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从往往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你一定不认为自己会盲从,对吗?

反正我之前是这么笃定过,但很快发现,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在盲从,那就不叫盲从了。

过去,我曾坚持认为自己从不盲从。可有一天发现,很多人在考公的时候,我不自觉着急。尽管我喜欢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在体制内上班的想法。可还是莫名其妙买了几本考公的书,虽然直到现在,打开的次数不超过五次。

如果你曾经因为别人做了什么事儿而自己没做感觉过焦虑,那你就不能说自己没有盲从过。比如,结婚、卖房子、买车、生孩子、考公、考研……

那么,可以这样说,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盲从过。甚至现在依然还在不自觉的盲从。

情绪代替思考,是盲从的主要表现形式

古斯塔夫·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放弃独立思考,盲目追随群体行为的现象。

乌合之众》提醒我们,盲目从众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在群体的裹挟下,个体的理智和判断力会被削弱,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也可能被轻易跨越。导致盲目跟风的行为。尤其是在涉及公共事件的讨论中,情绪化的言论往往比理性分析更具煽动力,容易引发群体的极端反应,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迅速被转发成千上万次,引发恐慌或误解。这种现象说明,即使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深谙群体心理者仍能轻易地操纵公众舆论,影响我们的个人判断。

盲目从众行为一方面会抑制创新和个性的发展,使社会陷入同质化的泥潭;另一方面,就是勒庞所说的,它可能会放大错误决策的影响,导致道德伦理标准的下降,引发不同程度的冲突和动荡。

多次历史事件表明,盲目从众往往是灾难的前兆。很多邪教就是这么蒙蔽诸多信徒的,驾驭方式是煽动情绪,杜绝理性思考。

而且,信息的扭曲和误导,不管对个人或者社会,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既消耗精力,又浪费时间。

这种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尤为显著,社交平台上的点赞、转发,新闻报道下的评论区,往往能迅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然而,这股力量并非总是正向的,它也可能催生出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负面后果,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造成损害。

2021年初,GameStop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引发了一场轰动。大量散户投资者在社交媒体的鼓动下,盲目跟风买入,导致股价异常飙升。然而,这场所谓的“平民起义”,最终以大多数参与者蒙受巨大损失告终。

此外,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使得群体效应在网络空间得以放大。当某个话题或人物成为舆论焦点时,一些人会被情绪带动,往往不加甄别地加入谴责或支持的队伍,有时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这种现象不仅伤害了个人,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

刘学州事件还记得吗?一个还未来得及绽放的年轻生命就这样被吞噬了。

保持独立思考,是告别盲目从众的一剂良药

这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一一去验证,也不具备这个能力。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该如何自处?

《乌合之众》给出的答案是:保持独立思考,坚守个人立场。这意味着:

  • 在信息的海洋中,我们要学会筛选和辨识,区分事实与虚构,理性与情绪;
  • 在集体情绪高涨的时刻,我们仍需保持冷静,不被盲目的热情所裹挟;
  • 在面对权威或主流意见时,我们有勇气提出质疑,坚持自己的判断。

遇事别着急下结论,“让子弹飞一会儿”。

网上经常说的,“未知全貌,不予评价”亦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乌合之众》还提醒我们,盲目从众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陷阱。

信息多是件好事儿,关键是得用好。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意味着能够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仅是一种智力上的锻炼,更是个性和价值观的体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被群体意志所塑造的“乌合之众”。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雾海中的漫游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雾海中的漫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