm

作为一位多年生活在黄山脚下的画家、一位新安画派艺术精神血脉的继承者,把黄山作为创作的母题自是情理中事。张仲平自幼生活在皖南歙县那样遍布中华文化古风古韵的环境中,感受黄山,热爱黄山,他笔下的黄山不仅得其形貌,且得黄山神采,更得黄山气息,画出了黄山四时不息的生命。他笔下的黄山越画越好越精,腴润温厚,骨肉匀停,云水涌动,氤氲酣畅。在当代黄山的佳作中,别具一格,堪称上品。张仲平诸多作品中,长江三峡和峨眉山也是常见题材,有不少气势奔涌、惊涛裂岸、云排青峰的佳作,不唯丘壑生动、 气象混沌,而且老笔纷披、墨彩华滋,令观者从笔墨之美中得到文化之陶冶和意境美感之享受。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功力修养的当代传统型山水画家,张仲平的艺术凸显了传统风范的魅力,表现在笔法上灵动而不轻浮、 沉厚而不板结、墨法润泽而不漫激,丰富而有节制。

张氏三代薪火传承,在当今画坛堪称佳话。细心的观者会从三代画家的艺术中看到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化脉络的一个具体而微的案例。就张氏艺术来讲,是从祖辈的文人画精神浓厚的古典形态,逐渐演化到张仲平的当代传统型的过程,其中有明显的传承与嬗变的轨迹,可明显看出时代趋势对于个人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云 张仲平 1994年 95x61.5cm

它有力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艺术具有固守和应变的能力,从而显示其坚强的生命力。它本固枝荣,禁受得住风雨的摧折和困难的考验。一方面它的根系深远,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积淀, 而且得到亿万人民的喜爱,它具有的文化精神之根就存在和来源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间。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既有顽强保持自身传统的特性,同时又有善于汲取外来优秀营养不断充实改善自己适应时代的特性:善持而不僵化,应变而不失自我。回顾百年中国画发展历程,反思新时期以来的种种经验,透过一时起伏的尘嚣, 中国画的身影并未如某些人预期的那样会“边缘化”而淡出时代,相反却有日渐壮大之势。新世纪带给中国人民新的信心和努力前进的动力,我相信中国画家们也绝不会例外。

2011年初秋于京华道不孤斋

(孙克 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曾任中国美术家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歙太平桥 张仲平 2001年 95x184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安三张 百年山水

文/叶如强

曾闻霞客云黄山,薄海内外无有之。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著称于世。然而,到过黄山的人们,一定会为其寄寓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摩崖石刻所深深震撼。“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石刻 中仅“平”字一竖就高达九米四,而十字组合堪称石刻之最。“大好河山”,气势磅礴,诚为祖国之礼赞。两幅石刻均为祖籍歙县定潭人氏张君逸所书并组织刻工刻于其上。仅此,君逸先生英名足以与天地同在,与黄山共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徽乡振古风 张仲平 2002年 95x177cm

游黄山,不能不提及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深远的“天都画派”——亦称“新安画派”。“敢言天地是吾师”,在“四王”一统天下时,新安画派以抒发性灵、画风萧远异军突起,声名遐迩者若梅清、渐江、 石涛、张翰飞、黄宾虹、汪采白,星汉灿烂。张翰飞为张君逸之父,20世纪30年代他与黄宾虹、汪采白并称“新安三雄”,翰飞且为其首也。翰飞曾入翰林院,他热心社会进步事业,襄助公益,学术精深。翰飞诗书画俱佳, 其书隶、楷、章草沉着古朴,清雅袭人。他心摹手追元人绘画,山水浑厚雄大,立意高古,树木葱郁,苍劲朴拙。于传统,他与黄宾虹都主张从元入手,翰飞还注意吸取石涛技法,走得似乎更稳健些。可惜55岁时, 英年早逝。宾虹后期重于积墨,追求浑厚华滋,于石涛渐远矣。后人常叹,如假以天年,张翰飞又会给新安画派带来怎样一种境界,指出怎样一条大道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上烟雨 张仲平 2003年 69x69cm

张君逸风神潇洒,才气纵横。他毕业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获双学位,通三国语言,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君逸思想进步,节操冰雪,不事日寇,曾避归故里。新中国成立后,辟雍执教,树人培魂。君逸师从造化, 山水清峻秀逸,时代精神之勃勃生气灌注其中,色彩丰富,春机盎然。画风既深沉肆意,又细腻入微。当然, 宋元及其父之雄浑瘦硬,亦为笔下丹青。花鸟若恽南田般灵动和明艳,但更多几分风骨。君逸书法源于传统, 又独具特色,行云流水,光彩照人。令人扼腕的是,君逸亦未享高寿,大量画作遭毁,几乎殆尽。观其存世不多遗作,张张精品,不禁让人生发“人间能有几回闻”之叹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光廖廓 张仲平 2009年 115x95cm

张仲平不像其祖父和父亲,曾与名流巨擘交从甚密,“谈笑皆鸿儒”。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数十年, 为人亦平淡如菊,行事低调。风骨人格、忠厚家风一脉传承。他曾为贫病交加的黄叶村雪中送炭,黄叶村离世前几日要为其画一绝笔,他含泪拒绝。他也为画坛新秀启蒙,甘为人梯。张仲平之所以成为新安画派传人, 所谓“清湘后又一人也”,因其三代脉传,继承传统,其所临古之名画,几可乱真,此其一也;精研工笔写意,西洋油画亦具几十年功底,此其二也,行走天下,拥抱时代与生活,心中波澜,画上苍润,山之坚贞,松之苍劲, 云之舒卷,水之流长,复以融合西画之光影、色彩、层次,遂开新安画风全新境界,此其三也。与祖父和父亲相比,张仲平无疑又是幸运的。仲平先生年逾七十又八,仍笔力雄健,可以“衰年变法”。虽右目失明, 仲平先生仍可俯察品类、为弘扬光大新安画派泼墨骋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蜀山揽(览)胜图 张仲平 2009年 180x90cm

梅斜碎影乱,金沉流沙封。曾几何时,诚如张小平先生在《拂去历史的尘埃》一文中所言:“今天,中国画坛很少人清楚并了解这位(张翰飞)有着新安画派继承发展之首地位的大家,历史的尘埃慢慢地掩盖了其中很多的真相。”大浪淘沙,千古钩沉。随着张氏三代捐赠书画作品相继呈现博物馆,随着仲平先生画作飞入寻常百姓之家和高堂大殿之上,随着近十多年诸多书画大家的回忆发表,也随着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客观公正的评价,从张翰飞、张君逸到张仲平,让世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周君玉冰亦有感于斯,倾心写出《沧桑风骨安画派张家百年丹青》一书,读之难忘,思绪纷飞,叹喟不已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新天鹅堡 张仲平 2021年 180x97cm

我和仲平先生相识十几年了,虽然走动不多,神交会心久矣。近日得观先生之《五百里四季黄山图》, 以为逸品也,欣喜得很,夜不能寐,信笔写下《读张仲平〈五百里四季黄山图〉》,引以为序。其文曰:“仲平山水互藏其宅,妙合无垠,自然天成,笔下黄山既真切又富于变幻,鲜有人出其左右。声名仲平之上者, 若梅清、石涛、渐江、宾虹、釆白、海粟,固然大师,位列仙班,然其所画黄山或过简过淡、或过浓过幻、 或过冷过热,与眼前心中黄山不同,往往引发缺失之叹。当然诸仙成就何止绘制黄山耳。仲平得黄山精髓, 源于三代传承,所创‘水乳交融法’契合于此;源于厮守于斯熟稔于斯,爱之入心,遂能情景交融;源于为人平和冲淡,数十年坚忍执着,故可意与象通。之于黄山,仁者见仁,千人或各执一说,祈盼张老仲平先生和海内丹青妙手,更著之春之妍丽、夏之明亮、秋之疏朗、冬之飘洒和蕴藉,集古今名人造像诗赋于其上, 敷之七彩,染于大片黑白之间,再造黄山胜境,以为千古画卷。”

丁酉秋月

(叶如强 著名诗人、书法家、美学史论家,安徽省诗词协会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山西海 张仲平 1998年 65x6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国之冬 张仲平 1993年 39x66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流直下三千尺 张仲平 1993年 39x6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