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世林

日前,笔者在一位朋友的办公室里,被厚厚的一沓彩色铜版报纸所吸引,拿起来细细翻阅后才得知,这是山西农民报自2016年6月启动“住村采访活动”至今9年以来,编采人员坚持每年都要走进农村一线,通过单独住村、分小组住村和集体住村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先后走访了59个县(区)的101个村庄,累计行程超过8万余公里,共发表各类新闻稿件136篇的成果汇编。

对此,作为一名曾担任过报纸的总编辑,始终都热爱着新闻工作,与媒体人有着不解之缘,并兼任国家级媒体记者的我,更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特别是对这些资料进行仔细浏览后,从一张张生动多彩的新闻图片、一篇篇声情并茂的文字报道中,看到了山西农民报记者在一线辛勤奔波的身影,由衷为他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九年来,山西农民报的记者在深入开展“走转改”、积极践行“四力”,以及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都能够一如既往、风雨无阻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住村采访。他们与农民一起劳动,拜农民群众为师,向农民兄弟学习,并用细腻的观察、饱满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写出了一篇篇接地气的新闻采访稿件,走出了一条条践行“四力”的新闻团队路子。这些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份缤纷多彩的脱贫奇迹,以及住村采访的新闻大餐,全面展现了新时代广大农村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崭新面貌。

通过认真了解山西农民报编辑记者九年来的住村采访,我认为至少体现出三方面特点:

一是领导身先士卒,全员团结奋战。住村采访期间,山西农民报从社长、总编辑,到所有的编辑记者们,都能够集中优势兵力,专题攻坚克难。展开了一个全员下乡住村采访的工作大战场。而且在采访的漫长九年中,仅住在村里的时间就达到了130多天,行程超过6万多公里,完成了《一条富民路托起了一个贫困村》《第一书记的权威从何而来》等报道,推出了以“走近贫困村”“向第一书记致敬”“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等为主题的“住村采访”系列成果。

二是提升队伍本领,培养为民情怀。一方面是提升了新闻队伍讲好脱贫故事的本领。报社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相继推出了“走进贫困村”(两期)“第一书记的故事”“易地移民搬迁”“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五个策划,多角度、立体式报道,呈现了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山西农村一线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培养了新闻队伍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连续九年的住村采访,让记者们每人都有一个“农民朋友圈”,全国人大代表贺星龙、“明星第一书记”郭若桥、全国脱贫攻坚劳动模范刘桂珍等众多基层党员干部,还亲切地把《山西农民报》称为“咱的报”。同时,也让队伍转变了作风,改变了文风。通过住村,记者们把基层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把宽广的大地作为新闻的源头活水,把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锻炼成长的地方,采写出了一批真正反映民情民意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三是打造优势特色,形成品牌风格。2004年7月9日至10日,山西农民报全体采编人员一行20余人走进长治市屯留区小南村等8个村庄,住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入农户,进大棚,听民声,访民情,扎扎实实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住村采访活动,这是九年来住村采访活动的一个精彩片段。此此活动受到了屯留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屯留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郑丹,屯留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潇光与山西农民报社社长米厚民,副总编辑刘桂梅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自2016年启动“住村采访”活动以来,山西农民报连续九年坚持住村采访,如今,该活动已成为他们的一个优势特色和新闻品牌,也是他们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一以贯之的工作风格。与此同时,作为践行“四力”的媒体典型,贵报的住村经验还先后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三项学习教育通讯》《中国记者》等多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分别给予报道。

上述九年来的住村采访活动成果,都是山西农民报编辑记者用脚力丈量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征程,用眼力捕捉乡土社会与时俱进的不息律动,用脑力洞察农业农村蓬勃发展的关键密码,用笔力呈现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的乡村故事。都是他们在平凡中见证不平凡的感动,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不寻常的细节。更是他们用真心记录时代,将真情述诸笔端。所有这些浸润着泥土芬芳、充满人文关怀的动情文字,既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工作作风的锤炼,也是对“三农”媒体人家国情怀的升华。

在此,我衷心祝愿山西农民报社,快马加鞭再攀登,锦上添花更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范世林,系太原铁路运输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政治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正处级调研员,曾任临汾铁道报社总编辑、荣获全国铁路百佳新闻工作者、兼任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企业文化杂志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诗歌网、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